詩詞研究·詩學概念·文筆
與詩學有關的文論概念?!拔墓P”一詞,漢代已有,語見《論衡·超奇》:“文筆不足類也?!钡恕拔墓P”泛指文章。中國文學發展到六朝,理論觀念漸趨精密,于是產生“文筆之辨”。文筆之分,始見于《南史·顏延之傳》:南朝宋文帝問顏延之諸子的才能,“延之曰:竣得臣筆,測得臣文”。至于文與筆有何不同?各家說法,亦不一致。南朝宋范曄《獄中與諸甥侄書》云:“性別宮商,識清濁,斯自然也。觀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處……年少中謝莊最有其分,手筆差易,文不拘韻故也。”他是以有韻為“文”,無韻為“筆”。顏延之則又將“筆”與“言”分開,說“筆之為體,言之文也。經典則言而非筆,傳記則筆而非言”。這是說,直言(口語)為“言”,文飾為“筆”,文飾而有韻者是“文”。劉勰反對顏延之的三分說,但堅持無韻為筆,有韻為文,而且不加軒輊。蕭繹則把文筆之分講得更細。他說:“不便為詩如閻纂,喜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謂之筆;吟詠風謠,流連哀思者,謂之文。”“文者,惟須綺縠紛披、宮徵靡曼,唇吻遒會,情靈搖蕩。”(《金樓子·立言》)這則是說辭采、聲律、抒情性、動情性四者兼備,方可為文了。到了唐代中期,文筆之說雖仍沿用,但由于各體詩歌全面繁榮,古文運動繼而興起,文指古文,于是文筆之辨逐步讓位于詩文對舉。直到清代中葉,古文寫作,流弊日甚,駢體文章,一時復盛。于是阮元提出“文言說——文韻說”來與桐城派古文爭奪“文統”。他在《文言說》、《文韻說》、《書昭明太子文選序后》、《與友人論古文書》、《四六叢話序》、《學海堂文筆策問》等論著中,較系統地從理論上重新恢復了“文、筆之辨”的命題,以“奇偶相生,音韻相和”、“沉思翰藻”為“文”,以“清言質說”,“單行”散體為“筆”。他還尖銳地指出:“今人所作古文……凡說經講學,皆經派也;傳志記事,皆史派也;立意為宗,皆子派也。惟沉思翰藻,乃可名之為文也。非文者,尚不可名為文,況名之為古文乎!”(《書昭明太子文選序后》)近人劉師培復廣其說。他在《廣阮氏文言說》、《文說》、《文章源始》等篇中,詳考博征,推闡細密,以確證“三代之時,文與語別,六朝以降,文與筆分……單行之詞,實與文章有別”(《中國近代文論選》下)。因阮、劉二人均為儀征(今屬江蘇)人,所以人們又稱倡“文言——文韻”之說者為“儀征派”。總之,從南朝到清末,文與筆作為文體論范疇,它們綜合概括了中國古代雜文學樣式中兩大類別的文體系統的基本特征。清代劉天惠、侯康、梁光釗等,還各有《文筆考》一篇,持論雖非盡當,但所錄歷代各家之說甚詳。
上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別集·文徵明集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文質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