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陳蕃懸榻
典源出處 《太平御覽》卷四七四引吳·謝承 《后漢書》曰:“徐稚字孺子,豫章人。家貧常自耕稼,恭儉義讓,所居服其德,屢辟公府不起。時陳蕃為太守,以禮請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謁而退。蕃在郡不接賓客,唯稚來特設(shè)一榻,去則懸之。后舉有道,拜太原太守,皆不就。”又引晉·袁山松 《后漢書》 曰:“周璆字孟玉,為樂城令,逍遙無事,縣中大治。去官,征聘不至。陳蕃為太守,璆來置榻,去懸之。”《后漢書 ·徐稚傳》、《后漢書 ·陳蕃傳》亦載。
釋義用法 后漢陳蕃,性格方正嚴峻,不喜接待賓客。任樂安太守時,只有高士周璆去,才為其置一床榻休息,去后則懸掛起來。又在任豫章太守時,只有高士徐稚去,才為之置榻,去亦懸之。后以此典表示禮賢愛士; 也形容賓主情意投合。
用典形式
【下榻】 宋 ·陸游:“下榻延徐孺,同舟得李膺。”明 ·唐寅:“望塵有失迎車拜,掃徑還期下榻留。”
【設(shè)榻】 宋·陳師道:“終歲杜門逃俗士,為師設(shè)榻對修筠。”明 · 申涵光:“曾約溪村訪釣竿,數(shù)年設(shè)榻待君歡。”
【陳榻】 唐 ·溫庭筠:“鄭鄉(xiāng)空健羨,陳榻未招延。”
【拂榻】 唐 ·趙嘏:“拂榻從容今有地,酬恩寂寞久無人。”
【故榻】唐 ·王維:“閑檐喧鳥雀,故榻滿埃塵。”
【掛榻】 宋 ·曾鞏:“高齋掛榻驪歌后,坐守塵編少往還。”
【徐榻】 唐 ·杜甫:“徐榻不知倦,潁川何以酬。”唐 ·杜正倫:“李門余妄進,徐榻君恒設(shè)。”
【懸榻】 北周 ·庾信:“倒屣迎懸榻,停琴聽解嘲。”唐 · 杜審言:“復(fù)此開懸榻,寧唯入后堂。”宋·黃庭堅:“客位正須懸榻下,主人自愛小塘幽。”清·趙進美:“交情四海誰懸榻,天意中原未厭兵。”
【稚榻】 唐 ·杜牧:“稚榻蓬菜掩,膺舟鞏洛停。”
【解榻】 唐·李商隱:“登舟慚郭泰,解榻愧陳蕃。”唐 ·高適:“好賢常解榻,乘興每登樓。”宋 ·陳師道:“解榻坐談無我輩,鋪筵踏舞欠雀徽。”宋·文彥博:“解榻?jīng)r逢徐孺子,饋漿茹飯與君同。”
【榻塵】 唐·白居易:“初點軍廚突,一拂郡榻塵。”
【下塵榻】 南朝梁·沈約:“賓至下塵榻,憂來命綠樽。”
【下榻榮】 宋·陸游:“昔遇開藩日,嘗叨下榻榮。”
【陳蕃榻】 唐·李白:“高人屢解陳蕃榻,過客難登謝眺樓。”清 ·丘逢甲:“簫條炎運人才盡,差喜陳蕃榻尚存。”
【招徐稚】 唐·元稹:“解榻招徐稚,登樓引仲宣。”
【掛塵榻】 宋·歐陽修:“我獨空齋掛塵榻,遺編時閱子云書。”
【徐孺榻】 唐·杜甫:“還將徐孺榻,處處待高人。”宋 ·曾鞏:“郡閣已空徐孺榻,里人猶識鄭公門。”
【留賓榻】 清·黃景仁:“留賓猶有榻,奉母每無魚。”
【高人榻】 唐·錢起:“長者車猶阻,高人榻且懸。”
【置兩榻】 唐 ·白居易:“應(yīng)須置兩榻,一榻待公垂。”
【榻正懸】 明 ·李東陽:“黃金券后書空散,華館賓余榻正懸。”
【榻空懸】 元·薩都拉:“滄海塵飛舟已熟,玉堂人去榻空懸。”
【一榻陳蕃】 清·黃景仁:“仆也騎驢看山至,一榻陳蕃荷高誼。”
【一榻高懸】 宋·曾鞏:“一榻高懸賓閣峻,二龍俱化縣池空。”
【下榻見賢】 宋·黃庭堅:“下榻見賢傾禮數(shù),后車載士回風(fēng)騷。”
【舊榻懸塵】 宋·張炎:“半掩閑門草,看長松落蔭,舊榻懸塵。”
【陳蕃懸榻】 唐·劉長卿:“陳蕃懸榻待,謝客枉帆過。”清·王攄:“應(yīng)有陳蕃懸榻待,免悲王粲滯荊州。”
【陳蕃解榻】 宋·陳師道:“陳蕃解榻為留連,俯仰徒驚歲月遷。”
【高懸一榻】 唐·杜牧:“未掘雙龍斗牛氣,高懸一榻棟梁才。”
【榻留徐稚】 清 ·江闿:“有榻留徐稚,無錢與鄭虔。”
【一榻容孺子】 唐·羅隱:“一榻早年容孺子,雙旌今日別文翁。”
【陳蕃禮高士】 唐·劉禹錫:“何武劾腐孺,陳蕃禮高士。”
【懸床接高士】 清·李德林:“懸床接高士,隔帳授諸生。”
上一篇:詩詞典故《陳摶墜驢》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詩詞典故《陳蕃掃一室》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