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惠崇春江晚景二首選一》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注釋】
(1)此詩寫于神宗元豐八年(1085),又題名為《惠崇春江晚景》《書袞儀所藏惠崇圖》。惠崇:宋代能詩善畫的和尚,尤善畫鵝、鴨及風景小品,人稱“惠崇小景”。《春江曉景》是他以早春為背景畫的春江鴨戲圖。原詩二首,今選其一。
(2)蔞蒿:長在春天的一種春菜,花為淡黃色。蘆芽:即蘆筍,蘆葦的嫩芽。它是烹調河豚魚羹的佐料。
(3)河豚:河海中的一種形狀像豬,味道鮮美,但毒性極大的魚。俗話說:“拼死吃河豚。”上:雙關語。一是說,天氣暖和,河豚也知春江水暖,逆江而上,露出水面,繁衍生息、進行活動;二是說“上市”,“河豚肉”這道美味佳肴,市面有賣,餐桌上可供了。
【賞析心得】
這是一首題畫詩。畫已失傳,詩卻成了傳誦名篇。這是因為,詩不是對畫景機械地再現,而是對畫的景色深化和創造,將畫所欲表達又表現不出的意境創造性地點化出來,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題畫詩是宋詩中大大發展了的一種創新體裁,蘇軾此詩則可說是這類題畫詩的代表作。
全詩首先點出了惠崇《春江曉景》所畫的六種景象:翠竹、桃花、春水、嬉鴨、蔞蒿和蘆芽,讓人們大致了解到畫的內容和布局。這其中,翠竹之茂盛、桃花之鮮艷,春江波蕩漾、鴨戲水之上,蔞蒿密滿地、蘆芽嫩且短,都是可畫可見之景。而詩人所寫的則“更上一層樓”,又對畫的意境進行了深化,點出了畫面表達不了而又更富詩味的意境。這就是“水暖鴨先知”和“河豚欲上時”。“水暖鴨先知”,是由實到虛,作者通過畫面暢游于春水之上的鴨群,將它們的感覺表達出來,想象到春天到了,柳條吐芽,鴨子歡游,水暖了。實踐出真知,詩向人們揭示了深入實際、參與實踐的普遍哲理。“河豚欲上時”,由虛到實。通過水暖和蘆芽,作者想象到,河豚已在水中歡動,逆流而上,餐桌上又可供上“河豚肉”這道佳肴了。作者將畫中未能畫出,潛藏江中的河豚表現出來了。詩畫配合,相互補充,達到珠聯璧合的境地。而且,詩還可離開畫,獨成一篇朗朗可誦的好作品。這就好比電影插曲,若干年后,電影內容人們已經淡忘,但其配曲卻成經典歌曲,代代相傳,長唱不衰。
上一篇:家鉉翁《寄江南故人》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下一篇:蘇軾《淮上早發》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