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漢十年,信令王黃等說誤陳豨[1]。》鑒賞
十一年春,故韓王信復與胡騎入居參合[2],距漢[3]。漢使柴將軍擊之[4],遺信書曰:“陛下寬仁,諸侯雖有畔亡[5],而復歸,輒復故位號,不誅也。大王所知。今王以敗亡走胡,非有大罪,急自歸!”韓王信報曰:“陛下擢仆起閭巷[6],南面稱孤[7],此仆之幸也。滎陽之事,仆不能死,囚于項籍,此一罪也。及寇攻馬邑,仆不能堅守,以城降之,此二罪也。今反為寇將兵,與將軍爭一旦之命,此三罪也。夫種、蠡無一罪,身死亡[8],今仆有三罪于陛下,而欲求活于世,此伍子胥所以僨于吳也[9]。今仆亡匿山谷間,旦暮乞貸蠻夷[10],仆之思歸,如痿人不忘起[11],盲者不忘視也,勢不可耳。”遂戰(zhàn)。柴將軍屠參合[12],斬韓王信。
【段意】 寫韓王信之死。韓王信繼續(xù)進行反漢活動,漢王派柴將軍進擊。柴先用書信勸降,韓王信自知于漢有三大罪狀,不可能得到漢王的寬恕,欲歸已不可能,于是與之戰(zhàn),柴將軍屠城,斬了韓王信。
注釋
[1]說誤:說,勸說;誤,受惑也。[2]故:過去的。因現(xiàn)在的韓信已成叛逆,所以用“故”表明之。參合:古縣名。治所在今山西陽高縣東北。[3]距:同“拒”。[4]柴將軍:即劉邦將領柴武,劉邦任命他為大將軍。[5]畔:通“叛”。[6]擢(zhuo):提升。閭巷:街巷也。[7]孤:帝王稱自己為孤。[8]種:指大夫文種;蠡:指范蠡。二人都是春秋時代越王勾踐的大臣,幫助勾踐臥薪嘗膽戰(zhàn)勝吳國。此二人對越國有功無過,但最后文種還是被勾踐所殺,范蠡逃走。[9]伍子胥:春秋時吳國大夫。楚平王七年,其父被殺,人吳。后幫助吳王闔閭奪取了王位,整軍經(jīng)武,國勢日強,破楚,以功封于申。吳王夫差時漸被疏遠,后賜自殺。僨(fen):仆倒也,此處指自殺倒地。[10]乞貸蠻夷:貸:饒恕也。此句言自己身在蠻夷之地卻日暮都在乞求漢王寬恕。[11]痿(wei):病名。患這種病的人肢體萎弱,筋脈弛漫,不能站立行走。[12]屠:屠城。指搗毀城池,殺死居民。
上一篇:《史記·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七年冬,上自往擊,破信軍銅鞮[1],斬其將王喜.》鑒賞
下一篇:《史記·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信之入匈奴,與太子俱;及至頹當城[1],生子,因名曰頹當.》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