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太史公》鑒賞
魯連其指意雖不合大義[1],然余多其在布衣之位[2],蕩然肆志[3],不詘于諸侯[4],談說于當世,折卿相之權[5]。鄒陽辭雖不遜[6],然其比物連類[7],有足悲者[8],亦可謂抗直不橈矣[9],吾是以附之列傳焉[10]。
【段意】 作者論贊。說魯仲連雖不合儒家大義,但身為平民,高才遠致,既能釋難解紛,又能辭祿肆志,值得贊揚。鄒陽言雖欠恭,但身陷囹圄,慷慨不茍合,比物連類,事跡多感人,故附之。
注釋
[1]指:通“旨”。不合大義:指魯仲連逃封讓爵,不居官理民,有違儒家“不仕無義”之旨。[2]余:我。多:贊許。[3]蕩然肆志:豪邁不羈,隨心所欲。[4]詘:通“屈”。[5]此句說,使手握重權的公卿將相為之折服。[6]不遜:不恭順。指對梁孝王的批評。[7]比物連類:連綴古代相類事物互相比較。[8]悲: 感動。[9]抗直不橈: 剛直不屈。橈,通“撓”,屈。[10]附之列傳: 附在魯仲連列傳之后。
上一篇:《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臣聞盛飾入朝者不以利污義[1],砥厲名號者不以欲傷行[2],故縣名勝母而曾子不入[3],邑號朝歌而墨子回車[4].》鑒賞
下一篇:《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1],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