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孟軻[1],鄒人也。》鑒賞
受業子思之門人[2]。道既通[3],游事齊宣王[4],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5],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6]。當是之時,秦用商君[7],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8],戰勝弱敵;齊威王[9]、宣王用孫子[10]、田忌[11]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12]。天下方務于合從連衡[13],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14],是以所如者不合[15]。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16],述仲尼之意[17],作《孟子》七篇。
其后有騶子之屬。
【段意】 此為孟子本傳。略述其學于孔門,學成后游說齊、梁,因其主張(以德治天下),與時尚趨勢(以武力霸天下)不合,故不為所用、退而著書的經歷。
注釋
[1]孟軻(約公元前372—前289年):字子輿,戰國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繼承并發展了儒家學說,主張“法先王”、“行仁政”,提倡“性善”說,是孔子之后最重要的儒學代表。[2]子思:孔子孫,名孔伋。門人:弟子,學生。[3]道既通:指學術思想已經成熟。[4]齊宣王:名辟疆。公元前320—前302年在位。全句謂向齊宣王進行游說。[5]不果所言:對孟軻的主張口頭贊成,實際上不采納。[6]迂遠:不切實情。闊:疏略,不切實。全句謂孟軻的主張被梁惠王看作是不切合實際情況的。[7]商君:姓公孫,名鞅,戰國衛人,入秦后輔佐秦孝公變法有功封于商,故稱商鞅、商君。[8]吳起:戰國時兵家,衛人,先后仕魏、楚,為魏、楚的強盛作出了重大貢獻。[9]齊威王:名因齊,公元前356—前320年在位。[10]孫子:戰國時兵家,齊人。曾與龐涓同學兵法,后涓為魏將,忌其才,誑他到魏,處以臏刑(去膝蓋骨),故稱孫臏。又經齊使者秘密載回,任齊威王軍師,曾設計大敗魏軍于桂陵和馬陵。[11]田忌:齊威王時王族大將,曾在孫臏謀略下圍魏救趙,并殺魏將龐涓于馬陵。[12]東面朝齊:指關東以西各諸侯國都派使者東向朝拜齊國,意謂齊在諸侯中聲威大振。[13]合從(zong):指戰國時期,齊、楚、燕、趙、韓、魏六國聯合抗秦。因六國土地南北相連,故稱合“縱”。從:通“縱”。連衡:指以上六國分別與秦聯合,跟從秦國去進攻其他國家。因秦在六國之西,故稱連衡。衡:通“橫”。[14]唐、虞、三代之德:即儒家所提倡的唐堯、虞舜、夏禹、商湯、周文王所實行的德治統治。[15]如:通“入”。所如者不合:即孟子所游說的國家都不接受他。[16]萬章之徒:即孟子弟子萬章、公孫丑、公明高等人。[17]仲尼(公元前551—前479):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此句連上句謂:講論儒家經典《詩經》、《尚書》等,宣揚孔子儒家思想。
上一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太史公》鑒賞
下一篇:《慎到、環淵、接子、田駢、騶奭之徒[2],各著書言治亂之事,以干世主,豈可勝道哉!》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