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商君列傳第八·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1],恐天下議己[2]。》鑒賞
衛鞅曰:“疑行無名[3],疑事無功[4]。且夫有高人之行者[5],固見非于世[6];有獨知之慮者[7],必見敖于民[8]。愚者闇于成事[9],知者見于未萌[10]。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11]。論至德者不和于俗[12],成大功者不謀于眾[13]。是以圣人茍可以強國[14],不法其故[15];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16]。”孝公曰:“善。”甘龍曰[17]:“不然[18]。圣人不易民而教[19],知者不變法而治[20]。因民而教[21],不勞而成功;緣法而治者[22],吏習而民安之[23]。”衛鞅曰:“龍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24],學者溺于所聞[25]。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26],非所與論于法之外也[27]。三代不同禮而王[28],五伯不同法而霸[29]。智者作法[30],愚者制焉[31];賢者更禮[32],不肖者拘焉[33]。”杜摯曰[34]:“利不百[35],不變法;功不十[36],不易器[37]。法古無過[38],循禮無邪[39]。”衛鞅曰:“治世不一道[40],便國不法古[41]。故湯、武不循古而王[42],夏、殷不易禮而亡[43]。反古者不可非[44],而循禮者不足多[45]。”孝公曰:“善。”以衛鞅為左庶長[46],卒定變法之令[47]。
令民為什伍[48],而相(收)[牧]司連坐[49]。不告奸者腰斬[50],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51],匿奸者與降敵同罰[52]。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53],倍其賦[54]。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55];為私斗者[56],各以輕重被刑大小[57]。僇力本業[58],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59]。事末利及怠而貧者[60],舉以為收孥[61]。宗室非有軍功論[62],不得為屬籍[63]。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64],臣妾衣服以家次[65]。有功者顯榮[66],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67]。
令既具[68],未布[69],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70],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71]。民怪之[72],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73],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74],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75]。于是太子犯法[76]。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77]。太子,君嗣也[78],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79],黥其師公孫賈[80]。明日,秦人皆趨令[81]。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82],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83],鄉邑大治[84]。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者,衛鞅曰:“此皆亂化之民也[85]。”盡遷之于邊城[86]。其后民莫敢議令[87]。
于是以鞅為大良造[88],將兵圍魏安邑[89],降之[90]。
居三年,作為筑冀闕宮庭于咸陽[91],秦自雍徙都之[92]。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93]。而集小(都)鄉邑聚為縣[94],置令、丞 [95],凡三十一縣。為田開阡陌封疆[96],而賦稅平。平斗桶權衡丈尺[97]。
行之四年,公子虔復犯約,劓之[98]。
居五年,秦人富強,天子致胙于孝公[99],諸侯畢賀[100]。
其明年[101],齊敗魏兵于馬陵[102],虜其太子申[103],殺將軍龐涓[104]。其明年,衛鞅說孝公曰:“秦之與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105],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 魏居嶺阨之西[106],都安邑,與秦界河[107],而獨擅山東之利[108]。利則西侵秦[109],病則東收地[110]。今以君之賢圣,國賴以盛[111]。而魏往年大破于齊[112],諸侯畔之[113],可因此時伐魏。魏不支秦[114],必東徙。東徙,秦據河山之固,東鄉以制諸侯[115],此帝王之業也。”孝公以為然,使衛鞅將而伐魏。魏使公子卬將而擊之[116]。軍既相距[117],衛鞅遺魏將公子卬書曰[118]:“吾始與公子歡[119],今俱為兩國將,不忍相攻,可與公子面相見[120],盟[121],樂飲而罷兵,以安秦、魏。”魏公子卬以為然。會盟已[122],飲,而衛鞅伏甲士而襲虜魏公子卬[123],因攻其軍[124],盡破之以歸秦。魏惠王兵數破于齊、秦[125],國內空,日以削[126],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獻于秦以和[127]。而魏遂去安邑[128],徙都大梁[129]。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130]。”衛鞅既破魏還,秦封之於、商十五邑[131],號為商君。
【段意】 寫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駁斥了甘龍、杜摯等反對派的論調,決定變法,以及變法的具體內容和通過變法對內對外所取得的顯著成效。
注釋
[1]變法:改革法律制度。[2]議己:議論自己。[3]疑行無名:行動猶豫不決的人不能成名。[4]疑事無功:做事不決斷的人建立不了功業。疑,猶豫,不自信。[5]有高人之行者:有比一般人品德好(高尚)的人。[6]固見非于世:意為本來就會受到世俗之人的非議。非,非難,責怪。[7]獨知之慮:有獨到的見解和謀慮。[8]見敖于民:被一般的人所嘲笑。敖,同“嗸”(ao),戲弄,取笑。[9]闇于成事:對別人已取得成功的事還不明白其所以然。闇,同“暗”。[10]見于未萌:在事情尚未發生時就看到苗頭。萌,發端,開始。[11]民不可句:意為百姓不能與他們事前商量如何開始,但他們卻樂于享受成果。慮始,事前商量。樂成,樂于享受成果。[12]至德:最高的品德。不和于俗:不隨從時俗。和(he):跟著唱。[13]不謀于眾:不與眾人謀劃。[14]是以:所以。[15]不法其故:不效法原來的舊制度。法,效法,遵守。[16]不循其禮:不遵循原來的禮制。[17]甘龍:孝公的大臣。[18]不然:不是這樣。[19]圣人句:意為圣賢之人不改變原有的風俗另外推行教化。教,教化。[20]不變法而治:聰明的人不變更舊有的法度來治理國家。[21]因民而教:根據百姓原有的風俗來教化。[22]緣法而治:遵循舊有的法律制度來治理國家。緣,沿襲。[23]吏習句:意為官吏習慣百姓安心。[24]故俗:舊俗。故,舊。[25]溺于所聞:局限于自己的狹隘見聞。溺,沉溺,拘泥。[26]居官守法:意為處在一定職位,遵循原有法度。[27]非所與句:意為不是能與之討論舊法度以外的事情。指變法。[28]三代句:三代禮制不同卻都能稱王天下。三代,指夏、商、周。[29]五伯句:五霸法度不一樣卻都能稱霸諸侯。伯,通“霸”。五伯,即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30]作法:制定法律。[31]制:被控制,被管束。[32]更禮:改變舊禮制。[33]不肖者句:意為沒能力的人被禮制束縛。不肖,沒才干,沒本事的人。[34]杜摯:秦孝公時大臣。[35]利不百:利益好處達不到百倍。[36]功不十:沒有十倍的功利。[37]不易器:易,改換;器,指古代標志名位、爵號的器物。[38]法古無過:效法古代禮制沒有錯。[39]循禮無邪:遵循古時禮法正確。邪,不正當。[40]治世不一道:治理天下不必用同一種方法。[41]便國:對國家有利。[42]湯、武:成湯和周武王。湯,商朝的開國君主。武,姓姬,名發,周朝的開國君主。[43]夏、殷:指夏桀和商紂王。桀,名履癸,夏朝的亡國之君。紂,名辛,商朝的最后一位君王。[44]反古者不可非:違反古代法度的人不應受到責怪。[45]不足多:不值得贊揚。多,稱贊,肯定。[46]左庶長:秦官職名,秦國第十等爵。[47]卒:終于。[48]什伍:指把百姓五家為伍、十家為什地組織起來。[49]連坐:什伍中一家有罪,其他各家如不舉報,則都按與罪犯同罪處罰。相牧司:相互監督。[50]不告句:意為不告發違犯法令的令將被處以腰斬的刑罰。奸,犯法。腰斬:古代的一種酷刑,從腰部斬斷的死刑。[51]與斬敵句:指與斬殺敵人一樣受到獎賞。[52]匿:隱藏,包庇。[53]分異:意為分家。[54]倍其賦:加倍征收賦稅。[55]率(lu):標準,條例。[56]私斗:為私事相爭斗。[57]被刑:加以處罰。[58]僇(lu)力本業:意為盡力從事農業生產。僇力,同“戮力”,盡力。本業,指農桑根本事業。[59]復其身:免除本人的賦稅徭役。復:免除賦稅徭役。[60]末利:指商業。古代重農抑商,故云。怠,懈怠,懶惰。[61]舉以為收孥:意為全部沒人官府為奴婢。舉,全,盡。[62]宗室:指國君的家族。[63]屬籍:家族的花名冊。[64]各以句:各按等級次序占有田宅。名,占有。差次,差別,次序。[65]臣妾衣服句:奴仆所穿的衣服樣式各隨其主人爵次等級的高低來定。家次:家族的等級。[66]顯榮:顯達榮耀。[67]芬華:芬芳榮華,比喻顯榮。[68]具:完備。[69]布:宣告,公布。[70]國都市南門:國都集市的南門。[71]募:廣泛征求。置:安放。[72]怪之:以之為怪。[73]金:古時重量單位,一金即一鎰,一鎰為二十兩。[74]期(ji)年:一整年。期,周年。[75]秦民句:秦國百姓到國都告新法令不便利的數以千計。[76]于是:在這時。是,通“時”。[77]將法太子:準備按法律規定處罰太子。[78]君嗣:國君的繼承人。嗣,繼承。[79]刑其句:懲罰他的老師公子虔。[80]黥(qing):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額,然后涂上黑色使之永留痕記的刑法。[81]趨令:遵守法令的要求。趨,趨向,趨附。[82]道不拾遺:路上遺失的東西無人拾取。[83]怯:畏懼,害怕。[84]大治:治理得宜,政治安定。[85]亂化之民:擾亂國家秩序反對推行新法的百姓。亂,擾亂。化,風俗,教化。[86]邊城:邊遠的城邑。[87]議令:談論新法。[88]大良造:秦官名,又稱大上造,秦的第十六爵,步兵的最高將領。[89]安邑:魏的前都城,在今山西運城、夏縣一帶。[90]降之:意為訂立和約。[91]冀闕:宮闕名,又名魏闕,公布法令的地方。[92]雍:秦故都,在今陜西鳳翔。都之:以咸陽為國都。[93]同室內句:禁止父子兄弟等在同一間房屋內住宿休息。[94]集小句:意為把小鄉鎮合并起來設置縣這種行政單位。集,合并,聚集。[95]令:一縣最高的行政長官,即一縣之長。丞:縣令的副手。[96]阡陌封疆:意為廢除井田制,重新劃定地界。阡陌,指田間小路,南北曰阡,東西謂陌。封疆,地界。[97]平斗桶句:意為統一斗。桶,權衡、丈尺的標準。即統一度量衡。平,統 一。[98]劓(yi):割掉鼻子的刑罰。[99]天子致句:周天子送祭肉給秦孝公。致,送。胙(zuo),祭祀用的肉,祭后分送給參加祭祀的人,表示尊寵。[100]畢賀:全都來祝賀。[101]其明年:這件事的第二年。[102]馬陵:齊地名,在今河北大名東南,一說在今河南范縣西南。[103]虜其句:俘獲魏太子畢申。虜,俘獲。[104]龐涓:魏大將,為齊將孫臏、田忌所敗,自殺于馬陵。[105]腹心疾:比喻嚴重的禍患。[106]嶺阨之西:山峰險要的西邊。[107]界河:以黃河為界。[108]獨擅句:獨家擁有崤山以東的利益。[109]利則句:條件有利時就向西進攻秦國。[110]病則句:國力衰弱或條件不利時還可向東侵占趙、齊諸國的地盤。[111]賴:依靠。盛:興旺發達。[112]大破于齊句:魏國過去被齊軍打得大敗。指公元前353年齊田忌、孫臏圍魏求趙,在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南)大破魏軍事。[113]畔之:指背叛魏國。畔,通“叛”。[114]不支秦:對抗不了秦國的進攻。支,支持,支撐。[115]東鄉句:向東發展控制各諸侯國。鄉,通“向”。[116]公子卬:魏國諸公子。[117]相距:相互對峙。[118]遺(wei):贈送,給予。書:信。[119]始:當初。[120]面相見:當面會見。[121]盟:立誓締結和約。[122]已:完畢。[123]伏:埋伏,藏匿。甲士:指全副武裝的士兵。[124]因:趁機。[125]數破句:屢次被齊國和秦國打敗。破,打敗。[126]日以削:一天比一天削弱。日,天天。[127]河西之地:黃河以西的地區。[128]去:離開。[129]徙都大梁:把國都遷到大梁。大梁,今河南開封。[130]恨:怨恨,遺憾。[131]於(wu)、商十五邑:把商、於之地共十五邑賜給商鞅作封地。故於邑在今陜西商縣西約二百里,故商邑在今陜西商縣東九十里。
上一篇:《史記·商君列傳第八·公叔既死,公孫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1],將修穆公之業[2],東復侵地[3],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寵臣景監以求見孝公[4].》鑒賞
下一篇:《史記·商君列傳第八·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1].》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