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心理時間
是西方現代派中影響最大的意識流小說的哲學基礎之一。它源自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的“時空觀”。柏格森是在對人心靈中存在的一種“過去的印象和現在的印象常重疊交叉因而忽視時間距離的現象”作了深入研究之后提出此理論的。它包括“空間時間” ( Scientificclocktime) 和 “心理時間 ”(tempsvécu,i.e.real time orlived time) 兩個概念,“空間時間”是通過儀器來衡量的帶有數學性質的時間,是按過去——現在——將來的順序次第延伸的。而“心理時間”則是在人的內心深處不斷流動、各個時刻相互滲透交織的一種“真正的時間”、“活的時間”,這種“存在時間” (dura-tion) 是無規律可尋、且又不可分割的。柏格森強調,越是進入人的意識深處,“空間時間”就越來越不適用。因此,“意識流”作家對“心理時間”象如獲至寶,毫不猶豫地將它運用于他們的創作中。在柏格森看來,一個作家想要充分展現人的內心世界,用一般時間序列是不行的; 相反,作家必須深入到人物的心靈深處,甚至潛意識領域里去,靠著反理性的“直覺” (intuition) 去捕捉瞬間的印象當幻覺,按“心理時間”——人的意識流程去構架作品,打破過去——現在——將來的時間序列,使人的時間觀念在心理上實現一種全新的組合。
上一篇:西方文學·暗示
下一篇:西方文學·自動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