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氏星經》的主要內容,《石氏星經》導讀
《石氏星經》是中國早期的天文星占書。戰國石申夫著,原書早佚。書名始見于《漢書·律歷志》,部分內容散見于《史記》、《漢書》的引文。今《開元占經》、敦煌寫本P2512及日本的唐寫本《天地瑞祥志》、《天文要錄》尚載有較多的內容,主要為其中120顆恒星的坐標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石申夫,戰國初中期魏國人,生卒年月不詳。早期文獻如《史記·天官書》、《漢書·藝文志》、《續漢書·天文志》等均作石申夫、石申甫或石申父。《漢書·天文志》則作石申,多為后世沿用。唐司馬貞《史記索隱》明稱“石氏名申夫”。近人錢寶琮考定,《漢書·天文志》抄引《史記·天官書》時,斷句誤將“石申夫”斷于“申”字,致訛傳。戰國時期,石申夫以天文家名噪于時,所作恒星位置及二十八宿距度的測定,其數據在中國天文歷法上使用至唐代,達11個世紀之久。《隋書》等史籍記石申夫的著作尚有《渾天論》、《石氏星經簿贊》等。今月球背面環形山,有一處由國際天文協會以石申之名命名。
《石氏星經》散見于各書的遺存部分約1.5萬字,其中星表約3000余字。
本書內容可分星占與天文兩大部分。星占部分主祥吉兇。 司馬遷于《史記》中論為,戰國時兵革屢起,饑饉疾疫使民生焦苦,因而星象占驗之說盛行。所言包括國家安危,君主休咎,農業豐歉,以及人世間的災疫禍福等等。天文部分是中國最古的觀測記錄。其一是與制訂歷法有關的太陽運行觀測,如《續漢書》曾引《石氏星經》說,冬至點位于牽牛初度,距斗宿二十度等。其二是行星運行觀測,如《史記》與《漢書》說,歲星(即木星)于正月間早晨出現于東方,位于南斗與牽牛兩星宿之間等。其三為恒星觀測,記有120顆星的數據,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觀測記錄。因而,《石氏星經》常被用作這星表的代用詞。
匯集整理《開元占經》及各古寫本的素材而得的恒星表,含有星座名、星數、相對位置、距星及其入宿度、去極度與黃道內外度等完整的內容。它是中國及世界天文學史的重要資料。長期來,各國學者曾作過反復的研究,雖結論并不一致,但已有明確的論證可判定它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
本書所記的恒星,計有石氏中官62官,石氏外官30官,石氏二十八宿28官,合共120。所表述的星官為:
石氏中官:攝提,大角,梗河,招搖,玄戈,天槍,天棓,女床,七公,貫索,天紀,織女,天市垣,帝坐,候,宦者,斗,宗正,宗人,宗,東西咸,天江,建星,天弁,河鼓、旗,離珠,匏瓜,天津,螣蛇,王良,閣道,附路,天將軍,大陵,天船,卷舌,五車三柱,天關,南北河戍,五諸侯,積水,積薪,水位,軒轅,少微,太微,黃帝坐,四帝坐,內屏,郎位,郎將,常陳,三臺,相,太陽守,天牢,文昌,北斗、鋪,紫微垣,北極鉤陳,天一,太一。
石氏外官:庫樓五柱衡,南門,平星,騎官,積卒,龜,傅說,魚,杵,鱉,九坎,敗血,羽林、壘壁陣,北落,土司空,天倉,天囷,天稟,天苑,參旗,玉井,屏,廁,天矢,軍市,野雞,狼,弧,老人,稷。
二十八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虛,危,室,壁,奎,婁,胃,昴,畢,觜,參,井,鬼,柳,星,張,翼,軫。
每一星官,都給出了一顆距星及其相關坐標。
《石氏星經》對古代天文歷法史,天體測量學的發展史,以及現代天體物理學和天體演化學的研究,都有重要價值。對本書星象觀測年代的探討,首先是20年代后期日本的新城新藏、上田穰和法國的馬伯樂(H·Maspero)。前者從天文學角度,根據計算和分析,論定石申夫曾觀測五星的運行并測量恒星的位置,其年代約為公元前360—前350年。后者從考證出發,據《開元占經》石氏論魯楚之爭,考定其生活與觀測年代為公元前375—前350年。兩者不謀而合。
日本的藪內清自30年代至80年代三次論定《石氏星經》作于公元前70年,假托石申之名。
西德的前山保勝于70年代著文,根據論證和計算,以數理統計作分析,認為它的觀測年代為公元前70年±30年代,以該書為偽作。
最近在我國的研究,從可靠的原始資料出發,作計算和數理統計的結果,得結論為本書作于公元前440年±50年,小部分佚失后補充于公元160年±50年。
今后需繼續作研究的是,原始數據尾數為十二分法和黃道內外度的產生,究始于何時? 目前仍缺乏確證。
參考文獻
- 1.新城新藏:《甘石之星經》,載《東洋天文學史研究》,1928,日文。中譯本,中華學藝社,1933。
- 2.上田穰:《東方最古老的星表——石氏星經》,日本花山天文臺,英文。
- 3.前山保勝:《石氏星經——最古老的中國星表》,單行本,1977,英文。
- 4.藪內清:《石氏星經之觀測年代》,載《中國科技史探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日文。
- 5.潘鼐:《石氏星經觀測年代考辯》,載《中國恒星觀測史》,學林出版社,1989。
上一篇:《田家五行》的主要內容,《田家五行》導讀
下一篇:《石湖詩集》的主要內容,《石湖詩集》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