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作家論·聶夷中
(夷中) 少貧苦,精于古體。(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二)
聶夷中,河南人。有詩曰:“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孫光憲謂有《三百篇》之旨,此亦為詩史。(蔡居厚 《詩史》)
夷中有《公子行》云:“種花滿西園,花發青樓道。花下一禾生, 去之為惡草。”又《詠田家》詩云:“父耕原上田, 子㔉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又云:“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所謂言近意遠,合《三百篇》之旨也。咸通十二年,高湜知舉,榜內孤平者,夷中、公乘億、許棠。夷中尤貧苦,精古詩。(計有功 《唐詩紀事》卷六一)
夷中字坦之,河南人也。咸通十二年禮部侍郎高湜下進士,與許棠、公乘億同袍。時兵革多務,不暇銓注。夷中滯長安久,皂裘已弊,黃糧如珠,始得調華陰縣尉,之官惟琴書而已。性儉,蓋奮身草澤,備嘗辛楚,率多傷俗閔時之舉,哀稼穡之艱難。適值險阻,進退維谷,才足而命屯,有志卒爽,含蓄諷刺,亦有謂焉。古樂府尤得體,皆警省之辭,裨補政治,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正《國風》之義也。(辛文房 《唐才子傳》 卷九)
聶夷中詩,有古直悲涼之氣,但皆竊美于人。如“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李紳詩也,但改一“田”字,上加以“父耕原上田, 子㔉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 官家已修倉。”又如“生在綺羅下”、“君淚濡羅巾”,本東野 《征婦怨》,移其次篇后四語于前,前篇則刪前四句,第改“綠羅”為“綺羅”、“千里”為“萬里”,“羅巾長在手”、為“今在手”,“今得隨妾身”為“日得隨路塵”、“如得風”為“如煙飛”。至“欲別牽郎衣”,則直用無所更定。(賀裳 《載酒園詩話》 卷一)
其源出于王無功、儲太祝。結思沉漉,但未苦吟。田野諸詩,托情諷諭,亦有古謠諺之風。取在晚唐,猶稱作者。(宋育仁 《三唐詩品》)
上一篇:唐詩·作家論·耿湋
下一篇:唐詩·各體論·聯句、和韻、集句·聯句(附“柏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