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綿蕝
【出典】 《史記》卷九九《叔孫通列傳》:“(叔孫通)說上曰:‘……臣愿征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遂與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為學者與其弟子百余人為綿蕞野外。”南朝宋·裴骃《史記集解》:“骃案:如淳曰:‘置設綿索,為習肄處。蕞謂以茅剪樹地為篡位。《春秋傳》曰“置茅蕝”也。’”
【釋義】 漢高祖劉邦即帝位后,按照叔孫通的建議,制定上朝的禮儀。演習朝儀時,曾用“綿蕞”(即“綿蕝”),即束茅以表位。
【例句】 當年事,本是泗亭沛縣。卻教綿蕝成殿。(劉辰翁《摸魚兒·和巽吾留別韻》3248)這里用劉邦發跡興漢事,寄托盛衰興廢之感。參見“泗亭沛縣”條。
上一篇:典故《綿綿此恨無盡期》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綿蠻》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