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陸龜蒙
橘之蠹,大如小指,首負特角,身蹙蹙然,類蝤蠐而青。翳葉仰嚙,如饑蠶之速,不相上下。人或棖觸之,輒奮角而怒,氣色桀驁。一旦,視之凝然,弗食弗動。明日復往,則蛻為蝴蝶矣。力力拘拘,其翎未舒。襜黑韝蒼,分朱間黃,腹填而橢,纖且長。如醉方寤,羸枝不揚。又明日往,則倚薄風露,攀緣草樹,聳空翅輕,瞥然而去。或隱蕙隙,或留篁端,翩旋軒虛,揚曳紛拂,甚可愛也。須臾犯蝥網而膠之,引絲環纏,牢若桎梏。人雖甚憐,不可解而縱矣。
噫!秀其外,類有文也;嘿其中,類有德也;不朋而游,類潔也;無嗜而食,類廉也。向使前不知為橘之蠹,后不見觸蝥之網,人謂之鈞天帝居而來,今復還矣!
天下,大橘也;名位,大羽化也;封略,大蕙篁也。茍滅德忘公,崇浮飾傲,榮其外而枯其內,害其本而窒其源,得不為大蝥網而膠之乎!觀吾之《蠹化》者,可以惕惕。
——《唐甫里先生文集》
陸龜蒙的《蠹化》是一篇托物諷諭的小品文。
作者先以生花的妙筆,惟妙惟肖地描繪了“橘蠹”的形體、食性和氣色。繼而描寫它的羽化過程:“一旦,視之凝然,弗食弗動”;“明日復往,則蛻為蝴蝶矣”;接著又寫其羽化之后的得意忘形之態:有時隱逸于蕙草之間,有時又停立于竹梢之上,有時則“翩旋軒虛,揚曳紛拂”地翩翩飛舞,自由自在地盤旋于花木之中,得意而忘形。最后寫其因過分忘形而自投“蝥網”的結局。作者把“橘蠹”的得意忘形之態與自投“蝥網”的可悲下場,作鮮明的對比,讓人們從這對比中受到啟發。
作者又深入一層抒寫感慨。寫羽化后的“橘蠹”似乎是“秀其外”、“嘿其中”、“不朋而游”、“無嗜而食”,好像是一個“有文、有德”、又“潔”又“廉”的正人君子。假如人們“前不知為橘之蠹,后不見觸蝥之網”的底細,幾乎誤以為它是剛從天堂上降臨于人間。尖銳地揭露其無“文”無“德”和不“潔”不“廉”的本質,由“橘蠹”的形象,使人們聯想到天下的達官貴人和封建官吏們的丑惡嘴臉。
作者進而生發議論,“天下”猶如一棵大橘樹,世世代代的“圣君”及其豢養的文武百官,便是寄生于其上的“蠹蟲”,他們的名位和封地就是“或隱”“或留”的“蕙篁”了。他們不顧國家民族的大業,而“滅德忘公、崇浮飾傲”,他們的行為是“榮其外而枯其內,害其本而窒其源”的愚蠢行徑,必然要落得自取滅亡的可悲下場。作者把“蠹化”這一自然規律,引申到“官理”中來,產生了發人深思的作用。大大小小的朝廷命官,都應當從中獲得一點教益。
陸龜蒙在《蠹化》一文中,無情地揭露了大小官僚們的丑惡面目,但在方法上并不是直言剖析,而是托諷“橘蠹”,描摹其“羽化”過程和得意忘形之態,終于在飄飄欲仙的“忘形”之際,落入了“蝥網”之中。作者在生動的形象描繪中,隱喻著深刻的哲理。形象的描寫為“感慨和議論”提供了根據,議論又使全文的主旨得到了升華。形象的描繪和精辟的議論相映生輝,表現作者才思的巧妙。
上一篇:《虎駭化緣·〔明〕江盈科》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序·杜甫》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