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伍子胥鞭尸楚平王》鑒賞
(節自 《伍子胥列傳》)
伍子胥既至宋,宋有華氏之亂①,乃與太子建俱奔于鄭,鄭人甚善之。太子建又適晉,晉頃公曰: “太子既善鄭,鄭信太子,太子能為我內應,而我攻其外,滅鄭必矣,滅鄭而封太子。” 太子乃還鄭。事未會②,會自私欲殺其從者。從者知其謀,乃告之于鄭。鄭定公與子產誅殺太子建③。建有子名勝,伍子胥懼,乃與勝俱奔吳。到昭關,昭關欲執之④。伍子胥遂與勝獨身步走,幾不得脫,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一漁父乘船,知伍子胥之急,乃渡伍子胥。伍子胥既渡,解其劍曰: “此劍值百金,以與父。” 父曰: “楚國之法,得伍子胥者,賜粟五萬石,爵執珪⑤,豈徒百金劍邪?” 不受。
伍子胥未至吳而疾,止中道乞食。至于吳,吳王僚方用事,公子光為將⑥。伍子胥乃因公子光以求見吳王。久之,楚平王以其邊邑鐘離與吳邊邑卑梁氏俱蠶⑦,兩女子爭桑,相攻,乃大怒,至于兩國舉兵相伐。吳王使公子光伐楚,拔其鐘離、居巢而歸⑧。伍子胥說吳王僚曰: “楚可破也,愿復遣公子光。” 公子光謂吳王曰: “彼伍子胥父兄為戮于楚,而勸王伐楚者,欲以自報其仇耳。伐楚,未可破也。” 伍子胥知公子光有內志,欲殺王而自立,未可說以外事,乃進專諸于公子光,退而與太子建之子勝耕于野。
五年而楚平王卒。初平王所奪太子建秦女,生子軫,及平王卒,軫竟立為后,是為昭王。吳王僚因楚喪使二公子將兵往襲楚⑨。楚發兵絕吳兵之后,不得歸,吳國內空,而公子光乃令專諸襲刺吳王僚而自立,是為吳王闔廬⑩。闔廬既立得志,乃召伍員以為行人(11),而與謀國事。楚誅其大臣卻宛、伯州犁,伯州犁之孫伯噽亡奔吳,吳亦以噽為大夫(12)。前王僚所遣二公子將兵伐楚者道絕,不得歸,后聞闔廬弒王僚自立,遂以其兵降楚,楚封之于舒(13)。
闔廬立三年,乃興師與伍子胥、伯噽伐楚。拔舒,遂擒故吳反二將軍。因欲至郢,將軍孫武曰(14): “民勞未可,且待之。” 乃歸。四年,吳伐楚,取六與潛(15)。五年,伐越,敗之。六年,楚昭王使公子囊瓦將兵伐吳(16)。吳使伍員迎擊,大破楚軍于豫章(17),取楚之居巢。九年,吳王闔廬謂子胥、孫武曰: “始子言郢未可入,今果何如?”二子對曰: “楚將囊瓦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之,必先得唐、蔡乃可(18)。” 闔廬聽之,悉興師與唐、蔡伐楚,與楚夾漢水而陳。吳王之弟夫概將兵請從,王不聽,遂以其五千人擊楚將子常,子常敗走奔鄭(19)。于是,吳乘勝而前,五戰,遂至郢。己卯,楚昭王出奔。庚辰,吳王入郢。昭王出亡,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譯文】 伍子胥已逃到宋國,恰巧碰上宋國的華氏之亂,于是,他便與太子建一起逃奔到鄭國。鄭國人待他們很好。太子建卻又去到晉國,晉頃公對太子建說: “你既然與鄭國很友好,鄭國必定信任你。你如能為我去鄭國做內應,我從外面攻打,那么,鄭國必定被滅掉; 鄭國滅掉了,我就把鄭國的地盤封賞給你。” 太子建便回到了鄭國。他與晉頃公密謀的事還未部署妥當,湊巧要殺掉他身邊的隨從,他的隨從知道了他的陰謀,就把他的密謀告訴了鄭國。鄭定公和子產當即殺了太子建。建有個兒子名叫勝,伍子胥害怕勝受連累被殺,便帶勝一塊兒逃奔去吳國。走到昭關,昭關的人要抓他們,伍子胥便獨自與勝步行逃跑,幾乎不能逃脫,追趕的人緊跟在后,他們逃到江邊,恰好江上有個漁父劃著條小船,漁父知道伍子胥的危急,便渡伍子胥過了江。伍子胥過了江,解下他身上的劍對漁父說: “這把劍價值百金,送給你罷!” 漁父說: “按楚國的法令,凡是捉到伍子胥的人,都要賞賜他糧食五萬石,并封爵位執珪,這哪是百金劍可比的呢?” 漁父沒有收受伍子胥的劍。
伍子胥還沒有走到吳國,卻又生病了,只好中途停止行程而乞討。后來到了吳國,吳國的國王名僚,新近才即位,公子光做他的將軍。伍子胥便通過公子光求見了吳王。過了很久,因為楚國的邊邑鐘離與吳國的卑梁兩地百姓都養蠶,有兩個采桑女為爭搶桑葉而相互毆打。楚平王為此而大怒,導致兩國舉兵相攻。吳國派公子光攻打楚國,打下了楚國的鐘離和居巢而回朝。伍子胥對吳王僚說: “楚國是可以攻破的,希望你再派公子光去。” 公子光對吳王說: “這之前,伍子胥的父兄在楚國被殺,而他勸你去攻打楚國的目的,是想以此去報他自己的仇恨。現在去攻打楚國,恐怕未必能打破他呀?” 伍子胥知道公子光的內心想法,是想殺掉吳王僚而自立為王。這時還不是可以和他談論對外事情的時機,于是便推舉專諸這個人去公子光那里,他自己退下來與太子建的兒子勝下鄉種地。
過了五年,楚平王死了。當初楚平王所奪太子建的那位秦國女子生了兒子軫,等到平王死了,軫竟然做了楚王,這就是楚昭王。吳王僚瞄準楚國有國喪,便派兩位公子率兵去襲擊楚國。楚國發兵斷絕了吳國兵將的退路,不能回國。這樣一來,吳國國內無兵而空虛。此時,公子光便命令專諸襲殺了吳王僚而自立為王,他就是吳王闔廬。闔廬既然做了國王,很是躊躇滿志,便召伍員做他的 “行人”,而且與伍員共同謀劃國家大事。此時,楚國誅殺了他的大臣卻宛和伯州犁,伯州犁的孫子即卻宛的兒子伯噽逃亡,投奔到了吳國。吳王也用伯噽做大夫。在這之前,吳王僚所派遣的兩位公子率兵伐楚被楚軍斷絕退路而不能回國。后來聽到了闔廬殺吳王僚而自立的消息,便用他們所率之兵投降楚國。楚國給他們封地在舒。
闔廬自立后第三年,他便率兵與伍子胥、伯噽一起攻打楚國,打下舒這個地方,擒住了原來吳國那兩位投降楚國的將軍即 “二公子”。闔廬本想一鼓作氣直攻楚都郢。將軍孫武說: “百姓很疲憊了,不能去打了,姑且等待一下罷!”于是,只好班師回朝; 第四年,吳國又攻打楚國,奪得了楚國的六和潛的地方;第五年,吳國攻打越國,打敗了越國; 第六年,楚昭王派公子囊瓦率兵攻打吳國,吳國派伍員迎戰,在豫章地方大破楚軍,奪取楚地居巢; 第九年,吳王闔廬對伍子胥和孫武說: “從前你們說,不能攻打楚都郢,如今怎么樣呢?” 二人回答說: “楚將囊瓦很貪財,那唐國、蔡國都十分怨恨他了,你若要想大敗楚國,那你必須先得到唐、蔡的援助才可以。” 闔廬聽從二人之主張,把吳國的全部兵馬會同唐、蔡兵馬,一齊攻打楚國。吳軍與楚軍分別在漢水兩岸,陳列兵陣。吳王闔廬的弟弟夫概率兵請求跟從,闔廬不準許。他便帶了自己所管的五千兵馬去打楚將子常,子常被他打敗,逃奔去了鄭國。于是,吳軍乘勝向前推進,打了五仗,打到了楚都郢。己卯那天,楚昭王出逃。庚辰那天,吳王進了楚都郢。楚昭王已出逃了,伍子胥尋找他而沒找到,便掘開楚平王的墳墓,拉出其尸體,鞭打了三百鞭,然后才停止。
【鑒賞】 本文緊接前文,寫伍子胥由宋至鄭,再至吳,后幫助吳王闔閭“襲刺吳王僚而自立”,參謀國事。先后助吳伐楚、伐越、再伐楚,大破楚兵。吳王入楚都郢,伍子胥則掘楚王墓,鞭尸三百,以報其父兄被冤殺之仇。文章分四層:
(一)伍子胥由宋、鄭而至吳。宋國因有華氏之亂,伍子胥同太子建一起奔鄭。本來鄭國對他們“甚善”,不料太子建卷入晉欲伐鄭的漩渦中,最后被殺。伍子胥只好帶著太子建之子勝奔吳。
(二)伍子胥進專諸于公子光,退而耕于野。伍子胥至吳后,由公子光引薦見吳王。在公子光伐楚大勝而歸時,他建議乘勝追擊,楚必破。被公子光否決。伍子胥看出公子光有殺吳王僚而自立之意,于是,他一方面獻俠士專諸于公子光,一方面帶著太子建之子勝躬耕于野。這是伍子胥眼見破楚的時機未到,而采取的韜光養晦之策。
(三)專諸刺吳王僚,公子光自立。楚平王卒,楚昭王新立,吳王僚趁楚喪發兵伐楚,楚兵絕吳兵退路,不得歸,吳國內空虛,公子光令專諸襲刺吳王僚而自立,伍子胥因獻專諸有功,被任命為“行人”,參與國家大事的謀劃。
(四)伍子胥伐楚,鞭尸楚平王。伍子胥任“行人”后,整修政治,加強軍備,先后伐越、三次伐楚,皆取得大捷。最后,他與孫武建議聯合唐、蔡之兵伐楚,大獲成功,五戰遂至楚都郢,楚昭王出亡,吳王入郢。于是,伍子胥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尸三百,為其父兄報仇。在這眾多事件中,表現了伍子胥的政治和軍事才能,以及他“有仇必報”的剛直性格。
本文頭緒多,事件繁,但作者敘述繁而不亂,雜而有序,眉目清晰,層次分明,表現了作者謀篇布局的匠心與功力。
注釋
①華氏之亂:指春秋魯昭公二十年,宋國的華亥、華定與宋國國君爭位之亂。②事未會: 事情還未安排妥當。③子產: 春秋時鄭國大夫,姓公孫,名僑,字子產。因他居住在東里,故又稱東里子產。此人博學多聞,長于政治。從鄭簡公當國起,歷經定公、獻公、聲公的四十余年里,子產皆有政治聲望。④昭關: 山名,在今安徽省含山縣北。春秋時是吳楚之界,以山為關,是吳楚往來的要沖。⑤爵執珪: 珪同“圭”,古代帝王諸侯舉行禮儀時所用的玉器。爵執珪,即被封爵為執掌王侯禮儀大典的官員。⑥公子光: 吳王闔廬的名。⑦鐘離: 地名,故城在今安徽鳳陽縣。卑梁: 地名,春秋吳邑,與鐘離接境。⑧居巢: 地名,故城在今安徽巢縣。⑨二公子: 公子燭庸和蓋余。⑩吳國內空:指吳國內無兵力。闔廬: 一作 “闔閭”。(11)行人: 官名,掌管朝中外交、人事安置、進諫等事宜。(12)伯州犁: 此人是晉國伯宗之子。伯州犁之子叫卻宛,卻宛之子叫噽,即伯噽。(13)舒: 春秋時楚國地名,故城在今安徽舒城縣。(14)郢: 楚國都城,故城在今湖北江陵縣東北。孫武: 春秋時齊國人,以兵法見吳王闔廬。吳王出宮中美女一百八十人,派孫武教習戰術。孫武將其分為二隊,用吳王的寵姬為隊長。命令她們都手拿戰戟,用擊鼓發令。那些女人大笑。孫武便斬了兩個隊長以示其軍威。又擊鼓發令,美女們都聽從命令,隊列的起跪排練皆按軍規行進。吳王用孫武為將,擊敗西邊強大的楚國,并威脅北邊的齊國、晉國,名顯諸侯。著有兵法十三篇。(15)六: 古代國名,在今安徽六安縣。潛: 春秋楚地,在今安徽潛山縣。(16)囊瓦: 春秋楚莊王兒子子囊的后代,字子常。楚平王時為令尹。楚昭王時,蔡國的昭侯有塊十分珍奇的玉佩,唐國的成公有兩匹良馬。兩位君王到楚國來,囊瓦想得到這些寶物,二君王沒給他,他便將其扣押在楚國,直到唐國獻出良馬,蔡國獻出玉佩,他才將唐、蔡二君放回去。后來,唐、蔡二君跟從吳國伐楚。囊瓦三戰不勝,于是逃亡投奔鄭國,吳國進入楚國國都郢。(17)豫章: 地名,在淮南江北之界,后遷徙其名于江南。(18)唐、蔡: 春秋時的兩個小諸侯國。(19)子常: 囊瓦的字。
上一篇:《史記·管(仲)鮑(叔牙)之交》鑒賞
下一篇:《史記·“狗盜”“雞鳴”救孟嘗君》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