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管晏列傳第二·管仲既任政相齊[1],以區區之齊在海濱[2],通貨積財[3],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4]。》鑒賞
故其稱曰[5]:“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6]。四維不張[7],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8]。”故論卑而易行[9]。俗之所欲[10],因而予之[11];俗之所否[12],因而去之[13]。
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14],慎權衡[15]。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16],管仲因而伐楚[17],責包茅不入貢于周室[18]。桓公實北征山戎[19],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20]。于柯之會[21],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22],諸侯由是歸齊。故曰[23]:“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24]。”
【段意】 寫管仲相齊為政諸多方面的政績:一是通貨積財,富國強兵,使區區之齊國力大振。二是在此基礎上提倡禮義榮辱,強調遵守法度,使上下一心,六親和諧。三是寬和惠民,順乎民心,使國家令行禁止,暢通無阻。四是貴輕重,慎權衡,重視調節商品、貨幣流通和控制物價的理論和實踐。以上略記內政。五是善于將禍轉化為福,將失敗轉化為成功,在諸侯中樹立桓公的信義,從而使諸侯歸附于齊。其典型事例有三:一為桓公實怒少姬而南襲蔡,管仲借此機會勸桓公伐楚,責包茅不入貢于周。二為桓公實北征山戎,管仲借此機會令燕修召公之政。三為桓公實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借此盟約使桓公樹立信義,諸侯由是歸齊。以上詳記外交。最后引管仲語說“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注釋
[1]相齊:作齊國的相國。[2]此句謂,使位于海濱的小小齊國。[3]通貨積財:流通貨物,積聚財帛。[4]此句謂,辦事能與普通百姓同好惡。[5]其:代指管仲。稱曰:說。以下引自《管子·牧民》。[6]上:指君主。服度:尊守法度。服,行。六親:張守節正義以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從母之子、女之子為六親。王弼謂父、母、兄、弟、妻、子。說法不一。固:親密無間。[7]四維:舊以義、禮、廉、恥為治國之四綱,稱為四維。不張:不伸張。[8]以上二句謂,國家頒布的政令,就像流水的源泉,暢通無阻,因為它能順應民心。原,通“源”。[9]論卑而易行:政令不唱高調,且容易實行。[10]俗:指普通百姓。[11]因而予之:順應其要求而給予滿足。[12]否:不贊同的。[13]去之:擯棄它。[14]貴:重視。輕重:關于調節商品、貨幣流通和控制物價的理論。以《管子·輕重》論述最為詳細。[15]慎權衡:謹慎地處理財政。權,秤錘;衡,秤桿。這里指理財。[16]襲蔡:齊恒公二十九年(前657),桓公與夫人少姬戲于船中,少姬因搖蕩船只驚嚇了桓公,被送回蔡國。后蔡國使少姬另嫁,桓公怒,遂于三十年(前656)興師伐蔡。蔡,古國名,在今河南上蔡、安徽鳳臺一帶。[17]楚:春秋楚國,詳《楚世家》。[18]此句言,責備楚國不向周天子進貢包茅。包茅,古代祭祀時,以裹束著的菁茅濾酒。包,裹束;茅,菁茅。[19]北征山戎:齊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山戎伐燕,齊桓公救燕而伐山戎。山戎,古族名,又稱北戎。春秋時,分布在今河北北部一帶。[20]令燕修召(shao)公之政:命令燕國實行召公的政令。召公,即召康公。姓姬,名奭(shi),周代燕國始祖。曾佐武王滅商,封于燕。周成王時任太保,與周公旦分陜而治。[21]于柯之會:齊桓公五年(前681),齊桓公與魯莊公會盟于柯(今山東東阿西南阿城鎮)。魯將曹沫以匕首挾持齊桓公,要求還被侵占的土地,桓公應允。不久,桓公又想背約,管仲勸他實踐諾言,于是歸還了魯國的土地。[22]因而信之:借助踐諾使桓公樹立信義。以上三事詳見《齊太公世家》。[23]故曰:以下引自《管子·牧民》。[24]以上二句說,懂得將俗取之必先與之的道理,是治理國政的法寶。
上一篇:《史記·管晏列傳第二·管仲曰[1]:》鑒賞
下一篇:《反坫[2],齊人不以為侈.》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