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晏列傳、鄭世家》鑒賞
導語:
隨著北方的狄人、西方的戎人開始南下東進,周王室日漸衰微。鄭莊公即位后,在內部肅清了反動勢力,外部消滅了許國等小國。為了維護王室最后的尊嚴,公元前707年,周桓王討伐鄭國,莊公大敗桓王的軍隊,并射中了桓王的手臂。周王室就此一蹶不振,中華陷入列國并峙,征戰不休的春秋時代。鄭莊公時期的鄭國成為春秋初年最強大活躍的諸侯國,史稱“春秋小霸”。
作為春秋時代中原另一個重要的諸侯國——姜姓齊國,在地理上有著良好的自然條件,從姜太公時期就有注重“通工商之業,便魚鹽之利”發展經濟的傳統。結束避難的齊桓公在鮑叔牙的建議下,拜昔日仇敵管仲為相,開始了變法改革。
管仲注重農業和商貿經濟改革和建設,為齊國發展打下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同時,在政治文化上,管仲摒棄魯國宗法制的保守局限,以齊國地域特點與文化出發,有條件地推行宗法制和集權制的結合。在外交上聯合北方鄰國,抵抗山戎族南侵。由于管仲的改革,齊國國力大為增強,終于使齊桓公成為大國爭霸斗爭中的第一位霸主。
齊桓公是春秋歷史上首位充當霸主的諸侯。而管仲,更是春秋史上第一名相,他在農業、經濟、軍事、法律、外交等不同方面的思想和改革被后人繼承和發揚,對恢弘璀璨、百家爭鳴的先秦文化有著巨大的貢獻和影響。
本篇選錄的《齊太公世家》、《管晏列傳》和《鄭世家》章節,旨在透過公子小白(齊桓公)、管仲兩人如何從困頓落魄走向歷史之巔的傳奇故事,分析他們的性格特點與謀略,評析齊桓公稱霸之道與管仲變法之術;同時又將鄭莊公個人的勝利和鄭國必然的悲劇進行評述,使齊桓公的稱霸與鄭莊公的小霸相呼應,看不同的戰略對兩國歷史的影響以及對我們當下的啟示。
上一篇:《史記·禮樂征伐——權力的爭奪·十二諸侯年表》鑒賞
下一篇:《史記·諸侯的生存與稱霸謀略·齊太公世家》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