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禮樂征伐——權力的爭奪·十二諸侯年表》鑒賞
選文:
太史公讀《春秋歷譜諜》①,至周厲王,未嘗不廢②書而嘆也。曰:嗚呼,師摯見③之矣! 紂為象箸④而箕子唏⑤。周道缺,詩人本之衽席,《關雎》作。仁義陵遲⑥,《鹿鳴》刺⑦焉。及至厲王,以惡聞其過,公卿懼誅而禍作,厲王遂奔⑧于彘,亂自京師始,而共和行政焉。是后或力政⑨,強乘⑩弱,興師不請天子。然挾(11)王室之義,以討伐為會盟主,政由五伯,諸侯恣行,淫侈不軌,賊臣篡子滋起矣。齊、晉、秦、楚其在成周微(12)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晉阻(13)三河,齊負(14)東海,楚介(15)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海迭興,更為伯主,文武所褒大封,皆威而服焉。是以孔子明王道,干(16)七十馀君,莫能用,故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于魯而次(17)《春秋》,上記隱,下至哀之獲麟,約(18)其辭文,去其煩重,以制義法,王道備,人事浹(19)。七十子之徒口受其傳指(20),為有所刺譏褒諱挹(21)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22)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鐸椒為楚威王傳,為王不能盡觀《春秋》,采取成敗,卒四十章,為《鐸氏微》。趙孝成王時,其相虞卿上采《春秋》,下觀近勢,亦著八篇,為《虞氏春秋》。呂不韋者,秦莊襄王相,亦上觀尚古,刪拾《春秋》,集六國時事,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為《呂氏春秋》。及如荀卿、孟子、公孫固、韓非之徒,各往往捃摭(23)《春秋》之文以著書,不可勝紀。漢相張蒼歷譜(24)五德,上大夫董仲舒推《春秋》義,頗著文焉。
太史公曰:儒者斷(25)其義,馳說者騁(26)其辭,不務綜其終始;歷人取其年月,數家隆(27)于神運,譜諜獨記世謚,其辭略,欲一觀諸要難。于是譜十二諸侯,自共和訖孔子,表見《春秋》、《國語》學者所譏盛衰大指著于篇,為成學治古文者要刪焉。
〔注釋〕 ①諜:同“牒”。②廢:放下。③見:預見。④箸:筷子。⑤唏:嘆息。⑥陵遲:衰敗。⑦刺:諷刺。⑧奔:逃奔。⑨政:通“征”。⑩乘:欺壓。(11)挾:挾制。(12)微:弱小。(13)阻:依靠。(14)負:倚仗。(15)介:借助。(16)干:求見。(17)次:編訂。(18)約:精簡。(19浹:周全。(20)指:同“旨”。(21)挹:通“抑”。(22)安:滿足。(23)捃摭:摘取。(24)歷譜:排列。(25)斷:截斷。(26)騁:放任。(27)隆:重視。
公元 前 | 周 | 魯 | 齊 | 晉 | 秦 | 楚 | 宋 | 衛 | 陳 | 蔡 | 曹 | 鄭 | 燕 | 吳 |
841 | 共和元 年 厲王子 居召公 宮,是為 宣王。 王少,大 臣共和 行政。 | 真公濞 十五年, 一云十 四年 | 武公壽 十年 | 靖侯宜 臼十八 年 | 秦仲四 年 | 熊勇七 年 | 釐公十 八年 | 釐侯十 四年 | 幽公寧 十四年 | 武侯二 十三年 | 夷伯二 十四年 | 惠侯 二十 四年 | ||
…… | ||||||||||||||
655 | 二十二 | 五 | 三十一 | 二十二 滅虞、 虢。重 耳奔狄。 | 五 | 十七 |
續表
公元 前 | 周 | 魯 | 齊 | 晉 | 秦 | 楚 | 宋 | 衛 | 陳 | 蔡 | 曹 | 鄭 | 燕 | 吳 |
654 | 三十二 率諸侯 伐鄭。 | 二十三 夷吾奔 梁。 | 十八 伐許,許 君肉袒 謝,楚從 之。 | |||||||||||
653 | 二十四 | |||||||||||||
652 | 二十五 襄王 立,畏 太叔。 | 二十五 伐翟, 以重耳 故。 | ||||||||||||
651 | 襄王 元年 諸侯 立王。 | 九 齊率 我伐 晉亂, 至高 梁還。 | 三十五 夏,會諸 侯于葵 丘。天 子使宰 孔賜胙, 命無拜。 | 二十六 公卒, 立奚齊, 里克殺 之。及 卓子。 立夷吾。 | 九 夷吾使 郤芮賂, 求入。 | |||||||||
650 | 三十六 使隰朋 立晉 惠公。 | 晉惠公 夷吾元 年 誅里克, 倍秦約。 | 十 丕鄭子 豹亡來。 | |||||||||||
649 | 戎伐我, 太叔帶 召之。 欲誅叔 帶,叔 帶奔齊。 | 十一 救王伐 戎,戎 去。 | 二十三 伐黃。 | |||||||||||
648 | 三十八 使管仲 平戎于 周,欲 以上卿 禮,讓, 受下卿。 |
續表
公元 前 | 周 | 魯 | 齊 | 晉 | 秦 | 楚 | 宋 | 衛 | 陳 | 蔡 | 曹 | 鄭 | 燕 | 吳 |
647 | 三十九 使仲孫 請王, 言叔帶, 王怒。 | 四 饑,請 粟,秦 與我。 | 十三 丕豹欲 無與, 公不聽, 輸晉粟, 起雍至 絳。 | |||||||||||
646 | 五 秦饑, 請粟, 晉倍之。 | 二十六 滅六、 英。 | ||||||||||||
645 | 十五 五月, 日有食 之。不 書,史 官失之。 | 六 秦虜惠 公,復 立之。 | 十五 以盜食 善馬士 得破晉。 | |||||||||||
644 | 四十二 王以戎 寇告齊, 齊征諸 侯戍 周。 | 七 重耳聞 管仲死, 去翟之 齊。 | 十六 為河東 置官司。 | |||||||||||
643 | 八 | |||||||||||||
642 | 齊孝公 昭元年 | 九 | ||||||||||||
641 | 十 | 十九 滅梁。 梁好城, 不居, 民罷, 相驚, 故亡。 | ||||||||||||
640 | 十一 | |||||||||||||
639 | 十二 | 三十三 執宋襄 公,復 歸之。 |
續表
公元 前 | 周 | 魯 | 齊 | 晉 | 秦 | 楚 | 宋 | 衛 | 陳 | 蔡 | 曹 | 鄭 | 燕 | 吳 |
638 | 十四 叔帶復 歸于 周。 | 五 歸王弟 帶。 | 十三 太子圉 質秦亡 歸。 | |||||||||||
637 | 六 伐宋, 以其不 同盟。 | 十四 圉立, 為懷 公。 | 二十三 迎重耳 于楚, 厚禮之, 妻之 女。重 耳愿 歸。 | 三十五 重耳過, 厚禮之。 | ||||||||||
636 | 十六 王奔汜。 汜,鄭地 也。 | 晉文公 元年 誅子圉。 魏武子 為魏大 夫,趙 衰為原 大夫。 咎犯日 “求霸 莫如 內王。” | 二十四 以兵送 重耳。 | |||||||||||
635 | 十七 晉納王。 | 二十五 欲內 王,軍 河上。 | ||||||||||||
634 | 三 宋服。 | |||||||||||||
633 | 十 孝公薨, 弟潘因 衛公子 開方殺 孝公子, 立潘。 | 四 救宋, 報曹、 衛恥。 | 三十九 使子玉 伐宋。 |
續表
公元 前 | 周 | 魯 | 齊 | 晉 | 秦 | 楚 | 宋 | 衛 | 陳 | 蔡 | 曹 | 鄭 | 燕 | 吳 |
632 | 二十王 狩河陽。 | 二十八 公如踐 土會朝。 | 齊昭公 潘元年 會晉敗 楚,朝 周王。 | 五 侵曹伐 衛,取 五鹿, 執曹伯。 諸侯敗 楚而朝 河陽, 周命賜 公土地。 | 二十八 會晉伐 楚朝周。 | 四十 晉敗子 玉于城 濮。 | ||||||||
631 | 六 | |||||||||||||
630 | 七 聽周歸 衛成公。 與秦圍 鄭。 | 三十 圍鄭, 有言即 去。 | ||||||||||||
629 | 八 | |||||||||||||
628 | 九 文公薨。 | 三十二 將襲鄭, 蹇叔日 不可。 | ||||||||||||
…… | ||||||||||||||
477 | 四十三 敬王崩。 | 十八 二十七 卒。 | 四 二十五 卒。 | 三十五 三十七 卒。 | 十四 卒,子 厲共公 立。 | 十二 五十七 卒。 | 四十 六十四 卒。 | 衛君起 元年 石傅逐 起出,輒 復入。 | 十四 十九卒 | 二十四 三十 八卒。 | 十六 二十八 卒。 | 十九 二十三 卒。 |
鑒賞:
在二十四史中,“表”分世表、年表、月表,是以時間為線索,空間為構架,系統記錄歷史上發生的各種事件,形似編年體,具有提綱作用。它繼承和發展了古代譜牒的書寫模式,用來補本紀、世家、列傳之不足。
《十二諸侯年表》名曰十二,實際上卻列出了十三個諸侯國,司馬貞說“賤夷狄不數吳”。也有人說古文中常用虛數,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木蘭詩》),十二當為虛指;還有人認為“首周次魯”,所以不算魯國。司馬遷為何命名“十二”,總有作者主觀的原因,然而他用列表的方式記錄各國重要事跡,讓研究人員自己刪繁取要,足以見其書寫“信史”之心。春秋時期,以諸侯紛起、五霸迭興為顯著特點。群雄并起,是歷代末世的必然現象,而“諸侯”源自分封,所以諸侯紛起又成了周代末年的獨特風景線。“五霸”是誰?歷史上很有爭議,但比較一致的觀點是基本認同司馬遷所提之齊、晉、秦、楚四國,尤其是齊、晉二國。這些諸侯國最初都很弱小,卻一步步走向霸主的地位,其間有著怎樣的崛起方式呢? 司馬遷在《十二諸侯年表》中已經做出了很好的說明,茲以晉文公為例敘說之。
晉文公,名重耳,春秋霸主晉國之君,曾流亡國外19年,最后在秦的幫助下回國繼位。當時,齊桓公的霸業已經衰落,宋襄公妄圖利用楚國成就霸業的美夢也歸于破滅,楚國趁機向中原進發,諸侯之間、諸侯內部混戰不已,就連周襄王都遭受兄弟發難。齊國勢力支撐下的社會秩序不復存在,諸侯相伐、夷狄進犯的局面召喚著新霸主的到來。于是,晉文公抓住時機,大力整頓內政,任用賢能,增強國力。更以“尊王”為旗號,幫助周天子平定內亂,榮獲美名。后侵曹伐衛、拉攏齊秦,終于城濮之戰,大敗楚軍,會集諸侯于踐土,成為一代霸主。晉文公為什么能夠成功呢?一方面在于他對現實形勢的準確把握,另一方面在于他巧妙的策略應用。
圖謀稱霸的晉文公面臨著這樣的形勢:天下的勢力集團主要有晉、楚、齊、秦四家,而楚國發展最為迅速。當年齊桓公稱霸,是以簽約的形式穩住楚國,因而楚國的實力沒有損失,桓公死后楚國更抓緊擴張,晉文公當然不敢小視。為了提高戰爭成功的機率,他采取了聯合齊秦、誘楚北上的軍事策略。聯合齊秦,壯大自己,以穩定后方;而誘楚北上,疲憊其兵,則是以逸待勞。當年晉文公受秦國的幫助得以回國,所以秦晉聯盟順理成章。而后楚國在圍宋之時,同時占據了齊國谷邑,晉文公發兵救宋,也解了谷邑之難,便具備了與齊國聯盟的條件。在有名的“侵曹伐衛”事件中,晉文公以“喜賂怒頑”之計,鞏固了與齊秦的聯盟。由于楚將子玉剛愎自用,不聽勸告,追擊晉軍,晉文公“退避三舍”,成功誘敵北上,既得美名,又成戰術,終于在城濮之戰中大獲全勝。
單獨一個晉文公是打不了勝仗的,晉文公的勝利,是晉國人才集團的勝利,是晉文公善于用才的勝利。有兩個家喻戶曉的成語典故:一曰惟楚有才,一曰楚材晉用。把它們聯系起來閱讀,便可體味其中的意蘊,很能說明晉文公善于用才。晉文公在國外流亡,回國之后蒼涼滿目、矛盾尖銳,反對勢力也相當張狂。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晉文公采取開明的用才機制,化解矛盾,變敵為友,唯才是用。對待資歷深厚的人才,晉文公尊重有加,比如“父事狐偃,師事趙衰,而長事賈佗”。在“明賢良”、“賞功勞”、“舉善授能”的用賢政策下,很快形成了一個忠心不二、勤勉能干的人才集團。尤其受后世推崇的是晉文公手下的“五賢士”,雖然歷史上爭議頗多,但狐偃、趙衰、魏武子三人是基本肯定的。且不論另外二人是誰,這樣的爭議已經足以向我們表明晉文公強大的攬才手腕。
晉文公很會攬才,也就是很會收攏人心,而他收攏人心的重要手段則是取信立威。荀子說“義立而王,信立而霸”,越是亂世,越要守信,無信不足以團結力量。晉文公做到了這一點,所以他能在諸侯國與民眾中樹立個人威信,收攏各方人心。如果我們把重耳和晉惠公夷吾放在一起比較,不難發現,夷吾至少在信義方面就不如重耳。如年表中所記,晉惠公元年(前650年),夷吾便誅殺了擁立自己的里克,又違背對秦國許下的諾言,第四年晉國發生災荒,秦國借出了糧食,而第五年秦國發生災荒的時候,夷吾非但不借糧食給秦國,反而趁機派兵攻打,秦國自然非常憤怒,最終俘虜了晉惠公。然而,重耳卻有守信的故事流傳千古。晉文公攻打原國的時候,只攜帶了可供十天食用的糧食,于是和大夫們約定十天為期攻下原國。當十天期滿卻沒有攻下原國的時候,晉文公依然下令退軍,雖然士兵報告說再有三天就可以成功,但晉文公聲言不能因得到原國而失去信義,于是收兵回國。這樣的做法反而為他贏得了信譽,原國、衛國的百姓感佩于文公的誠信,紛紛來降。家喻戶曉的“退避三舍”,也是晉文公誠信踐諾的佳話。

- 典故《十二金釵》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 轉喻
- 《三國兩晉南北朝·孟仲姿哭長城》簡析
- 錢達爾
- 典故《鵝兒酒》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 張孝祥《卜算子》原文與歷代鑒賞評論
- (近代)柳亞子《虞美人·題《稼軒詞》》原文賞析
- 典故《表微拭鏡》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 辛棄疾《水龍吟》原文與歷代鑒賞評論
- 修辭類·實陳告語式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 典故《予愁渺渺》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1].》鑒賞
- 《靜女》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 典故《鳳不利》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 隋唐五代·劉洎登御座得帝字
- 搜神記《宋定伯》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 林淳《柳梢青》原文與歷代鑒賞評論
- 《長吉善用“白”字》詩詞評論技巧
- 遼金元明清·吳綺作《忠愍記》升官
- 詩詞研究·主要詩集·總集·名媛詩歸
- 《史記·李斯列傳第二十七·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陽宮,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頌稱始皇威德[1].》鑒賞
- 《史記·刺客列傳第二十六·太史公》鑒賞
- 《史記·刺客列傳第二十六·遂至秦,持千金之資幣物,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1].》鑒賞
- 《史記·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始皇帝益壯,太后淫不止.》鑒賞
-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屈平既絀[1],其后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惠王患之,乃令張儀詳去秦[2],厚幣委質事楚[3],》鑒賞
-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1].》鑒賞
-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諺》鑒賞
-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吾聞之,智者不倍時而棄利[1],勇士不怯死而滅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2].》鑒賞
-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其后二十馀年[1],燕將攻下聊城[2],聊城人或讒之燕[3],燕將懼誅,因保守聊城,不敢歸.》鑒賞
- 《史記·田單列傳第二十二·頃之[1],燕昭王卒[2],惠王立[3],與樂毅有隙[4].》鑒賞
- 李煜詩詞意象
- 毛澤東詩詞賞析
- 蘇軾詩集鑒賞
- 愛國詩詞集鑒賞
- 朱自清散文賞析集
- 文學詞典
- 小令詞精華
- 詩學詩律
- 詩體
- 詩詞平仄
- 詩詞格律
- 詩詞韻律
- 詩詞對仗
- 詩詞修辭
- 詩詞創作
- 詩詞鑒賞
- 家庭教育
- 小學詩詞
- 宋詞三百首
- 唐宋詩選
- 古詩鑒賞
- 初中詩文
- 演講名篇鑒賞
- 現代詩文
- 楚辭鑒賞
- 金瓶梅文學鑒賞
- 古詩文閱讀
- 漢魏古詩
- 論語鑒賞
- 四書五經
- 道德經讀后感
- 莊子名篇
- 詩經賞析
- 經典詩詞
- 文學掌故
- 明清小說
- 名畫欣賞
- 詩人小傳
- 經典短文
- 詩詞典故
- 歷史典故
- 文學典故
- 宋詞典故
- 詞牌格律
- 宋詞藝術
- 唐宋詞評
- 唐詩鑒賞技巧
- 古文小說
- 作品簡析
- 小說辭典
- 史記鑒賞
- 人間詞話
- 金剛經鑒賞
- 法華經鑒賞
- 西游記鑒賞
上一篇:《史記·項羽垓下悲歌》鑒賞
下一篇:《管晏列傳、鄭世家》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