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項羽垓下悲歌》鑒賞
(節(jié)自 《項羽本紀(jì)》)
項王軍壁垓下①,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dāng)?shù)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 “漢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 駿馬名騅②,常騎之。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③,自為詩曰: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數(shù)闋④,美人和之。項王泣數(shù)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于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⑤,直夜?jié)铣?,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⑥。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余人耳。項王至陰陵⑦,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⑧: “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王乃復(fù)引兵而東,至東城⑨,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shù)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 “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zhàn),所當(dāng)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⑩,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今日固決死,愿為諸君快戰(zhàn),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11)、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蹦朔制潋T以為四隊,四向。漢軍圍之?dāng)?shù)重。項王謂其騎曰: “吾為公取彼一將?!?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于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12),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shù)里(13)。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fù)圍之。項王乃弛,復(fù)斬漢一都尉,殺數(shù)十百人。復(fù)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 “何如?” 騎皆伏曰: “如大王言。”
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14)。烏江亭長艤船待(15),謂項王曰: “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dú)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表椡跣υ唬?“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縱彼不言,籍獨(dú)不愧于心乎?” 乃謂亭長曰: “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dāng)無敵,常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蹦肆铗T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zhàn)。獨(dú)籍所殺漢軍數(shù)百人,項王身亦被十余創(chuàng)。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16),曰: “若非吾故人乎?” 馬童面之,指王翳曰(17): “此項王也?!?項王乃曰: “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18)。” 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頭,余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shù)十人。最其后,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五人共會其體,皆是。故分其地為五,封呂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吳防侯,封呂勝為涅陽侯。
項王已死,楚地皆降漢,獨(dú)魯不下。漢乃引天下兵欲屠之。為其守禮義,為主死節(jié),乃持項王頭視魯。魯父兄乃降。始,楚懷王初封項籍為魯公,及其死,魯最后下,故以魯公禮葬項王縠城(19)。漢王為發(fā)哀,泣之而去。
【譯文】 項王的兵駐扎在垓下,兵很少,糧食又要用完了。漢軍 (劉邦的兵) 以及各路諸侯的兵將其重重圍困。夜里,項王聽見四面的漢軍都唱著楚歌,他大驚道: “難道漢軍已經(jīng)全部得到楚地了么? 為何楚人如此多呀!” 項王便在夜里起床,在軍營中飲酒。有位美人名叫虞,經(jīng)常跟隨著項王; 有匹好馬名叫騅,項王經(jīng)常騎著它征戰(zhàn)。于是,項王萬分憤激悲嘆,自個作詩一首: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王歌唱此詩多遍,美人應(yīng)和著歌舞。項王的眼淚不斷地往下淌。他身邊的侍衛(wèi)也都哭泣起來,傷心得抬不起頭。
于是,項王出軍營騎上馬,部下壯士騎馬跟從他的有八百余人。當(dāng)夜突破重圍,向南奔走。到了天明,漢軍才發(fā)覺項王突圍,便派騎將灌嬰帶五千騎兵去追趕。項王渡過淮河,能跟從項王的騎兵僅有百余人了。項王到了陰陵,迷失了道路,便問一農(nóng)夫,那農(nóng)夫騙他道: “向左走?!?項王聽信農(nóng)夫的話,向左走,結(jié)果卻陷入大澤中,因此被漢軍追上。項王又帶兵向東走,到了東城,只剩二十八個騎兵了,追趕他的漢軍騎兵卻有數(shù)千人。項王自料不能逃脫,便對他的騎兵說: “我從起兵到今天,已經(jīng)八年了,親身經(jīng)歷戰(zhàn)役七十多次,所有阻擋我的人必被打敗,所有被打擊的都降服,沒有失敗過,因而能獨(dú)霸天下。然而,今天卻被圍困在此地,這是天要亡我,并不是我戰(zhàn)不勝的罪過。今天我決意死戰(zhàn),愿意與諸君一同決戰(zhàn),必定三勝敵軍,替諸位沖破包圍、斬殺敵軍之將,砍倒敵軍之旗,使諸位知道是天要亡我,并不是我作戰(zhàn)不力的罪過。” 項王便把他的騎兵分為四隊,面向四個方向。漢軍將他們重重圍困。項王對他的騎兵說: “我替你們?nèi)ト∫粷h將的頭來?!?便命令騎兵向四面沖下,并約定沖過山的東面,分做三處集合。于是,項王大聲吼叫著沖下去,漢軍都驚慌而潰散,于是項王趁機(jī)斬一漢將。此時,漢軍是赤泉侯作騎將,他正追上項王,項王怒目大聲呵叱他,赤泉侯的人馬都被驚嚇得倒退幾里路。項王便與他的騎兵會合成三處,漢軍不知項王在哪處。于是,漢軍把部隊分為三隊,又將項王圍住。項王便沖過去,又?jǐn)亓藵h軍一位都尉,并殺兵士近百人。這時項王重召他的騎兵,不過損失了兩騎而已。因而項王對他的騎兵說: “怎么樣?” 騎兵們都誠服地說: “果然如你大王所說的那樣?!?/p>
于是,項王打算渡過烏江,到江東去。烏江亭長把船靠岸等待,對項王說:“江東雖然很小,它的地盤卻也有千里之闊,人口也有幾十萬,你可以立足為王。希望大王趕緊渡過河去,現(xiàn)在惟獨(dú)我有船,若是漢軍追上來,就無法渡過去了?!?項王笑著說: “天要亡我,我渡江又有什么用啊! 而且我與江東子弟八千人一起渡江向西征戰(zhàn),而今無一人回來,縱然江東父老可憐我而讓我做王,可我有什么臉面去見他們呢! 即便他們不說什么,我難道問心無愧么?” 于是,對亭長說: “我知道你是長輩,我騎此馬已有五年,所向無敵,經(jīng)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殺它,把它送給你吧?!?于是,命令騎兵都下馬步行,拿著短武器去交戰(zhàn)。項籍獨(dú)自一人殺漢軍數(shù)百人,他身上也受傷十多處。他回頭看見漢軍騎司馬呂馬童,說道: “你不是我的老朋友么?” 呂馬童面對項籍,指著項王向王翳說道: “這就是項王?!?項王便說: “我聽說漢王買我的頭,拿出一千金,地方一萬戶,我就送你一個人情,讓你得此功德吧。” 于是項王自殺而死。王翳砍了他的頭,其余漢軍騎將互相縱馬踐踏去爭奪項王的尸體,他們自相殘殺的就有幾十人。爭奪的結(jié)果: 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奪得項王尸體的一部分。五個人將其所奪部分合攏來,毫無缺失地成為項王尸體的整體。漢便把封地分成五份,封呂馬童做中水侯,封王翳做杜衍侯,封楊喜做赤泉侯,封楊武做吳防侯,封呂勝做涅陽侯。
項王死了,楚地都投降了漢王,惟獨(dú)魯?shù)厝瞬豢辖禎h。漢王打算率領(lǐng)天下的兵去屠殺魯?shù)?。考慮到魯人遵守禮義,為自己的主上盡忠死節(jié),便把項王的頭出示給魯人看。魯?shù)氐母咐闲值懿沤禎h。當(dāng)初,因楚懷王曾封項王為魯公,待到項王敗死,魯國又是最后降漢的,因此,就用魯公之禮將項王安葬在榖城。漢王也為項羽發(fā)喪,哭了一場才走。
【鑒賞】 《垓下悲歌》是項羽在楚漢戰(zhàn)爭中由強(qiáng)到弱,直到最后兵敗自殺的悲劇結(jié)局,司馬遷同情項羽一方,故寫得十分悲壯。全文分三個層次:
(一)垓下悲歌。項羽軍垓下,兵少食盡,又被漢軍及諸侯軍圍之?dāng)?shù)重。夜聞四面楚歌,乃夜起飲帳中,與虞姬一起慷慨悲歌,泣數(shù)行下。真是“慷慨激烈,有千載不平之余憤?!?(朱熹)
(二) 垓下之戰(zhàn)。項羽在僅有八百余騎的情況下,竟突圍南走。至東城,以二十八騎之兵面對漢騎數(shù)千人,他竟三次“快戰(zhàn)”,斬漢將及一都尉,殺數(shù)十百人,充分表現(xiàn)了項羽的勇猛。寫他的“勇猛”在于證明他三次所說“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這表明他至死未認(rèn)識到自己失敗的原因及悲劇之所在,也典型地表現(xiàn)了他個人英雄主義的特色。
(三) 烏江自刎。項羽至烏江,本可乘烏江亭長之船渡江,東山再起,重謀大業(yè)。但項羽謝絕了亭長之請,認(rèn)為自己帶江東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無顏見江東父老,故力戰(zhàn)之后,自刎而死。表現(xiàn)了項羽的多面性格: 沽名釣譽(yù),英雄氣概,以及濃郁的人情味。
全文線索分明,重點突出,在簡樸的敘事中,盡顯項羽英雄末路的悲壯,令人唏噓不已!
注釋
①垓下:地名,在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②騅(zhui): 毛色青白相雜的馬。③慷慨: 憤激悲嘆之貌。④闋 (que): 歌曲或詞一首叫一闋,一首詞的一段也叫一闋。⑤麾下: 即部下。⑥平明: 天拂曉、天明。灌嬰: 漢雎陽人,跟從劉邦定天下,封為潁陰侯。后來在平定諸呂的過程中有功,被漢文帝拜為丞相。⑦陰陵: 秦時縣名,故治在今安徽省定遠(yuǎn)縣西北。⑧紿 (dai): 欺騙。⑨東城: 秦時縣名,故治在今安徽省定遠(yuǎn)縣東南五十里。⑩敗北: 敗走。(11)潰圍: 沖破包圍。(12)披靡: 本義為草木隨風(fēng)偃仆之貌,此處比喻漢軍驚潰如像草那樣隨風(fēng)而倒。(13)赤泉侯: 即楊喜,此時尚未封侯(楊封侯是在項羽死后),這是史家追書之辭。辟易: 即嚇退,人馬俱驚,無法控制局面而離開原地。(14)烏江: 水名,在今安徽省和縣境內(nèi)。當(dāng)年項羽欲渡江處今名烏江浦。(15)亭長: 當(dāng)時的鄉(xiāng)官。根據(jù)秦制,每十里一亭,設(shè)亭長,掌管捕審盜賊之事。艤船: 將船靠岸。(16)顧見: 回頭看見。(17)指王翳: 指著項王給王翳看。(18)吾為若德: 我為了你的恩德,就送你個人情。因呂馬童與項羽先前是故友,且呂原有恩德于項羽,故項羽在此時對呂出此言。(19)榖城: 山名,在今山東省東阿縣東北。
上一篇:《史記·中華禮樂文明的奠基·樂書》鑒賞
下一篇:《史記·禮樂征伐——權(quán)力的爭奪·十二諸侯年表》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