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作名·溱洧
《詩經·鄭風》篇名。漢代的《毛詩》、《魯詩》、《齊詩》均認為此詩反映風俗衰亂、男女私會的不正常社會現象,朱熹《詩集傳》則認為是“淫奔者自敘之詞”,皆為封建衛道者的陳詞濫調,不足取。唯《韓詩》說的比較客觀,認為:“《溱與洧》,說(悅)人也。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日,于兩水上,招魂續魄,拂除不祥,故詩人愿與所說者俱往觀也。”(見《太平御覽》卷八八六引《韓詩內傳》)古代所稱上巳節,后來演變為“三月三”,與舊歷的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同是我國古代民間的重要節日。詩中描寫在此春天節日里,青年男女在河邊聚會的歡樂情景,是我國古代最早描寫春游的詩歌,表現了古代人民特別是青年要求過活潑健康愉快幸福生活的強烈愿望。《溱洧》,與《國風》大部分作品以抒情主人公第一人稱的表達方式不同,采用第三者敘述口氣來作客觀描寫。全詩二章,章十二句。以“方渙渙兮”、“瀏其清兮”寫景,用“士與女方秉蔄兮”,“殷其盈矣”寫人,洗練生動地再現了特定的生活環境和節日氣氛。以男女對話穿插其間,顯示男女雙方情濃意切的神態,用筆也極為精煉。最后以男女狂歡作樂,互贈香草作結,著重于渲染氣氛,引人無限遐想,給人以美的享受。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論著述·湘綺樓說詩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論著述·滇南草堂詩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