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宣王元年,秦用商鞅[1]。》鑒賞
周致伯于秦孝公。
二年,魏伐趙。趙與韓親,共擊魏。趙不利,戰于南梁[2]。宣王召田忌復故位。韓氏請救于齊,宣王召大臣而謀曰:“早救孰與晚救?”騶忌子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則韓且折而人于魏[3],不如早救之。”孫子曰[4]:“夫韓、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韓受魏之兵,顧反聽命于韓也[5]。且魏有破國之志,韓見亡,必東面而訴于齊矣。吾因深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則可重利而得尊名也。”宣王曰:“善。”乃陰告韓之使者而遣之[6]。
韓因恃齊,五戰不勝,而東委國于齊[7]。齊因起兵,使田忌、田嬰將[8],孫子為(帥)〔師〕,救韓、趙以擊魏,大敗之馬陵[9],殺其將龐涓[10],虜魏太子申。其后三晉之王皆因田嬰朝齊王于博望[11],盟而去。
七年,與魏王會平阿南[12]。明年,復會甄。魏惠王卒。明年,與魏襄王會徐州,諸侯相王也。十年,楚圍我徐州。十一年,與魏伐趙,趙決河水灌齊、魏,兵罷。十八年,秦惠王稱王。
宣王喜文學游說之士,自如騶衍、淳于髡、田駢、接予、慎到、環淵[13]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14],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15]。是以齊稷下[16]學士復盛,且數百千人。
十九年,宣王卒,子湣王地立。
【段意】 寫齊宣王的文治武功,一是繼威王之后,再敗魏于馬陵,使三晉來朝;二是大興稷下之學,廣攬文學游說之士。
注釋
[1]商鞅:復姓公孫,名鞅,戰國衛人,又叫衛鞅,入秦封于商,故稱商鞅。 [2]南梁:戰國韓邑,在今河南臨汝西。[3]折:挫折,損失。[4]孫子:即孫臏,戰國齊人,孫武的后代。[5]顧反:卻反而。[6]陰告:暗地里答許。[7]委:托付。[8]田嬰:齊將,田氏宗人。[9]馬陵:戰國魏地,在河北大名東南。一說在河南范縣西南。案:此役在魏惠王三十年,公元前341年。關于這次戰役,《魏世家》說是“魏伐趙,趙告急齊”,《孫子吳起列傳》記載又說:“魏與趙攻韓,韓告急于齊”,和這里不一樣。[10]龐涓:魏將,與孫臏同學兵法而不如臏。[11]博望:戰國齊邑,在今山東泰安東南。[12]平阿:戰國齊邑,在今江蘇懷遠北。[13]鄒衍等六人都是齊宣王時所謂稷下學士。[14]列第:指各類等級的住宅。[15]不治而議論:不治政只講學。[16]稷下:古地名,在戰國齊都臨淄稷門,以齊宣王于稷門設學館而聞名。
上一篇:《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威王二十三年,與趙王會平陸.》鑒賞
下一篇:《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十三年,秦惠王卒.》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