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韓世家第十五·楚圍雍氏,韓求救于秦。》鑒賞
秦未為發[1],使公孫昧入韓。公仲曰:“子以秦為且救韓乎[2]?”對曰[3]:“秦王之言曰‘請道南鄭、藍田,出兵于楚以待公’,殆不合矣。”公仲曰:“子以為果乎[4]?”對曰:“秦王必祖張儀之故智[5]。楚威王攻梁也[6],張儀謂秦王曰:‘與楚攻魏,魏折而人于楚[7],韓固其與國也[8],是秦孤也。不如出兵以到之,魏楚大戰,秦取西河之外以歸[9]。’今其狀陽言與韓[10],其實陰善楚[11]。公待秦而到[12],必輕與楚戰[13]。楚陰得秦之不用也[14],必易與公相支也[15]。公戰而勝楚,遂與公乘楚,施三川而歸[16]。公戰不勝楚,楚塞三川守之,公不能救也[17]。竊為公患之[18]。司馬庚三反于郢[19],甘茂與昭魚遇于商於,其言收璽,實類有約也[20]。”公仲恐,曰:“然則奈何[21]?”曰:“公必先韓而后秦,先身而后張儀[22]。公不如亟以國合于齊、楚,齊、楚必委國于公[23]。公之所惡者張儀也[24],其實猶不無秦也[25]。”于是楚解雍氏圍[26]。
【段意】 承上,接著記楚圍雍氏又解雍氏之圍的經過。楚攻雍氏,韓求救于秦。秦派公孫昧入韓。公仲侈問公孫昧秦果真會出兵援韓嗎?公孫昧說:秦王必效張儀之故計(昔楚威王伐魏,張儀向秦獻計,若援楚攻魏,魏敗必導致楚、魏、韓的聯盟,秦反受孤立;不如只出兵聲援魏,讓魏、楚大戰,秦從中漁利),表面助韓,暗中與楚交好,挑動楚、韓大戰,秦從中漁利。并分析形勢,指出這次秦左相甘茂與楚相會見,表面上說要楚停止伐韓,實則另有密約。公仲侈聽后求計,公孫昧提出不如走與齊、楚聯合之路。公仲侈從其計,韓、楚講和,楚兵撤,雍氏之圍解。
注釋
[1]秦未為發:秦兵尚未派出。[2]且:將。[3]對曰:以下所言意為,秦王這樣說過“他將派兩路軍隊,一路經南鄭,一路出藍田,出兵于楚,以待韓軍”,恐怕不會與韓軍會合了。南鄭,秦邑,在今陜西漢中。藍田,秦縣,在今陜西藍田西。殆,大概。[4]果乎:果真會這樣嗎? [5]祖:效法。故智:用過的計謀;老辦法。[6]楚威王:熊商,前339—前329年在位。梁:即魏。魏惠王于前362年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故魏亦稱梁。[7]此句謂,魏國戰敗就倒向楚國。折,戰敗。[8]此句謂,韓國本來是魏國的盟國。[9]以上三句:意謂秦不如只是出兵聲援魏國,使魏壯膽而與楚大戰,秦從中漁利取西河之外而歸。到:欺騙;迷惑。西河:魏地,指今陜西東部黃河西岸地區。[10]狀:情狀。陽言:假裝說。陽,通“佯”。與韓:支持、幫助韓國。[11]陰善:暗中友好。以上二句謂,這次秦也是表面助韓,暗中助楚,挑動楚、韓大戰,秦從中漁利。[12]到:到來。[13]輕:輕易地。[14]陰得:暗中知道。不用:不為所用。指不會為韓出力。[15]易:輕易地。相支:相對峙。[16]以上三句謂,韓勝楚,秦則以救韓之口實同您一起控制楚國,揚威周室而歸。乘,控制。施,揚威。三川,指東周王朝京畿地區,有河、洛、伊三川。這里代指周室。[17]以上三句謂,韓不勝楚,秦則保有實力守險于三川以待楚,您就無法解救雍氏了。塞,阻塞。[18]此句謂,我私下真為您擔憂。患,擔憂。[19]此句謂,秦使司馬庚三次去楚密謀。反,通“返”,此指往返。郢,楚都。[20]以上三句謂,秦甘茂與楚昭魚相會于商於,他們表面上說是要楚國撤回攻韓雍氏的軍隊,實際上好像訂有密約。昭魚,楚相國。遇,會見。商於(wū),地區名,在今河南淅川西南。一說指商(今陜西商縣東南)與於(今河南西陜)兩邑及其之間的地區,即今丹江中、下游一帶。收璽,收取軍符。類,相似。[21]然則奈何:真是這樣,那怎么辦呢? [22]以上二句謂,您一定要先考慮韓國的自身力量而后再去期望秦國的救援,先想定自身的對策而后再去考慮如何對付張儀的詭計。[23]以上二句謂,您不如趕快讓韓國與齊、楚聯盟,齊、楚兩國必定尊重和支持您。亟:急;趕快。[24]張儀也:此指張儀之詭計。[25]猶不無秦:并不是目中無秦。[26]此句謂,韓公仲侈采納了公孫昧之計,于是韓、楚講和,楚國撤兵,才解除了韓雍氏城之圍。
上一篇:《史記·韓世家第十五·晉平公十四年[1],吳季札使晉[2],》鑒賞
下一篇:《史記·田生為營陵侯劃策》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