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黑色幽默
20世紀60年代流行于美國的現代主義小說派別,它是二戰后美國中產階級知識分子陰郁絕望的社會心理在文學上的特殊表現。當代美國畸形的社會生活是其產生的土壤,存在主義哲學是其思想基礎。代表作家有海勒、馮尼格、品欽、巴思等,海勒的 《第二十二條軍規》為其代表作。這類作家因不滿社會現實而進行憤怒的揭露和譏諷,又因看不到人類的前途而在笑聲中含有一種濃重的絕望情緒,因而使幽默帶上一種陰暗的色彩,含有一種玩世不恭的味道,故稱為“黑色幽默”。這一名稱來源于弗里德曼編于1965年3月的12位作家作品片斷集《黑色幽默》,或稱“絞架下的幽默”,“大難臨頭時的幽默”。
基于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和思想基礎,黑色幽默一反傳統文學關于美學形式的觀念,打破了傳統文學的內容和形式的適當關系,在美學形式上追求喜劇氣氛。在審美功能上則致力于悲劇的含義。從思想內容來看,黑色幽默小說的核心是表現大難臨頭的危機意識,其獨到之處表現在題材的選擇上,即善于選擇那些能構造朦朧隱秘、似夢似醒、似大徹大悟又似隔霧看花的特殊場面的題材,但其所暴露和揭示的問題并不僅限于這些題材所描述的范圍,他們的興趣中心在于從這些題材出發,對所謂精神問題和社會問題進行探索和隱喻,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表明自己的某種見解。因此,這一流派的特點首先表現在幽默上。黑色幽默不同于傳統幽默,它一方面繼承阿里斯多芬、塞萬提斯、馬克·吐溫等作家的諷刺手法,另一方面又在笑中滲入眼淚,苦澀和絕望,是笑和痛苦的奇異結合,是痛極而笑、化痛為笑,目的是減輕痛苦,使痛苦得到 一定程度的控制。其特色在于通過寓言式的嘲笑、諷刺、以及面對生活中陰暗、丑惡、恐怖的東西故意持冷酷的態度,促使讀者產生一種驚恐不安的苦笑。其次,黑色幽默的特點還在于它打破了傳統小說的有邏輯聯系的情節,把敘述現實與幻想、回憶混合交織,把嚴肅的哲理與插科打諢混合交織,把現實性與虛構的荒誕的情節交織在一起,反對以人物、情節、主題和背景作為小說要素的創作方法,結構松散、情節跳躍、無意于時空順序,常以一些平庸的、漫畫式、小丑式的小人物反抗社會的荒謬。另外,在讀者、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三者的關系上,黑色幽默作家常常喜歡自我模仿滑稽人物,進入“漫畫”之中,成為作品中人物世界的參加者,與讀者發生直接聯系,從而隨意渲泄情緒、表現心理活動。
黑色幽默用荒誕的想象對人物和環境進行極度夸張的諷刺,表現“荒謬、冷漠、自相矛盾和殘酷無情”,使人在憤慨的痛苦中看到滑稽,在可笑中看到荒唐。這種以痛苦的幽默嘲笑荒謬的丑惡、以特殊的審美創造渲泄絕望和痛苦是特定社會的美學思潮的反映。
上一篇:西方文學·《查泰萊夫人的情人》
下一篇:西方文學·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