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民圖
明·周臣作
紙本淡設(shè)色
縱三一.九厘米
橫四○.八厘米
藏美國克利夫蘭美術(shù)館、檀香山美術(shù)館
《流民圖》冊末有作者自跋及明黃姬水、張鳳翼、文嘉三跋。此冊被后人一分為二,改裝成手卷,分藏于美國兩個美術(shù)館。
圖冊共十二開,畫有二十五個乞丐形象,基本上是一開兩人,無任何背景。所畫老、幼、婦、壯均有,其中一部分是身有殘疾、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人,一位雙足俱壞、爬行在地的老婦,似乎在向路人跪拜乞求哀憫。一位雙目失明的瞎子,靠狗來引路,已足堪憐,而與之相鄰的一位瞎眼婆婆,就更令人見之酸鼻,她不但雙目失明,一足癰疽潰瘍不利行動,而且懷中還有一個呱呱待哺的嬰兒。另一部分尚有一些勞動能力,但由于長期缺食,嚴(yán)重營養(yǎng)不良,只剩皮和骨,形同枯槁。他們無論得到什么食物,都是狼吞虎咽,甘之如飴。另一部分人則不甘心完全乞討,多少靠一點自己力量,或馴服蛇、松鼠、猴等動物,當(dāng)眾表演;或持竹板,挎小鼓,唱蓮花落。另外有兩人臉上都化了妝,一黑一白,足著麻鞋,可能是裝扮民間傳說中勾魂使者黑、白無常,是為人家辦喪事而來的。內(nèi)中還有一僧一道,僧人托缽化緣,道士懷抱魚鼓,唱道情,實際都是乞丐。還有兩個女性,一較為年長,一正在妙齡,較之其他乞丐,她們不但衣服整潔,而且眉目清秀俊麗,然而卻背負(fù)包裹,匆匆路隅,顯然她們原來生活并不困難,是在特殊情況下被迫過著行乞生活。那么作者為什么把這些不同的乞丐集中起來加以描繪呢?周臣自己題跋中說:“正德丙子秋七月,閑窗無事,偶記素見市道丐者往往態(tài)度,乘筆硯之便,率爾圖寫,雖無足觀,亦可以助警勵世俗云?!薄罢卤印睘檎率荒?1516)。周臣是吳郡(今江蘇蘇州)人,未聞其遠(yuǎn)游,“素見市道”,應(yīng)當(dāng)是指當(dāng)時的蘇州地區(qū)。民諺云:“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薄疤焯谩鄙星胰绱?全國其他地方可想而知。
在中國古代繪畫中,反映和描寫乞丐生活的作品并不多見。北宋鄭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曾將所見上安門的災(zāi)民,繪制成《流民圖》進(jìn)諫宋神宗趙頊,有直接的政治目的。在宗教繪畫中,有饑民餓鬼群像,曲折地反映和描寫乞丐形象,目的在于超度亡靈,脫離苦海。如果就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提出社會問題以引起人們的注意這一角度來描繪乞丐,周臣的這一作品,可能是前無古人的。他在自跋中講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意圖是為了“警勵世俗”,是要喚起世人的仁愛之心,對這些乞丐加以憐憫周恤。雖然他沒有提到當(dāng)?shù)赖墓倮?但從他的作品所產(chǎn)生的社會效果看,正如張鳳翼題跋中所說的,凡看過這一作品的人,“不惻然心傷者,非仁人也”。周臣向被文人們看成是“畫師”,視同為“工匠”,被譏誚為胸中缺乏書卷,長期以來,在畫史中對他的作品和人都頗有貶詞。但從他這一作品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他的為人,他的社會道德觀,要比一般文人畫家更具有清醒的頭腦和思想,過去對他的苛刻評價,是非常不公正的。
《流民圖》的筆致圓潤,率爾涂抹而不失之粗,信手揮來而不失之野。筆墨技巧達(dá)到了相當(dāng)高度。至于人物神態(tài)刻畫,無論老弱病殘,艷丑賢愚,皆呼之欲出,宜乎徐沁《明畫錄》中所評“古貌奇姿,綿密瀟散,各極意態(tài)”云爾。
流民圖
上一篇:《春泉小隱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北溟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