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三 章
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p>
王曰:“禮,為舊君有服,何如斯可為服矣?”
曰:“諫行言聽,膏澤下于民;有故而去,則使人導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謂三有禮焉。如此,則為之服矣。今也為臣,諫則不行,言則不聽,膏澤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則君搏執之,又極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謂寇讎??茏嚭畏??”
第 四 章
孟子曰:“無罪而殺士,則大夫可以去;無罪而戮民,則士可以徙?!?/p>
第 五 章
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
第 六 章
孟子曰:“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大人弗為?!?/p>
第 七 章
孟子曰:“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故人樂有賢父兄也。如中也棄不中,才也棄不才,則賢不肖之相去,其間不能以寸?!?/p>
第 八 章
孟子曰:“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p>
第 九 章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當如后患何?”
第 十 章
孟子曰:“仲尼不為已甚者。”
第十一章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第十二章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p>
第十四章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p>
第十五章
孟子曰:“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p>
第十六章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養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p>
第十八章
徐子曰:“仲尼亟稱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后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茍為無本,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p>
第十九章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之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
第二十章
孟子曰:“禹惡旨酒而好善言。湯執中,立賢無方。文王視民如傷,望道而未之見。武王不泄邇,不忘遠。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第二十一章
孟子曰:“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后《春秋》作。晉之《乘》,楚之《梼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鬃釉唬骸淞x則丘竊取之矣?!?/p>
〔注釋〕 土芥:泥土雜草。 讎(chóu):同“仇”?!?禮:指《儀禮》。舊君:指過去侍奉過的君主。服:指穿喪服?!?膏澤:恩惠,恩德?!?先于其所往:先派人到他要去的地方為他作好安排?!?搏:捕捉。之:這里指其家人?!?極:窮,用作動詞,意為使之窮困、走投無路?!?徙:遷徙,離職?!?非禮之禮,非義之義:似是而非的禮,似是而非的義。 中:符合中庸之道的人。養:教育,熏陶?!?其間不能以寸:兩者相差無幾?!?已:太。已甚:過分?!?赤子:嬰兒。 深造:獲得高深的造詣?!?資:積累?!?原:同“源”?!?約:簡約,這里指要領,中心思想?!?服:取勝,勝過。 徐子:孟子的學生徐辟?!?亟:屢次。 原:同“源”?;旎欤和ā皾L滾”,水勢盛大的樣子。 科:坎,坑洼?!?是之取爾:“取之是爾”的倒裝句,意為取這個罷了?!?澮(kuài):田間大溝渠。 聲聞:名聲,名譽。情:真實,實際情況?!?幾希:少,一點點?!?明于庶物:懂得事物的道理。 察于人倫:了解人類的常情?!?由仁義行:順著仁義的本性而行。行仁義:把仁義當作外部準則或手段而行?!?旨酒:美酒?!?湯:商開國君主名。執中:堅持中庸之道?!?方:框框,標準。立賢無方:舉拔賢人沒有一成不變的條條框框。 視民如傷:關心老百姓就像關心受了傷的人一樣?!?而:同“如”。望道而未之見:對道的渴求如同總是看不見道一樣?!?泄:通“褻”,褻瀆。邇:近?!?三王:夏、商、周三代圣王,即禹,湯,周文王,周武王。 四事:禹、湯、文、武四人的事業。 王者:指三代圣王。 《春秋》:原為各國史書的通稱。后專指據傳為孔子所作的魯國編年史書。 《乘》:晉國史書名?!?《梼杌》(táo wù):楚國史書名。
〔鑒賞〕 與《論語》相比,總體上來看,《孟子》中的對話、論辯、議論體裁的文字明顯增多,篇幅也普遍加長。但是,它在文體上也繼承和發展了《論語》的語錄體,書中有不少類似于《論語》的那種簡短的語錄。它們只表述觀點,往往只有兩三句話,不加以充分的展開與論證,但卻思想深邃,含義雋永,耐人尋味,發人深思。語錄體最適合保存民族精神導師的思想成果,雖然缺少邏輯分析,看不到理論思維過程,但觀點鮮明,具有指導性,讀后令人刻骨銘心,永志不忘。語錄體是表達思想權威的觀念的十分有效的手段。這一篇就包含了許多這樣的語錄,實際上成了名句的集錦、格言的薈萃。
君臣關系在《孟子》書中是個經常講到的十分重要的論題。孟子堅持認為君臣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始終不渝地要求君主尊重、關心臣下。第三、四章以最直言不諱的語句極其有力地表達了這種理念。他提出臣是否應當忠誠于君主,完全取決于君主對待臣下的態度。任何人都沒有義務為一個昏庸殘暴的君主效忠、效力。士人如果無罪被殺,那么大夫就可以掛印而去;老百姓如果無辜被殺,那么士人就可以離開這個國家了??梢娫诿献涌磥?,臣對君已經不是一種無條件的人身依附關系,而是一種類似于互相承擔義務和責任的契約關系,這樣他實際上就否定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態度,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動搖了“君為臣綱”的封建觀念。最令迂儒驚恐的是,孟子使用了一種在他們看來簡直是“狂?!钡恼Z言概括、規定了君臣關系:“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边@些話充分表現了孟子對殘暴君主的鄙視和痛恨,從而在后來引起了一些獨裁君主的極度反感。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讀了《孟子》這些話語以后,勃然大怒,對人說:“這個老東西要是活到今天,我非宰了他不可?!笨梢娒献舆@些理念是對封建君主專制的一個重大打擊。
本篇有許多語錄是講述道德修養的,其中有幾條涉及到一個重大的倫理學理論問題:如何把真正的道德與道德的假象區別開來,即怎樣才能成為一個真實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真正有道德的人。首先孟子指出在世人中常常可以看到有“非禮之禮,非義之義”。顯然這是指那些為了獲得他人的好感、表現自己而做的一些善事,或為了取得聲譽及其他功利的目的而遵循道德法則,也是指假仁假義的虛偽言行,形式主義的禮儀,機械式的行禮等等。這些行為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合乎道德,有時甚至做得好像比有道德的人更好,一時有相當大的欺騙性和迷惑力,但是,它們歸根結底不是真正合乎道德的。所以孟子強調君子不應當采取這樣的行為。
怎樣才能區分真正的道德和道德假象?孟子一語破的,說:“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精辟地指明了兩者的根本不同之處。“由仁義行”是按照仁義之心而行,這“赤子之心”,讓純真的情感自然地顯現,由此而發的行為是為了心靈自身的需要,是自己感到不得不做的事情,因而是一種真誠的行動,毫無勉強和矯飾。而且這種行動有一種內在的、不竭的、強大的精神動力,如他在第十八章所比喻的,像“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后進,放乎四海”,無論遇到什么艱難險阻,都不停止。而“行仁義”是把仁義當成外在的準則來加以實行,內心并沒有真正地覺悟,或是純粹出于私心雜念,甚至卑鄙的念頭,為了達到某種外在的目的。第十六章所說的不能服人的“以善服人”,就是孟子所說的“行仁義”的道德假象。由于內心深處沒有一種強烈的要求,“行仁義”者就沒有強大的精神動力,像孟子所說:“茍為無本,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笨梢?,這里決定性的因素是仁義之心的自覺,而不是把仁義道德當成外在的飾物,用以包裝自我。
除了倫理學內容以外,還有一些語錄表達了關于學習方法的真知灼見,如第十四章倡導的“自得之”,就是強調在學習中要有自己的體會,自己的見解,要形成自己的信念,然后以此決定取舍,才能左右逢源。因此不能人云亦云,隨波逐流。此外,“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也是研究學問的不二法門,如此方能把握主旨,掌握要領,而不至于入而不出,往而不返,迷失方向。所有以上這些語錄雖然只是只言片語,都包含深刻道理,其中有一些至今仍有很大的影響。
上一篇:《離婁下: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立政》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