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四)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p>
(八)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p>
(九)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p>
(十四)子曰:“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十五)子入太廟,每事問?;蛟唬骸笆胫^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p>
(二十)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p>
(二十五)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p>
(二十六)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注釋〕 佾(yì):古代樂舞行列,一佾八人。八佾:為周天子專用的樂舞舞列,由六十四人組成。 如禮何:意為禮儀制度又有何意義呢? 林放:魯國人,或曰孔子弟子?!?易:治辦周全?!?戚:哀痛。 倩(qiàn):笑貌動人?!?盼:眼睛黑白分明。這兩句詩見《詩經·衛風·碩人》。 絢(xuàn):有文采。這句詩不見于今本《詩經》?!?繪事后素:古人繪畫,在白底上加上五彩色?!?起:啟發。予:我。商:孔子弟子子夏,名商?!?杞:周之封國,相傳為夏禹之后代。征:證明?!?宋:周之封國,是殷代之后?!?文獻:古代文指典籍,獻指賢人?!?二代:指夏、商?!?郁郁:豐富多彩。文:指禮樂制度。 太廟:指周公廟?!?鄹(zōu):又作陬,魯小邑,孔子父親曾任鄹大夫。鄹人之子,指孔子?!?《關雎》:《詩經》之首篇,寫一男子追求少女的憂思。關:鳥鳴聲。雎(jū):鳩類鳥?!?《韶》:舜時樂曲名?!?《武》:周武王時樂曲名。
〔鑒賞〕 中國歷來被稱為“禮義之邦”。“禮”不僅是些具體的禮節儀式,而且包括古代社會一系列制度以及相關的宗教、政治、倫理等思想觀念。“禮”在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文化生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到了周代,禮儀制度已發展到了相當完備的程度。這在以后被稱為“禮經”的《周禮》、《儀禮》、《禮記》中,充分體現出來。
孔子以繼承中國古代文化為己任。他對周代的禮儀制度有著濃厚的興趣,由衷地贊嘆說:“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第十四章)孔子對周禮的贊美反映了他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春秋末期,大國稱霸,周天子的宗主地位遭到削弱,周禮受到了嚴重破壞。但是孔子生活的魯國卻是周文化典籍保存最為豐富的諸侯國。連晉大夫韓起訪魯時也驚嘆:“周禮盡在魯矣!”(《左傳》)昭公二年)孔子后來成為中華古代文化的象征,除了得益于魯國文化背景外,還由于他本人具有超乎常人的勤奮學習精神?!墩撜Z》記載“子入太廟,每事問”(第十五章),可見一斑。當時有人譏笑他“不知禮”才“每事問”,這恰恰是淺陋之見。朱熹認為“每事問”一方面反映孔子“不自足”,另一方面是“知底更審問”(《朱子語類》卷二五)。這是有道理的。
具有創新意義的是,孔子提出了納仁入禮,仁禮結合的主張??鬃诱J為“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第三章)離開了仁德,光講禮樂有何意義?這個問題的提出,在當時是相當尖銳的。因為當時一批貴族,總是“禮”不離口,滿嘴“禮”呀“非禮”呀,而干的盡是違禮缺德的事。孔子倡導仁德,主張納仁入禮,使“禮”不單是作為外在的行為規范起作用,而且有“仁”作為其內在的靈魂,從而產生人道主義精神和理性自覺的力量。
孔子這一思想,很快被一些聰穎的弟子所領悟。本篇第八章記載了一則有趣的事例。有一次,子夏向老師討教《詩經》中描寫女子美貌詩句的含義:“‘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何謂也?”孔子答以“繪事后素”。即繪畫是先有白底,然后加上五彩色。才思敏捷的子夏立即聯系到仁與禮的關系說:“禮后乎?”這就是說:在仁德修養的基礎上,加以禮儀的文飾。這正合乎孔子強調的“文質彬彬”,即文與質、禮與仁相結合的思想。因此孔子聽后大加贊賞:“起予者商也!”
“禮”還和“樂”有著密切關系。孔子常把兩者相提并論(見第三章和《陽貨》、《先進》等篇)。因為禮和樂是相輔相成的,音樂、舞蹈能起到感化人的作用。禮有了樂的配合,才能有效地發揮陶冶性情,協調社會關系的功能??鬃訉Α渡亍窐肺栌袠O高的評價。相傳《韶》為虞舜時期的樂舞,由《九招》發展而成,用鼓鼙(小鼓)、鐘、磬、塤、管等多種樂器伴奏。演者化裝成鳳凰,翩翩起舞??鬃印霸邶R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他高度稱贊《韶》樂“盡美矣,又盡善也”(第二十五章)。他還比較了《韶》樂和《武》樂,認為“《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反映周武王伐紂的《武》樂,在孔子看來,藝術形式是“盡美”的,而其內容與武力相關,未能達到“盡善”的地步??鬃訉γ耖g音樂也很關注。他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第二十章)孔子關于藝術形式與藝術內容相統一的觀點,在中國藝術史上也有很大影響。
上一篇:《先進》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公冶長》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