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假樂君子,顯顯令德。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保右命之,自天申之。
(二)干祿百福,子孫千億。穆穆皇皇,宜君宜王。不愆不忘,率由舊章。
(三)威儀抑抑,德音秩秩。無怨無惡,率由群匹。受祿無疆,四方之綱。
(四)之綱之紀,燕及朋友。百辟卿士,媚于天子。不解于位,民之攸塈。
〔注釋〕 假:嘉美。 顯顯:光輝奪目。令德:美德。 宜民:適宜于安民。宜人:適宜于治理百姓。 右:同“佑”。 申:講述意旨。 干:求。有疑“干”字為“千”字之訛。 穆穆:形容肅穆。皇皇:光明、堂皇的樣子。 愆:過錯。 率:都。由:遵守。舊章:老規章。 抑抑:謹慎的樣子。 秩秩:有秩序。 群匹:群臣。 之:此。 燕:同“宴”。 百辟:諸侯王。卿士:臣僚。 媚:喜愛。 解:懈怠。 攸:所。塈(xì):歸附,一為休息。
〔鑒賞〕 《假樂》篇根椐《毛詩序》之說是贊頌西周第三代君主、即文王、武王以后的成王。在成王時代,周王室平定了殷貴族的叛亂,對東部地區實行了有效的統治,疆域比殷朝更加遼闊。在此期間,周朝普遍實行分封制,國家制度逐步完備,中央政權與各地區的關系得到確立,政治上保持了穩定與安寧。與此同時,各地經濟開始恢復和發展,人民生活大有改善。成王與其后的康王二代被史家稱為“成康之世”,成王被視為“守成之主”,為西周的繁榮和鼎盛創造了條件,受到后世的廣泛贊譽,《假樂》集中地反映了后人對成王的崇敬之情。
成王可說是英明之主,也建有豐功偉績,例如他曾親自率軍討伐反叛的諸侯國奄(在今山東省曲阜東)和淮夷(在今淮河流域),取得輝煌勝利。但作者最關注的不是征服與戰功,而是君主的政治方略、道德品質以及對群臣、百姓的態度。詩歌頌揚了成王以下的政治方針和美好的品性:
第一,認真遵循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所規定的大政方針、國家的政治制度和行為規范,就是詩中所說:“不愆不忘,率由舊章。”雖然這句話在后世被一些因循守舊、不思進取的保守分子用來反對改革,但是在成康之世卻是治國的不二法門。因為當時新的政治、社會制度剛剛建立起來,需要鞏固和完善;前人在篳路藍縷、創立基業中所創造的傳統和積累的寶貴經驗也是為鞏固政權、強國興邦所必需。相反,如果繼任君主自作聰明,自以為是,隨心所欲,為所欲為,就會將國家推向混亂的深淵,在中國歷史上這方面的事例并不少見。
第二,兢兢業業,勤于政事,就是詩中所描寫的“威儀抑抑”。作者還贊揚成王對于國家大事的考慮謀劃十分周詳縝密,政令的實行又非常謹嚴,很有步驟,以求有利于百姓,這就是所謂“德音秩秩”。在這種政風的影響下,各級官吏也都不敢懈怠(“不解于位”)。結果是人民都能歸順于政府。
第三,品德高尚,堪為楷模。這首詩一開頭就稱成王為“假樂君子”,即品性美好的有德之人。它還贊美成王的言行顯示出美德的光輝(“顯顯令德”)。雖然這里所說的令德不單指個人的品性,實際上概括了下文具體指明的成王所有的政治上的明智和精神上的卓越,但是“君子”、“令德”的贊美詞凸顯了他道德完美的形象。
第四,尊賢使能,親近群臣。根據歷史記載,成王在這方面表現得十分突出。他在執政之初由周公攝政七年,他對周公十分尊敬,言聽計從。他們兩人的成功合作是西周走向興盛的一個根本條件。另外,成王任用的太保召公奭,也是一個賢臣,與周公以陜(今河南陜縣)為界治國,周公治陜之東,召公治陜之西。《尚書·召誥》留下了他關于治國的真知灼見。他提出“天命不可恃,祖宗不可恃,惟敬德庶可凝固天命”(宋代陳櫟《書經傳說匯纂》),對成王的思想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他輔國終成王一代,成王臨終時他為托孤顧命重臣。《假樂》還謳歌他與群臣和衷共濟,和睦相處,與朝廷大臣和四方諸侯“無怨無惡”。
成王是西周初年的君主,關于他的事跡保存至今的第一手材料很少,因此,盡管《假樂》一詩文字簡略,卻相當真實、全面地描繪了成王的形象,十分準確地表現了守成之主的主要特征,實際上塑造了一個守成之主的典型人物。這些特征在后世漢文帝、漢景帝這一類君主身上都有所表現。
以上這些特征在《假樂》作者心目中,是一個稱職的、或曰理想的君主應當具備的品質。從作者所贊美的這些品質,我們清楚地看到,作者秉承周初的“敬德”、“重禮”的傳統,最推崇君主的美德和對君臣、君民關系的妥善處理,對于其戰功、智謀等方面卻不注重。《詩經》與《尚書》一樣,是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主要來源之一,《假樂》這一類著作對于儒家德治觀念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上一篇:《候人》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僖公二年:晉獻公假途滅虢》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