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園雅集圖
明·李士達作
紙本淡設色
縱二五.八厘米
橫一四○.五厘米
藏蘇州博物館
《西園雅集圖》是一個歷史故事畫題。西園為北宋駙馬都尉王詵之第,當代文人墨客多雅集于此。元豐初,王詵曾邀同蘇軾、蘇轍、黃庭堅、米芾、蔡肇、李之儀、李公麟、晁補之、張耒、秦觀、劉涇、陳景元、王欽臣、鄭嘉會、圓通大師(日本渡宋僧大江定基)十六人游園。米芾為記,李公麟作圖二,一作于元豐初王詵家,一作于元祐元年(1086)趙德麟家。以后不少畫家均以此畫題作過畫。此圖畫面通過幾組文人士大夫在山林野外的不同活動場面,表現他們閑適、自在的生活情趣。畫中刻畫了二十二個不同身份的人物,分為五組: 第一組和第二組在揮灑作畫,第三組在吮毫構思,第四組談禪論道,第五組撫琴遣閑。各組之間以樹木蕉石或小橋作自然分隔,又用童仆、侍女的回首反顧使各組之間有呼應。
山石、人物造形多趨向圓渾,線條柔韌,山石以青綠設色,衣紋多用勁挺圓潤的鐵線描。最引人注目的是運用簡練的筆墨描繪出人物的各種神情動態,頗為出神入化。如第二組,當中正在作畫的文士,扼腕、俯身、凝息揮毫,得意之狀可掬,幾位畫友的專注神情使當中的作畫者成為一個視覺中心,主次分明。轉過小橋,一文士正在面壁吟思,準備向石壁上題字,通過他口吮筆尖的忘形之態,和兀立凝視的姿勢,頗能刻畫出苦思冥想的心境。身后有一詩友抄手交臂,直視前方,似乎也在深思之中。一僧一士坐蒲談禪的一組,有點漫畫意味,胖僧人正在眉飛色舞地高談闊論,聽得入迷的文士則側首傾身。奏琴的一組,重點突出演奏者的專心神態,聽者則繪以背面相應。這些生動形象的塑造,表現出畫家對文人士大夫日常生活的熟悉。
理解這幅畫的藝術特點,還必須聯系畫家的藝術見解。李士達認為畫有“五美”——蒼、逸、奇、圓、韻,“五惡”——嫩、板、刻、生、癡。蒼為剛勁挺拔,精氣內含;逸為揮灑自如,別有意趣;奇為打破平庸,別出心裁;圓為形圓技熟,含而不露;韻為筆墨滋潤,余味醇厚。本幅《西園雅集圖》在不同程度上多少體現了他的“五美”觀。
西園雅集圖
上一篇:《漉酒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匡廬秋瀑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