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遠古神話傳說·中國遠古神話傳說作品·淮南子·共工怒觸不周山
《淮南子》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本篇選自《淮南子·天文訓》。題目是后加的。
這是一個古代部族首領同一個帝王爭奪帝位的故事。從中記述了雙方爭斗的結果,使天地日月和江河等自然物都發生了巨變,以及這個巨變帶給人們的影響。
共工,解釋有兩類:一類從史析之:他是唐堯時之治水的臣子,名康回(見王逸注)。《唐堯典》:“共工,方鳩僝功。”《鄭注》:“共工水官名。其氏名未聞。先祖居此官,故以官氏也。”一類以神視之:他為天神之名。《淮南子·墜形訓》:“共工,景風之所生也。”《注》曰:“共工,天神也,人面蛇身,離為景風。”傳為炎帝之后裔。此當以后說為宜。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一、詮詞釋句:
顓頊——顓頊(zhuān xǖ專需),上古帝王,黃帝之孫,昌意之子,年十歲佐少昊,二十即帝位。初,國于高陽,因號高陽氏,后都于帝丘,在位七十八年。顓者,專也;頊者,正也,能專正天人之道也(見《大戴禮·五帝德》)。但作為神話人物,顓頊又有別解:他是黃帝之玄孫,由一個怪模樣的“韓流”所生。當他成為北方天帝時,最大功績就是“撤天梯”,即將天地隔絕,人神分流。因此,在后人眼里并不受人愛戴,連幾個子孫也變成了瘧鬼、窮鬼和魍魎等惡鬼,備受責難。
不周之山——即不周山,傳說中我國西北的一座有缺口的山。《山海經·大荒西經》:“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據漢代王逸云:此山在昆侖之西。
天柱與地維——天柱,古代傳說,天由九根大柱子支撐著。地維,古人認為地由四根大繩栓著。維,網維,網上的大繩。
天傾西北二句——古人認為天向西北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移動。這是由于先民們缺乏天文及地理知識,憑自己的生活體悟所作的樸素解釋。
水潦塵埃歸焉——水潦(lǎo老),地面積水,此泛指江河流水。塵埃,塵土、泥沙。歸,流向。這是說,江河流水夾帶泥塵向東南方向流去。
二、略述大意:
傳說,從前有一個部族首領叫“共工”,他與古帝之一、高陽氏顓頊爭奪帝位。爭斗結果,共工失敗了,因而大怒,便一頭朝不周山撞去,沒料到不周山被撞得七零八落,這座不周山,原是一根撐天柱子,經他這么一猛撞,天地竟然立即變了樣:天柱折斷了,天塌下了一角,露出一個黑洞;由于吊著地角的繩子也斷了,大地出現了縱橫交錯的裂縫,遍地洪水泛濫,江河水流夾帶著泥沙滾滾向東南流去。
后來,這殘破的天,雖經女媧煉石補好了,但難以恢復原狀。所以,天則向西北傾斜,于是,太陽、月亮和眾星星也都朝西北移動;這一撞,東南大地陷落一個深坑,地上江河之水都流向東邊,最后匯成一個汪洋大海。
這則神話故事,有些問題值得探討,主要是:
共工與顓頊之爭,其性質是什么?也就是說,誰是正義的一方?
要弄清這個問題的性質,首先要了解雙方當事人是個什么樣的人。因為,它關系到斗爭性質的判斷。據一些學者研究,顓頊,雖然是古五帝之一,是掌管北方的一位天帝。但是,他并沒有如黃帝、炎帝等古帝的功勛與德性。認為他可載入史籍的功績,主要是兩條:一是“撤天梯”。即將架于天地之間的梯子撤去。這樣,就割斷人與神之間的通道,使人間同天庭隔絕,人神自此分流。二是,喜樂自娛。他自少喜愛音樂,自從主政之后,即令飛龍仿風聲作《承云》樂典,為協調人際關系作樂制禮。其實,這兩點,正好反映了中國遠古社會階級胚胎的形成,或者階級初現的狀況,預示著人與人平等的大同社會的結束。因此,后人不僅對顓頊帝本人不予恭維,而且連其子孫也沒有留下好名聲。傳說,顓頊有幾個“鬼兒子”,即:一為“瘧鬼”,人見了就患“打擺子”;一為“小兒鬼”,專使兒童不安寧;一為“魍魎”,見了他就會被迷惑;還有一個生前好吃懶做、死后變“窮鬼”。神話作者作了如此安排,意謂“上梁不正下梁歪”,顓頊帝留給后人的竟是這樣的名聲。
這場爭斗的雙方,一方顓頊原是如此不受人們愛戴之帝,而另一方的共工,又是何種人呢?據流傳至今的神話與傳說中,有幾種截然相反的“共工”:作為神話主角之一的共工,原是一位天上管水的天神。相傳他是炎帝后裔,人面蛇身,滿頭紅發,性情暴戾,但疾惡如仇,敢于斗爭。作為歷史人物的共工,是唐堯的一名水官,但他卻是一個兇神惡煞,被堯帝禁錮于幽州的“四兇”之一;其手下的“相柳”,是一個比共工更為殘暴的幫兇,作惡多端(《國語·周語》有類似說法)。作為一個神話,當取前說。
上述這些都是“共工與顓頊爭為帝”的背景材料。從這里,可以推知這場爭斗的性質。一般地說,這種斗爭,可以有幾種不同的性質;一是奴役反奴役的斗爭;一是侵略反侵略的斗爭;再是統治者內部的爭斗。根據神話文本指出“共工怒觸不周山”的動因,是由于雙方“爭為帝”引起的。這樣,完全可以斷定,這場戰爭,是一次正義與不義之戰。至于,正義意究屬于哪一方?又有兩說:按神話解說,共工是屬于正義一方,而顓頊則屬不義一方,是被壓迫者對壓迫人的統治者的反抗,是一場反奴役的正義斗爭。共工雖然失敗了,仍然堅持斗爭——給天柱一記重擊,以致驚天動地。
關于“共工怒觸不周山”的起因,另一則神話說,不是“爭為帝”,而是澆滅火神橫行帶來的火殃。火神祝融曾經駕火龍到處橫行,使大地寸草不留,一片焦土,禍害殃及廣大百姓和一切生靈,于是引起了水神與火神的一場戰爭。水神共工雖然為了盡自己的職守,積極投入撲火斗爭,但水神力量不及火神,終于失敗了。但水神共工決不氣餒,仍作了最后的斗爭(詳見《史記·皇本紀》)。
這則神話版本不同,視角不同,倒進一步證明了“共工怒觸不周山”行為的正義性,雖然它帶來了“驚天動地”的嚴重后果,但卻很好地反映了先民們反橫行、反奴役的正當愿望,是一種符合歷史發展要求的英雄行動。因此,當毛澤東在為自制詞《漁家傲·第一次反圍剿》作注中,選錄了關于共工的三種傳說,并加按語說:“諸說不同,我取《淮南子·天文訓》,共工是勝利的英雄。”“他死了沒有呢?沒有說。看來是沒有死,共工是確實勝利了。”
上一篇:中國古典戲曲·元代雜劇與南戲
下一篇:中國古代小說代表作品·唐傳奇與宋明話本·馮夢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