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尊者像
唐· (傳) 盧稜伽作
絹本設色
每頁縱三○厘米
橫五八厘米
藏故宮博物院
是冊每開署款“盧楞伽進”(盧楞伽,又作盧稜伽),鈐宋徽宗趙佶“政和”、“宣和”,宋高宗趙構“紹興”,元魯國大長公主“皇姨圖書”及明人項元汴,清人耿嘉祚、清乾隆內府等諸家印記,并有乾隆帝的題跋。
《六尊者像》描繪的六位尊者分別是:拔納拔西尊者、嘎納嘎哈拔喇錣襍尊者、租查巴納塔嘎尊者、鍋巴嘎尊者和俗稱降龍、伏虎羅漢的嘎沙雅巴尊者、納納答密答喇尊者,均列位于十八羅漢之中。前四位在《阿彌陀經》與《法住記》中都有記載,后兩位在宋代蘇軾作《十八羅漢贊》始見諸于世。由此,有些專家認為《六尊者像》非唐代盧楞伽親筆,而是宋人所繪,款為后人偽添,這種說法不無道理。但歷代著錄皆稱其是盧楞伽的精美之作,所以后人多仍沿用之。
《六尊者像》的作者熟稔佛教經典,所畫人物依據佛經中的記載,或為梵像,或似漢人。一方面,他們氣度恢宏,超塵拔俗,顯露出早期佛教人物形象威嚴尊貴、渺視世容的特點,神秘而高古。畫中的第三拔納拔西尊者,身披袈裟,合掌端坐,雙目微合,神態沉靜莊重;第十五鍋巴嘎尊者,雙手持拂塵,盤膝高坐。從他們身上,我們仿佛看到了佛的神秘光環。另一方面,由于羅漢本不是佛,而是由佛祖點化的一些凡人,所以,作者筆下的羅漢形象也帶有一些世俗化的特征。如第八嘎納嘎哈拔喇錣襍尊者,拄杖蹺一足坐于木制憑幾之上,身披袈裟,足蹬草履,上身微微前傾,微張著嘴,兩目凝視地上放置的一件狀似盆景的寶物,正與面前的梵人相互問答,似是迫切地詢問著寶物的情況,緊張、興奮、急切之情溢于言表。圖中情景與其說在描繪不食人間煙火、摒棄七情六欲的佛的高足弟子的形象,不如說是再現了人間富戶一心覓寶的情景。又如畫中的降龍、伏虎羅漢,降龍羅漢袒露右乳,手持錫杖坐在一塊巨石上,兩目圓睜,逼視著面前須目憤張的巨龍,伏虎羅漢也是持錫杖趺坐石上,眉峰蹙起,怒視臥伏于面前的猛虎。他們兩位并不似佛祖那樣法力無窮而對巨獸卻神態自若,宛若民間壯士威風凜凜,氣勢奪人,神情動態,給人以粗莽神武之感。顯而易見,他們是作者以人間壯士為原型而塑造出來的形象。作者采用“游絲描”勾畫人物,具有較鮮明的特色,線描流暢,具有較強的力度與柔韌性,運動感亦強烈,設色濃艷,藝術水平較高。
六尊者像
《六尊者像》的創作技法比較古老,人物形象塑造略帶夸張,在表現人物“神”的方面尚不盡完美,這一切都顯示了道釋人物畫自唐、五代至宋發展的水平。因此,這件作品的時代與作者雖有爭議,但依舊不失為一幀具有相當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的中古時期繪畫的佳作。
上一篇:《送子天王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明皇幸蜀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