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鑒賞·五藏山經·北山經·北山三經》鑒賞
北次三經之首曰太行之山,其首曰歸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有獸焉,其狀如羚羊而四角,馬尾而有距,其名曰䮝①,善還,其名自訆。有鳥焉,其狀如鵲,白身、赤尾、六足,其名曰䴅②,是善驚,其鳴自詨③。
又東北二百里,曰龍侯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決決之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魚④,其狀如䱱魚⑤,四足,其音如嬰兒,食之無癡疾。
又東北二百里,曰馬成之山。其上多文石,其陰多金玉。有獸焉,其狀如白犬而黑頭,見人則飛,其名曰天馬⑥,其鳴自訆。有鳥焉,其狀如烏,首白而身青、足黃,是名曰鶌鶋⑦,其鳴自詨,食之不饑,可以已寓⑧。
又東北七十里,曰咸山。其上有玉,其下多銅;是多松柏,草多茈草。條菅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長澤。其中多器酸⑨,三歲一成,食之已癘。
又東北二百里,曰天池之山,其上無草木,多文石。有獸焉,其狀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飛,其名曰飛鼠⑩。澠水出焉,潛于其下,其中多黃堊。
又東三百里,曰陽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銅。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赤尾,其頸⑪,其狀如句瞿⑫,其名曰領胡⑬,其鳴自詨,食之已狂。有鳥焉,其狀如雌雉,而五采以文,是自為牝牡,名曰象蛇⑭,其鳴自詨。留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其中有臽父之魚⑮,其狀如鮒魚,魚首而彘身,食之已嘔。
又東三百五十里,曰賁聞之山。其上多蒼玉,其下多黃堊,多涅石⑯。
又北百里,曰王屋之山⑰,是多石。㶌水⑱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泰澤。
又東北三百里,曰教山,其上多玉而無石。教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是水冬干而夏流,實惟干河。其中有兩山,是山也,廣員三百步,其名曰發丸之山,其上有金玉。
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鹽販之澤,北望少澤。其上多草、藷藇⑲,其草多秦椒。其陰多赭,其陽多玉。有鳥焉,其狀如蛇,而四翼、六目、三足,名曰酸與⑳,其鳴自詨,見則其邑有恐。
〔注釋〕①䮝(hún):野馬,或謂山驢、馬鹿。“善還”即快速奔跑時能夠急轉彎。 ②䴅(bēn):類似喜鵲的膽小易驚的鳥。③詨:音囂(xiāo),又音叫(jiào),夸語,呼叫。④人魚:娃娃魚,學名大鯢,龍的原型動物;其前肢四指,后肢五趾,頭部疣粒顯著,自頸側至體側有皮膚皺;通常都是黑色的,也有紅色的與金色的,主要以魚、蛙、蝦、蟹為食,分布在中國山西、陜西、河南、四川、貴州、湖北等地。由于鯢能爬上山椒樹,因此又稱山椒魚。根據《呂氏春秋·貴直》所記,鯢魚性兇猛。鯢魚的這種兼具水行、陸行和爬樹(樹被古人視為天梯)的生存能力,被后人夸張成龍能夠上天入地入水的神奇本領。⑤䱱(dì)魚:即大鯢。⑥天馬:奔跑快速如飛的野馬。⑦鶌鶋(qūjū):斑鳩。⑧寓:此處可能指抑郁癥;或謂昏忘病,或謂疣病。⑨器酸:人工釀造的食用醋或酸性藥劑。⑩飛鼠:前后肢之間長有寬大的多毛的薄膜(俗稱肉翅),能夠滑翔。⑪(shèn):贅肉。⑫句瞿:容器斗。⑬領胡:脖頸贅肉如斗的瘤牛。 ⑭象蛇:雌雄體貌無差異的雉雞,其名稱來源不得而知。⑮臽(xiàn)父之魚:《康熙字典》云,眾魚欲產卵時,臽魚就會用頭撞其腹部,幫助其排卵,因此俗稱臽魚為眾魚之生母。⑯涅石:礬石,通常指含水的硫酸鹽礦石。⑰王屋之山:西連東條山,東接太行山。位于山西省與河南省交界處,屬于太行山南端,愚公移山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王屋山的主峰天壇山,相傳軒轅曾在此求雨。⑱㶌(lián)水:水名。⑲藷藇(shǔyù):山藥。⑳酸與:當地供奉的圖騰動物。所謂酸與鳥“見則其邑有恐”,郭璞注謂:“或曰食之不醉”,兩者相去甚遠。或許,鳥名“酸與”可能與當地居民制造醋并食用醋的習俗有關,亦可見民間相傳醋可解酒的說法由來已久。
又東南三百二十里,曰孟門之山。其上多蒼玉,多金,其下多黃堊,多涅石。
又東南三百二十里,曰平山。平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是多美玉。
又東二百里,曰京山。有美玉,多漆木,多竹;其陽有赤銅,其陰有玄䃤①。高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
又東二百里,曰蟲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多青碧。丹水出焉,南流注于河。薄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黃澤。
又東三百里,曰彭毗之山。其上無草木,多金玉,其下多水。蚤林之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河。肥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床水,其中多肥遺之蛇。
又東百八十里,曰小侯之山。明漳之水②出焉,南流注于黃澤。有鳥焉,其狀如烏而白文,名曰鴣③,食之不灂④。
又東三百七十里,曰泰頭之山。共水出焉,南注于虖池⑤。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
又東北二百里,曰軒轅之山⑥,其上多銅,其下多竹。有鳥焉,其狀如梟而白首,其名曰黃鳥⑦,其鳴自詨,食之不妒。
又北二百里,曰謁戾之山⑧,其上多松柏,有金玉。沁水⑨出焉,南流注于河。其東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嬰侯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氾水。
東三百里,曰沮洳之山⑩,無草木,有金玉。濝水⑪出焉,南流注于河。
又北三百里,曰神囷之山⑫。其上有文石,其下有白蛇,有飛蟲。黃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洹⑬。滏水⑭出焉,而東流注于歐水。
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⑮,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⑯,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⑰,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漳水⑱出焉,東流注于河。
又東北百二十里,曰少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銅。清漳之水出焉,東流于濁漳之水。
又東北二百里,曰錫山⑲。其上多玉,其下有砥。牛首之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滏水。
又北二百里,曰景山,有美玉。景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海澤。
又北百里,曰題首之山,有玉焉,多石,無水。
〔注釋〕①玄䃤(sù):黑色砥石。玄肅即黑紅色砥石。②明漳之水:屬于太行山發源的水系。③鴣(xí):鷓鴣。④灂:音濁(zhuó),小水聲;又音叫(jiào),眼睛昏朦、目瞑,用漆涂合。⑤虖池:今日太行山的滹沱河發源于五臺山;此外今日河南偃師亦有地名滹沱鎮。共水之名可能與先夏時期著名部落共工的活動有關。⑥軒轅之山:此地或許與黃帝族軒轅部落有關。⑦黃鳥:疑是白頭翁,或謂白頭鷹、雪鸮。⑧謁戾之山:謁,拜見;戾,罪過,兇殘;不清楚謁戾山為何有此名。⑨沁水:沁水是黃河下游的重要支流,發源于汾水東側的太岳山脈,據此這里的謁戾山似原本應屬于北山二經。由于古人對江河源頭的認識經常會將支流誤認為正源,因此這里的謁戾山也可能位于山西省沁水縣境內。⑩沮洳(jùrù)之山:即低濕地。⑪濝(qī)水:淇水,發源于河南省淇縣西北的太行山麓,古時流入黃河。淇縣東面的濮陽,相傳是先夏時期著名部落顓頊故里,當地公元前4400多年前的墓葬出土有蚌殼擺塑成的龍、虎圖案。此外山西省垣曲縣王屋西山有濝溪,亦南流入黃河。⑫神囷(qūn)之山:圓形谷倉。⑬洹(huán):古水名,又名安陽河,源出河南省林縣隆慮山。 ⑭滏水:河北省境內有滏陽河,為子牙河的南源。⑮發鳩之山:今山西省長子縣西25千米處,有一座海拔1646米的山,當地人相信這就是精衛填海的發鳩山(又稱西山),而且也就是共工撞倒的不周山。它的東面有羊頭山(屬高平市),相傳即炎帝居住的地方,下有神農城、炎帝陵等眾多文化遺跡。⑯精衛:女娃部落的圖騰,其原型動物為海燕,表明女娃部落居住在沿海地區。⑰女娃:先夏時期炎帝部落聯盟的主要部落。⑱漳水:漳水在河南省安陽殷墟以北的地方向東流入黃河;漳水的上游有兩個支流,分別稱之為清漳水和濁漳水,清漳水發源于山西省昔陽縣,東南流入濁漳水。 ⑲錫山:錫山之名表明這里有錫礦石,錫是構成青銅的重要元素,青銅器比純銅器要堅硬和鋒利許多,因此有著更廣泛的用途,從這個角度來說,錫礦石在青銅器時代屬于軍事戰略資源,誰控制了錫礦石的產地,誰就擁有更先進的兵器。
又北百里,曰繡山①。其上有玉、青碧,其木多栒②,其草多芍藥、芎䓖。洧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其中有鳠③、黽④。
又北百二十里,曰松山。陽水出焉,東北流注于河。
又北百二十里,曰敦與之山,其上無草木,有金玉。溹水⑤出于其陽,而東流注于泰陸之水;泜水出于其陰,而東流注于彭水。槐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泜澤。
又北百七十里,曰柘山。其陽有金玉,其陰有鐵。歷聚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洧水。
又北三百里,曰維龍之山。其上有碧玉,其陽有金,其陰有鐵。肥水出焉,而東流注于皋澤,其中多礨石⑥。敞鐵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大澤。
又北百八十里,曰白馬之山。其陽多石玉,其陰多鐵,多赤銅。木馬之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虖沱。
又北二百里,曰空桑之山⑦,無草木,冬夏有雪。空桑之水出焉,東流注于虖沱。
又北三百里,曰泰戲之山⑧,無草木,多金玉。有獸焉,其狀如羊,一角一目,目在耳后,其名曰䍶䍶⑨,其鳴自訆。虖沱之水⑩出焉,而東流注于溇水。液女之水⑪出于其陽,南流注于沁水。
又北三百里,曰石山,多藏金玉。濩濩之水⑫出焉,而東流注于虖沱。鮮于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沱。
又北二百里,曰童戎之山。皋涂之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溇液水。
又北三百里,曰高是之山。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沱。其木多棕,其草多條。滱水⑬出焉,東流注于河。
又北三百里,曰陸山,多美玉。郯⑭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
又北二百里,曰沂山。般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
北百二十里,曰燕山⑮,多嬰石⑯。燕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又北山行五百里,水行五百里,至于饒山;是無草木,多瑤碧;其獸多橐駝⑰,其鳥多鶹⑱。歷虢之水⑲出焉,而東流注于河。其中有師魚⑳,食之殺人。
〔注釋〕①繡山:繡山之名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養蠶、繅絲、紡織、刺繡等活動。 ②栒(xún):其木材可作鞭策、拐杖,以及懸掛鐘、磬的支架。③鳠(hù):體細長無鱗,頭扁平,口具須四對,無鱗,常見的有斑點鳠、大鰭鳠。④黽(měng):蛙類。⑤溹(suǒ)水:源出河南省滎陽縣南,古為濟水支流。⑥礨(lěi)石:大塊石,疑是冰川漂礫。⑦空桑之山:空桑在古史傳說中是一個非常著名的地方,相傳顓頊、伊尹、孔子均出生在空桑之地;或謂空桑即大桑樹的空洞,也有說空桑又指湯谷之扶桑。在《五藏山經》里,除了北山三經有空桑山,東山二經亦有空桑山;而郭璞、郝懿行認為,北山二經原本還有一座空桑山,其文字即脫落于此處的空桑之山。⑧泰戲之山:泰戲山的名稱讓人聯想到唱大戲,而戲曲正是由遠古巫術儀式中的舞蹈和歌唱演化而來的。⑨䍶(dòng)䍶:由巫師裝扮或制作的神羊,其聲音好像是歌舞時在敲鼓。⑩虖沱之水:滹沱河,發源于山西省境內的五臺山、云中山、系舟山,是華北地區的一條大河。⑪液女之水:此處液女水向南流入沁水,與泰戲山的地理方位不符,疑是另一座山的文字誤竄入至此。⑫濩濩之水:濩音護(hù),又音獲(huò),水激蕩貌。 ⑬滱(kòu)水:古水名,其上游即今河北省定縣、唐縣、易縣西部太行山脈狼牙山發源的唐河,流經高陽縣后與易水合流,此下河段亦通稱滱水。其中,唐縣相傳為帝堯之都,因此帝堯又稱唐堯;高陽為帝顓頊之號。⑭郯(tán):古國名,相傳為少皡后裔。 ⑮燕山:太行山脈北端向西折的山脈通稱燕山山脈,北京市因位于燕山山脈南而得名燕京。⑯嬰石:燕石,燕山出產的略遜于玉的美石。⑰橐駝:駱駝。⑱鶹(liú):鵂鹠。鹠鷅,俗稱留離、流離,一種幼鳥美麗成鳥變丑的鳥。⑲歷虢之水:虢,古國名,古姓氏(后改作郭)。⑳師魚:有毒的魚。
又北四百里,曰乾山,無草木。其陽有金玉,其陰有鐵而無水。有獸焉,其狀如牛而三足,其名曰獂①,其鳴自詨。
又北五百里,曰倫山。倫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有獸焉,其狀如麋,其川在尾上②,其名曰羆③。
又北五百里,曰碣石之山④。繩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其中多蒲夷之魚⑤。其上有玉,其下多青碧。
又北水行⑥五百里,至于雁門之山,無草木。
又北水行四百里,至于泰澤;其中有山焉,曰帝都之山⑦,廣員百里,無草木,有金玉。
又北五百里,曰錞于毋逢之山。北望雞號之山,其風如䬅⑧。西望幽都之山⑨,浴水出焉。是有大蛇⑩,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見則其邑大旱。
凡北次三經之首,自太行之山以至于無逢之山⑪,凡四十六山,萬二千三百五十里。其神狀皆馬身而人面者廿神;其祠之,皆用一藻茝⑫瘞之。其十四神狀皆彘身而載玉,其祠之,皆玉,不瘞。其十神狀皆彘身而八足蛇尾,其祠之,皆用一璧瘞之。大凡四十四神,皆用稌糈米祠之,此皆不火食。
右北經之山志,凡八十七山,二萬三千二百三十里。
〔注釋〕①獂:野牛。②川在尾上:川即竅,指尾部的毛色圖案像孔竅。此處的羆,不是熊羆的羆,而是一種類似麋鹿的食草類動物。“川在尾上”疑可指“羆”的尾部長著類似藏羚羊的氣囊開口。藏羚羊能夠在高海拔空氣稀薄缺氧的環境里,高速(時速60—70千米)持續奔跑半個小時,乃是因為其氧氣供應采用了獨特的技術,即四肢上部各出現了一個氣囊;其中后肢比前肢的氣囊體積更大(藏民早已觀察到),后肢氣囊的開口正是在尾部,這些氣囊能夠儲存額外的更多的氧氣以供藏羚羊長時間快速奔跑時所用。③羆(pí):熊的一種,毛棕褐色,能爬樹、游水,俗稱馬熊或人熊。④碣石之山:又名揭石山,是我國北方名山。⑤蒲夷之魚:未詳,袁珂注謂即冉遺魚,見西山三經的英鞮山。⑥水行:走水路,表明此地是湖澤,亦即后文所說泰澤。北山一經亦記述有泰澤,兩者可能是同一處大湖澤,也可能分指不同的大湖澤。⑦帝都之山:帝都山之名表明這里曾是一處先夏時期著名部落聯盟的都城或遺址,位于泰澤的中心島上,按地理位置這里屬于紅山文化,而創造紅山文化的主角很可能是炎帝族或其后裔。⑧䬅(lì):急風。⑨幽都之山:疑是當年帝都山居民的墓葬之地或祭祀鬼魂的場所,這里的守護神是一條紅頭白身的大蛇。⑩大蛇:當地居民供奉的圖騰,很可能是用石料堆砌或擺塑而成。⑪無逢之山:即錞于毋逢之山,準確說乃是毋逢之山。⑫茝(chǎi):香草、蘼蕪或蛇床。
【鑒賞】北山三經即北部山區第三條山脈的考察記錄,共記述有47座山,48條河流,57處地望,84處礦物,19處植物,26處動物,還記述有著名的精衛填海之事,以及當地居民的寒食節習俗。在《五藏山經》里,北山三經的考察總里程達12350里,是所有26條山脈里距離最長的一條。
北山三經記述的山脈總稱太行山,它的第一座山名叫歸山,按慣例應有參照地望標志。太行山山脈南端為中條山,據此歸山當在中條山山脈的西端,即今日山西省風陵渡的北面。風陵又稱風后陵,相傳黃帝大臣風后在與蚩尤作戰中陣亡而被埋葬在這里,現存風后冢,高2米,圍30米,位于芮城縣趙村。中條山呈西南至東北走向,山勢狹長160公里,寬僅10至15公里,出產銅、金、鐵、煤、磷,至今仍保留有800公頃原始森林,珍稀樹種有杜仲、獼猴桃、漆樹,主要動物有獼猴和大鯢。鯢即人魚,俗稱娃娃魚。值得注意的是,甘肅省甘谷縣西坪曾出土有鯢魚紋彩陶瓶,屬于馬家窯文化石嶺下類型器物;其鯢魚圖形,臉似人面,頜下有須,造型人格化,體現著龍的傳人之說。中國古史傳說所謂“伏羲蛇軀”,當初很可能是指“鯢軀”,亦即“龍軀”,表明龍的原形出自大鯢。
本章第4節咸山之名當與出產咸鹽有關。今日中條山北麓安邑縣(今屬運城市)境內的解池,自古即為鹽池,以出產鹽、硝著名。《水經注·涑水》稱:安邑“城南有鹽池,上承鹽水,水出東南薄山,西北流,徑巫咸山北,谷口嶺上,有巫咸祠。”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巫咸乃是鹽業工程師。器酸當是人工釀造的食用醋或酸類,食用醋可由谷物發酵而成,其發明的時間與酒大體相當(酒發酵過度就會變成醋)。安邑西北的夏縣相傳即夏禹建都之地。
第5節天池山,顧名思義是山頂有湖池。眾所周知,新疆天山有天池,相傳西王母在此宴請周穆王,又名瑤池。吉林長白山有天池,為火山湖。此外浙江莫干山也有天池,僅12平方米。此處天池山如果位于中條山脈,應當能夠找到它。
第8節王屋山,西連中條山,東接太行山,位于山西省垣曲縣城東、河南省濟源縣城西北,主峰海拔1711米,山勢三重,因其狀若王者車蓋而得名。相傳軒轅黃帝在此設壇求雨,故又名天壇山。這里也是道教十大洞天之首,別名小有清虛之天。王屋山聞名遐邇,還得益于愚公移山故事的遠播,這一故事很早就被視為寓言,其實它當初應該是與治理海水西侵造成的洪水泛濫有關,因為修路是沒有必要把山石運到“渤海之尾”的。
第10節景山的鹽販澤與第4節咸山的長澤,即歷史上著名的河東鹽池,又稱解池,是我國黃河流域最重要的產鹽地和食鹽產品集散地,而山西省中南部及其周邊的冀、豫、陜地區則是堯舜禹文明的發祥地。
第11節的孟門山,郭璞注引《尸子》:“龍門未辟,呂梁未鑿,河出于孟門之上,大溢逆流,無有丘陵高阜,滅之,名曰洪水。”所謂“逆流”即河水倒流,乃下游水位升高所致;導致下游水位升高的原因很多,除了地質變化、暴雨等因素之外,海平面上升以及海嘯都會造成河水逆流。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本章第22節發鳩山記述了炎帝及其少女女娃的故事。《山海經》全書中只有《北山經》、《大荒西經》和《海內經》提及炎帝,但是都沒有直接記述炎帝的事跡,而只是記述炎帝后裔的故事;此外《中山經》記述的名曰女尸的帝女,以及帝女之桑,可能也是炎帝后裔。在華夏民族的古老記憶里,炎帝有三種身份,其一是南方兼夏季之帝,又稱赤帝,《禮記·月令》:“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二是神農,即農作物和草藥的發明者。其三是與黃帝爭奪天下的部落聯盟首領,即此處的炎帝及其少女女娃。
在一萬年前,由于海平面比今日低數十米到上百米,我國渤海的全部以及黃海、東海的大陸架均為陸地。所謂“女娃游于東海”,即炎帝族的一支嫡系部落向東部拓疆,遷徙到當時的海邊居住。所謂“溺而不返”,是說由于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女娃部落遭到滅頂之災。所謂“故為精衛”云云,是說女娃部落的幸存者退到太行山脈居住,她們裝扮成本族的圖騰精衛鳥,舉行巫術儀式,將太行山的木石象征性地投入東海,以期將海水填平,恢復往日的美好家園。從這個角度來說,炎帝族與黃帝族的長期戰爭和沖突,正是在上述海侵事件導致的生存地域減縮的大環境變遷的基礎上展開的。
炎帝族當時尚處于母系社會(在遠古神話傳說中,幾乎沒有關于炎帝妻子的記錄),炎帝之名具有太陽神的神格,炎帝的女兒女娃也應該是太陽女神。事實上,女娃的“娃”字,包含“圭”字符,而“圭”正是觀測太陽高度的天文儀器,因此女娃的名字也表明她具有太陽神的神格,亦即太陽女神。
第30節柘山、第31節維龍山和第32節白馬山均出產鐵礦石,其中維龍山發源的河流又名敞鐵水,顯然這與當時人們在這里開采鐵礦石的活動有關。今日河北省邯鄲市西面的太行山里有著名的峰峰鐵礦山和磁山(出產磁鐵礦),而且這里已經發現有先夏時期的文化遺址。
第44節碣石山又名揭石山,是我國北方名山,一般認為它位于今日河北省昌黎縣城北,主峰仙臺頂,海拔695米,秦始皇、漢武帝和三國曹操都曾來此登山觀渤海。但這里不可能有水系東流入黃河,或許經文“河”乃“海”之誤。此外,也有人認為碣石山在秦皇島附近的海中,或者位于山東省境內;而在山海經藝術地理復原圖組畫《北山經·桑乾圖》和《帝禹山河圖》里,碣石山的位置被畫在今日河北省與遼寧省交界處的七老圖山脈上,其主峰大光頂子山,海拔2037米,是灤河水系與遼河水系的分水嶺。
第46節帝都山是一處先夏時期炎帝族的都城,第47節錞于毋逢山西面的幽都山,是當年帝都山居民的墓葬之地或祭祀鬼魂的場所,而其守護神是一條紅頭白身的大蛇。1982年發現于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色拉鄉查海村西的查海遺址中部的石脈上,有一條西南至東北走向的龍形堆石,由石脈質料相同、大小均勻的紅褐色花崗巖塊擺塑而成,龍體昂首張口、彎身弓背、尾部若隱若現,長約20米。龍頭朝西南處有十余座墓坑,龍尾朝東北處有一建筑物遺址,龍頭、龍身處石塊厚密,尾部石塊較松散。或許,查海遺址考古報告所說的擺塑龍,實際上是當地居民供奉的圖騰長蛇,非常類似本章第47節幽都山的守護神紅頭白身的大蛇,也可能是《海外北經》、《大荒北經》記述的燭龍原型。
綜上所述,北山三經區域里生活居住著三個大的族群。其中,第一個族群位于北山三經的南部,供奉馬身人面之神,祭神時要將藻桂埋入地下。第二個族群位于北山三經中部,供奉彘身載玉之神,祭神時要獻上許多玉器,祭祀結束后不用把玉器埋入地下。第三個族群位于北山三經北部,供奉彘身八足蛇尾之神,祭神時要將玉璧埋入地下。上述地區的人們,祭祀的供品都有精谷米,而且都有寒食的習俗。
綜觀《北山經》所記述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內容,其脈絡相當清晰,而且基本符合我國北方的山西省、河北省和蒙古草原,以及相鄰地區的情況,這就充分說明當年的考察者是有實地觀察和觀測依據的。具體來說,北山一經記述的是呂梁山及其以北的區域,北山二經記述的是霍山和汾水流域及其以北的區域,北山三經記述的是中條山、王屋山、太行山、燕山、七老圖山及其以北的區域。
上一篇:《山海經鑒賞·五藏山經·北山經·北山一經》鑒賞
下一篇:《山海經鑒賞·五藏山經·北山經·北山二經》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