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鑒賞·五藏山經·東山經·東山三經》鑒賞
又東次三經之首,曰尸胡之山,北望山①,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棘。有獸焉,其狀如麋而魚目,名曰妴胡②,其鳴自訆。
又南水行八百里,曰岐山,其木多桃李,其獸多虎。
又南水行五百里,曰諸鉤之山,無草木,多沙石。是山也,廣員百里,多寐魚③。
又南水行七百里,曰中父之山,無草木,多沙。
又東水行千里,曰胡射之山,無草木,多沙石。
又南水行七百里,曰孟子之山,其木多梓桐,多桃李,其草多菌蒲④,其獸多麋鹿。是山也,廣員百里,其上有水出焉,名曰碧陽,其中多鱣鮪⑤。
又南水行五百里,流沙五百里,有山焉,曰跂踵之山,廣員二百里,無草木,有大蛇,其上多玉。有水焉,廣員四十里皆涌,其名曰深澤,其中多蠵龜⑥。有魚焉,其狀如鯉,而六足鳥尾,名曰鮯鮯之魚⑦,其鳴自叫。
又南水行九百里,曰踇隅之山⑧,其上多草木,多金玉,多赭。有獸焉,其狀如牛而馬尾,名曰精精⑨,其鳴自叫。
又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無皋之山,南望幼海⑩,東望榑木⑪,無草木,多風。是山也,廣員百里。
凡東次三經之首,自尸胡之山至于無皋之山,凡九山,六千九百里。其神狀皆人身而羊角。其祠:用一牡羊,米用黍。是神也,見則風雨水為敗⑫。
〔注釋〕①山:音詳(xiáng)。②妴(wǎn)胡:麋鹿類動物。③寐魚:鮇魚,亦即嘉魚。④菌蒲:菌類和蒲草類植物。⑤鮪(wěi):俗名白卜,體呈紡錘形,藍黑色;鮪也是鱘、鰉的古稱。⑥蠵(xí)龜:又名赤蠵龜,背褐色,腹淡黃,鰭足,體長可達1米。⑦鮯(gé)鮯之魚:可能是比目魚。⑧踇(mǔ)隅之山:踇,行走貌。⑨精精:野牛。⑩幼海:又名少海,《淮南子》曰:“東方大渚曰少海。”少海又稱裨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乃所謂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環之。”⑪榑(fú)木:扶桑。⑫見則風雨水為敗:具有平息狂風暴雨之神力。
【鑒賞】東山三經即東部山區第三條山脈的考察記錄,共記述有9座山,1條河流,4處地望,9處礦物,10處植物,9處動物。當地居民供奉人身羊角圖騰神,該神具有“風雨水為敗”(意思是平息狂風暴雨)之神力,顯然這是海島多臺風所需要的。
在《五藏山經》所有26條山脈里,只有東山三經諸山之間全部被水分隔,要走水路相通,這表明它們都是島嶼。按照《五藏山經》26條山脈的排列規律,東山三經諸山應在東山二經諸山的東面,按方位東山三經的前幾座山當在今日山東半島的膠萊平原一帶。但是,東山三經諸山彼此都被海水分隔,而今日山東半島并無此種地貌景觀,這使許多《山海經》研究者都大惑不解。
其實,根據中國地圖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中國自然地理圖集》一書“華北平原的成長圖”可知,在距今4200年前至7400年前(或更早一些)之間,華北平原的海岸線比今日靠西許多,山東半島尚被海水分隔,從膠州灣到萊州灣的膠萊平原乃是一片汪洋。也就是說,先夏時期的膠萊平原實際上被海水淹沒,其中的高地則出露海平面成為島嶼,東山三經描述的正是那個時代的地形景觀。由于東山三經記述的地理地貌實際上符合4200年以前的自然環境,這就表明《五藏山經》是有著實測依據的,只是由于滄海桑田變化而不為后世學者所知。
進一步說,本章第6節孟子山“是山也,廣員百里”,表明孟子山是一座方圓百里的海島,約折合1000—2500平方公里。廣員又稱廣輪、廣袤、廣運、幅隕,古人以東西為廣、南北為輪,《周禮·地官·大司命》:“以天下土地之圖,周知九州之地域廣輪之數。”有趣的是,孟子山發源的水名叫“碧陽”,很像是瀑布的寫照。
第7節跂踵山方圓二百里,山上的涌泉方圓四十里,很像是火山天池的水向外溢出;當地出產大蛇和甲殼上有文采的大龜,以及形貌有特色的鮯鮯魚。
第9節無皋山可能位于日本列島的鹿兒島或琉球群島附近。無皋山向南遠望的“幼海”即琉球群島以南的太平洋,無皋山向東遠望的“榑木”即扶桑,而扶桑通常可指日本諸島。
根據東山三經的記載,表明帝禹時代的中國人曾經實地考察過中國東部的渤海、黃海和東海上的諸多島嶼。這是中國人在公元前進行的跨越大海的地理大發現,對人類社會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山海經鑒賞·五藏山經·東山經·東山二經》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