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后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
[述要] 華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難,有個陌生人想搭便船,華很覺為難。王說:“船還寬敞,有何不可?”就讓那人上了船。后來賊人追近,王就想拋棄搭船人。這時華說:“我本來就為此遲疑,既已同意他搭船,怎么可以因危急而將他拋棄呢?”于是仍與搭客同舟共濟。華、王皆一時名士,本難分高下。經過此事,當時人遂評出華、王優劣。
[按語] 據《世說新語》注所引華嶠《譜敘》,此事乃華歆為下邽令時事,其時漢獻帝在長安,王朗方從陶謙于徐州,二人不可能同行。
[事主檔案] 華歆(157—232) 三國平原高唐(今山東禹城西南)人。字子魚。東漢末舉孝廉,任尚書郎。獻帝時,任豫章太守。后被曹操征入京,任尚書、侍中,代荀彧為尚書令。魏文帝時任司徒。
王朗(?—228) 三國魏散文家。初名嚴,字景興。東海郯縣(今山東郯城)人。東漢末,曾任會稽太守。建安三年(198),曹操征拜諫議大夫,參司空軍事。曹丕嗣爵魏王,遷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魏受禪,改司空,進封樂平鄉侯。明帝即位,進封蘭陵侯,轉為司徒。卒謚成侯。高才博雅,性嚴整慷慨,多威儀,恭儉節約。嘗為《易》、《春秋》、《孝經》、《周官》作注。
上一篇:《乃脫其禍 王建》
下一篇:《九字梅花詩 明本 馮子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