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類·逼近大蘇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陳簡齋 《無住詞》,未臻高境。惟 《臨江仙》云:“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閑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惫P意超曠,逼近大蘇。(陳廷焯《白雨齋詞話》 卷一)
【詞例】
臨 江 仙
夜登小閣憶洛中舊游
陳與義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閑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解析】 陳廷焯評陳簡齋 《臨江仙》 一詞、“筆意超曠,逼近大蘇?!?《白雨齋詞話》卷一)蘇東坡詞超曠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以詩為詞,擴大、提高了詞的意境。使詞“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藝概·詞曲概》)舉凡談玄說理、吊古傷時,送別悼亡、抒發性情、描寫景物,無一不可入詞。突破了專寫綺羅香澤、離情別恨的傳統詞風。二是詞的個性化。詞中要抒寫作者自身獨特的生活感情,而使詞具有獨特的風格。突破了上代詞人在風格上的因襲 以至相同或相似。如馮延巳、晏殊等人的詞作,有的互相錯雜,難于分辨究竟是誰的作品。三是風格的豪放,開創了豪放詞派。蘇軾自己說:“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成一家。呵呵! 數日前獵于郊外,所獲頗多。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與鮮于子駿書》)然而,又不能單純以豪放論蘇詞。在蘇詞的佳作中,有的“如春花散空,不著跡象。使柳枝歌之,正如天風海濤之曲,中多幽咽怨斷之音。”(夏敬觀手批《東坡詞》)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歸游)寫于靖康之難后,作者寄居于湖州青墩鎮的僧舍。當夜闌人靜時、孤寂一身登上了僧舍旁的小閣,遙望故鄉洛陽,觸發了對往事的回憶。詞的上闋、開始用“憶昔”引出作者二十余年前、在洛陽的歲月里午橋夜飲,“坐中多是豪英”這一令人最難忘懷的人生快事。午橋在洛陽南十里,唐裴度晚年在“午橋作別墅,具燠館涼臺,號綠野堂,激波其下。度野服蕭散,與白居易、劉禹錫為文章,把酒窮晝夜相飲,不問人間事?!?《新唐書·裴度傳》)其后、午橋遂成為唐宋文人流連觴詠的勝地。作者寫午橋夜飲,用清墨淡彩,卻勾勒描繪出以坐上群英為中心的有聲有色。幽靜而又流動、非常富有情趣意味的場面。而在寫景中,也襯托出作者當時情感上的波折變化。與群英對飲,酒酣耳熱,豪情滿懷。當放眼天上地下,則見皓月當空,月光似水。月影倒映在長溝水中,隨著漪漣的蕩漾在無聲中流去,又感到周圍的清幽謐靜,情感為之一變。然后又將視點轉向杏花,在月光下、杏花的疏影鋪灑在地上,在朦朧的美的感受中又聽到了悠揚凄清的笛聲。溝水流月、杏花疏影是寫一動一靜、卻是無聲。以無聲襯托笛聲,而笛聲又響徹到天明,使坐上的英豪在感情上受到震顫。在豪情滿懷的歡快中、在清幽謐靜的悠閑中,從笛聲又烘托出淡淡的憂悒和悵惘。作者從景物所抒寫的情感變化,既有特性,又富于曲折,所謂“一轉一深,一深一妙”。因此、劉熙載說:“ 《臨江仙》:‘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此因仰承 “憶昔”,俯注 “一夢”故此二句不覺豪酣轉成悵悒,所謂好在句外者也。儻謂現在如此,則騃甚矣?!?《藝概·詞曲概》)
下闋則是完全抒寫作者登小閣當時的個人感懷?!岸嗄瓿梢粔簟?,是作者對自己前半生的慨嘆。作者祖居京兆,曾祖希堯始遷洛邑,故為洛人。政和三年上舍甲科,授開德府教授,累遷太學博士,……尋謫監陳留酒稅。及金人入汴,高宗南渡,遂避亂襄漢,轉湖湘,踰嶺嶠,顛沛流離,方抵臨安。入仕朝廷后,又屢遭貶謫。因此,用“一夢”寫出二十余年生活的艱辛,以及宦海浮沉的酸楚。而令人吃驚的是歷盡了劫難,九死一生,卻能看到此身猶在,自有 “興亡夢、榮枯淚,水流東,甚時休”的感嘆。作者在這心緒萬端百無聊賴中、才會感到 “閑”,而登上小閣欣賞晴朗的夜景。這一“閑”字,既抒發出作者住在僧當時,離開官守,沒有言責的輕松感,同時也流露出壯志難酬,對所處境遇的憤怨。著墨很淡,表達的意味卻很深沉濃重。自身如此,又何遑論天下國家。至于古往今來的天下國家大事,多少天崩地坼、興衰隆替的變化,只能付之于三更的漁歌聲中了。漁歌聲與笛聲相照應,都能以特有的旋律、節奏或歌詞,喚起了作者當時感情的共鳴,也是在表達了作者悲涼悵惘之情與超曠的胸懷。
此詞抒寫出作者在現實生活中的真情實感。雖然詞的篇幅較短,寥寥將足十語,但所寫的內容卻是作者最深層次的感情,是在人生所體驗到的曲折多變的豪邁、超曠、苦悶、憂慮、孤寂、悵惘以至失望等心態。超越了當時詞的情態與框架模式。逸懷浩氣,慷慨悲涼,擴大了詞的意境,能 “盡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為此、黃昇說:“陳與義詞雖不多,語意超絕,識者謂其可摩坡仙之壘也。(《中興以來絕妙好詞選》 卷一。)
上一篇:風格類·綿密細膩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風格類·悲壯蒼涼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