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俞樾
俗以喜人面諛者曰喜戴高帽。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別其師。師曰:“外官不易為,宜慎之。”其人曰:“某備有高帽一百,逢人輒送其一,當不至有所齟齬也。”師怒曰:“吾輩直道事人,何須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師者,能有幾人歟?”師頷其首曰:“汝言亦不為無見。”其人出,語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
——《俞樓雜纂》
〔注釋〕 齟齬(jǔ yǔ):原意為上下牙齒不相配合,后用以比喻意見不合,不融洽。 頷(hàn):點頭。
馬屁這種東西,在某些人眼里,頗有點像臭豆腐干,聞聞是臭的,吃起來蠻香,因而廣有市場。本來,對于拍馬屁者,吃馬屁者,人們本能地感到惡心,予以蔑視。但馬屁何以竟綿綿不絕呢?其中原因之一,恐怕在于對馬屁的態度是“旁觀者清,當局者迷”。《高帽》中這位老師就很典型。他不乏正義感,對學生準備了一百頂高帽用以拍馬逢迎感到憤怒,搬出“直道事人”的大道理訓斥一番。可是當學生巧妙地送他一頂高帽后,態度立即軟化,轉而稱贊學生“不為無見”。前“怒”后“頷首”的鮮明對照,把這位老師戴高帽前后的心理變化軌跡顯現得多么形象傳神。他最初作為旁觀者,對學生“怒”,頭腦非常清醒;后來作為戴上高帽的當局者,他“頷首”得意,非常受用。不幸的是,現實生活中還真不難發現這位老師的身影呢。
文中的老師固然可悲,而那位學生更為可惡。他不愧為高帽制作專家,隨時準備用最甜蜜、最巧妙的言辭以售其奸,深得鑒貌辨色、隨機應變的三昧。一旦得手,他又是多么沾沾自喜、洋洋自得!社會風氣的敗壞,此輩馬屁精是難辭其咎的。遺憾的是,千年來謬種流傳,直到現在還有人炮制諸如《拍馬屁的藝術》之類的書,拍馬屁居然成為一門“學問”了,可悲!
上一篇:《餓鄉記·〔清〕管同》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高梁橋·〔明〕劉侗》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