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事類·事顯而切當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東坡最善用事,既顯而易讀,又切當。……賀人洗兒詞云:“犀錢玉果,利市平分霑四座。深愧無功,此事如何到得儂?”南唐時,宮中嘗賜洗兒果,有近臣謝表云:“猥蒙寵數,深愧無功。”李主曰:“此事卿安得有功?”尤為親切。(宋佚名《漫叟詩話》)
【詞例】
減字木蘭花
蘇 軾
惟熊佳夢,釋氏老君親抱送。壯氣橫秋,未滿三朝已食牛。犀錢玉果,利市平分沾四座。多謝無功,此事如何到得儂!
【解析】 用事,習慣上又稱為 “用故實”,其實就是用典,即在自己的作品中運用前代的文章、成語或人物、故事。詞作用典起初不太普遍。鐘嶸 《詩品》 說,“至于吟詠情性,亦何貴于用事?”不過文學史的事實證明,用典的手法在抒情性作品中還是有生命力的。只要用典恰當得體,就可以成為一種常用亦常新的藝術技巧。如用事顯而切當,就是用事的佳境:“顯”是指用事比較明顯醒豁,大多是采用熟典;“切當”是指用事貼切妥當,更好地表達情感。
這首 《減字木蘭花》 就體現了上述用事的兩個特點。此詞作于東坡路過吳興,在友人李公擇生子三朝宴席上,大概正是在這樣的場合下,蘇東坡很便利將用事發揮得出神入化。起首兩句,化用杜甫 《徐卿二子歌》: “徐卿二子生絕奇,感應吉夢相追隨。孔子釋氏親相抱,并是天上麒麟兒”之句,又借用 《詩經》 中“吉夢維何?維熊維羆,男子之祥”拈出“惟熊佳夢” 自然穩妥。三四兩句,“氣橫秋”字面源于孔雅圭 《北山移文》“霜氣橫秋”,參照杜甫 《送韋十六評事充同谷郡防御判官》“子雖軀干小,老氣橫九州”而脫化為 “壯氣橫秋”;第四句本于杜甫 《徐卿二子歌》: “小兒五歲氣食牛,滿堂賓客皆回頭。”下闋全用一典: 晉元帝生子,宴請百官,賜束帛。殷羨謝曰:“臣等無功受賞。”帝曰:“此事豈容卿有功乎?”東坡把這個笑話櫽括成 “多謝無功,此事如何到得儂”,(意為:多謝多謝啦,我是無功受賞,這件事情又怎么可以該讓我有功呢?)語調幽默,足見東坡的生花妙筆。用事豈不倍添一分情趣?
“昔人論作詞,必有江山書卷友朋之助,即詞何獨不然。不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交萬人杰,無胸襟,無眼界,囁嚅齷齪,絮絮效兒女子語,詞安得佳?”(清蔣敦復《芬陀利室詞話》 卷一),此言就含著用事為詞的這層意思。任何一位詞人都要在創作中受到前人的影響,也不可避免地繼承和借鑒前人的創作成果。借用某些典故,不啻是一種 “以用事為博”的字面上的裝潢。“詩詞高勝,要從學問中來”。概括地說,用事的作用在于“舉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恰如其分的典故,一是可以化繁為簡,熔鑄百言之中抽繹出來,表達一種難以傳達或者復雜的感情。比如所抒發的感情比較復雜深厚,對國家的、人生的,個人遭際的種種感觸,這類感情想要表達充分,又往往受到精簡的詩詞形式的限制,或是由于周圍創作氛圍的干擾,那么用典無疑成了最好最“安全”的感情輸送帶。二是故事的本身往往自具涵義,這樣又加深和擴展作品的內在的容量。周振甫先生曾形象地把這種用典的妙處比為,“把浮在湯上的油膩取去,使它凈化,這樣的菜有鮮味而無油膩”。(《詩詞例話》)。三是憑借用典,可以獲得暗示或隱喻的效果,使讀者產生廣闊的多方面的聯想。南宋愛國詞人深諳此理,所以他們對現實的感慨,并不愛通過描景摹情反映出來,而是有感而生,因時因事選擇典故,借其抒情更能喚醒國人,借經引史,以古諷今,更能發泄心中的憤慨不平。越是用世之心殷切,經濟之懷深切,憂國傷時之慨超出常人者,就越容易將眼光轉向歷史。清人劉熙載曾評:“稼軒詞龍騰虎擲,任古書中理語庾語,一經運用,便得風流,天姿是何復異!”(《藝概》),說到了用事顯而切當的游刃有余的化境。這亦是顯明、切當的用事所產生的美學效果。
用事顯而切當,首先要占有大量的典故,并對其掌握透徹,否則牽強附會,不能有利于內容的表達; 特別要善于多用熟典,因為過于冷僻的典故,不知不覺地成為詞意理解上的障礙。其次,要注意所用的典故不能照搬照用,一味陳襲,落他人窠臼。要化典為己有,且融入己意,成為自己詞作中有機的組成部分。比如命意相襲,另造新語; 涵義相仿,引申拓展; 形式沿用,內容偷梁換柱等等借用融化的方法。總之,用事顯而切當,必定要用事渾而無跡,如出諸己。當然,“好用事,失之堆積; 無事可用,失之枯寂”(王驥德 《曲律》),這是“用事”時要注意的。
上一篇:用事類·用事不澀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抒情類·重疊寫愁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