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類·旁襯筆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起二句用旁襯筆寫蕭寥之景,“瘦影”二句賦梅,即承以“年華柱弦”句,殊有今昔之感,故轉頭處即回憶當日看花。(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
【詞例】
法曲獻仙音
宮圃賦梅,繼草窗韻
李彭老
云木槎枒,木葓搖落,瘦影半臨清淺。翠羽迷空,粉容羞曉,年華柱弦頻換。甚何遜,風流在,相逢共寒曉。
總依黯。念當時,看花游冶,曾錦纜移舟,寶箏隨輦。池苑鎖荒涼,嗟事逐、鴻飛天遠。香徑無人,甚蒼蘚,黃塵自滿。聽鴉啼春寂,暗雨蕭蕭吹怨。
【解析】一座廢棄的城堡,一段斑剝的高墻,一片破敗的風景,別小看了它們,它們或許勾聯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或許負載了人們太多太多的情感記憶。
南宋詞人李彭老多情的眼睛顧盼生活的原野,他的視線久久地停留在一枝梅花上——
“云木槎枒,木葓搖落”,參天古木枝枝槎槎,雜亂無章,葉也已飄零,木葓花落英繽紛。這分明是晚秋、一個久失修葺、無人照管的荒廢的花園! 起首句,詞人渲染出一種蕭條、寂寥的氛圍,旁襯之筆為梅的出場亮相作好了鋪墊,定下一個基調。
詞人的視線由遠而近,由高而低。忽然,在一片破敗的水塘邊,一枝梅花臨水兀立,瑟縮在寒風里,那么嬌弱,那么哀怨無依。沒有園丁來澆水、除草、施肥,沒有如織游人來觀賞、光顧,沒有籬笆高墻的保護,只有野風怒號,雜草纏繞,也許這塘中之水就是梅的一潭清淚; 這蕭蕭秋風就是梅的哀怨之聲吧,瘦影孤零。一個 “瘦”字將梅的孤弱之態和盤托出,至于“翠羽迷空”則怕是詞人淚光中的迷離了。這里的梅之情韻和生存狀態與開頭的總體氛圍合契了,這種旁襯是一種正向襯托,襯托物與被襯托物的目標指是一致的,襯托物使被襯托物獲得了更為可信的存在依據,并加強了被襯物的情緒感染力。
這枝水邊之梅似乎很快使人要聯想起陸游筆下那枝 “寂寞開無主”之梅了。不,詞人眼中這枝梅還遠不只是怨泣,它還是一個契機,它是一道明亮的閃電,驟然間劃過詞人心靈的天空,頓時激活了詞人的記憶: 它不是 “驛外斷橋邊”之梅,而是開在宋王朝廢棄的宮圃里!
“年華柱弦頻換,甚何遜,風流在,相逢共寒曉。”詞人由梅之影 “瘦”立即聯想到物換星移,歲月流逝,世事更迭,如今的大宋王朝也只偏安一隅了,一枝梅花固然在劫難免孤獨飄零了。詞人化用李商隱 《無題》“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來感慨歲月流逝在一枝漢家宮圃的小小梅花身上留下的不同印記。是的,如果風流才子何遜這會兒在的話,這位詠梅高手定也許要感慨唏噓了。
接下來,詞人深深地陷入往事回憶中去了。“錦纜移舟,寶箏隨輦”,可以想象詞人當年隨皇上在此游春的豪華氣派。
往事回憶勾起的不是溫馨和慰藉,而是人是物非的滄桑感慨和愈加沉重的凄涼。詞人揮之不去的是眼前的現實:
“池苑鎖荒涼,嗟事逐,鴻飛天遠。”詞人的視線在一個心理流程后,從一枝梅花擴大到整個漢家宮圃和籠罩著它的氛圍: 荒涼、冷落、蕭寥。
這是一個長鏡頭,詞人又調整焦距,抓住了香徑的特寫:
苔蘚、黃土覆蓋的苔蘚方能讓人依稀可辨的當年的香徑。
最后二句又渲染這座漢家 “池苑”的整體氛圍:“聽鴉啼春寂,暗雨蕭蕭吹怨。”
詞人不斷變換角度,反復烘托渲染池苑的氛圍,一方面呼應開頭,形成回環往復的效果,為梅的存在作旁襯,另一方面,與往日的繁華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抒發了詞人對今昔變化的感慨之情。
此外,梅作為這種凄涼氛圍的代表意象,它前后繁華與冷落的遭際之于整個“池苑”乃至于整個宋王朝的命運,是否也是一個旁襯呢?
是的,歲月卷走了歷史的潮水,剩下沙灘上的枚枚卵石在訴說昔日的風暴。詞人借一枝梅花的遭際來抒發滄桑之感,有其獨特之處。
上一篇:結構類·倒戟而入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結構類·理脈細密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