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類·從空際出力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蕭中孚云: 都為自己寫照。“引殘夢”二句,從空際出力寫來。(高亮功 《蕓香草堂評山中白云詞》卷二)
【詞例】
長 亭 怨
為任次山賦馴鷺
張 炎
笑海上、白鷗盟冷。飛過前灘,又顧秋影。似我知魚,亂蒲流水動清飲。歲華空老,猶一縷、柔絲戀頂。慵憶鴛行,想應是、朝回花徑。人靜。悵離群日暮,都把野情消盡。山中舊隱,料獨樹尚懸蒼暝。引殘夢、直上青天,又何處、溪風吹醒。定莫負、歸舟同載,煙波千頃。
【解析】小令以風韻情致見長,長調則須章法綿密、布置停勻,如常山之蛇,首尾相應。然而這樣一來又易犯堆垛之病。因此詞人們常用驟轉、突接、逆挽、翻轉等方法來挽回靈氣,以疏濟密,這一章法結構的特點,即稱為“空際出力”。詞論家對此多有論述; 張炎標舉的“清空”、“疏快”,劉熙載 《詞概》 所說的“空中蕩漾”,沈祥龍《論詞隨筆》 提出的“空處起步”,意皆類此。“空際出力”,主要是指章法、句法的飛動靈活。張炎疏宕、流麗詞風的形成,應該說得力于“空際出力”的藝術手段。
此首乃詠物詞。張炎在 《詞源》 中說詠物“要不留滯于物”,這首詞借鷺的形象,委婉曲折而又淋漓盡致地抒寫了詞人流浪江湖,以布衣終身,卻又不愿依附新朝的孤凄心境。人亦鷺,鷺亦人,契合無垠,蕭中孚云“都為自己寫照”,可謂確論。詞的上片為兩層。第一層六句盡力描摹鷺的孤單。起筆“笑海上,白鷗盟冷”,敘事兼抒情,為鷺的出場設置了一個暗淡空闊的境界。元朝建立以后,有許多軟弱的文人歸順了元蒙,如南宋狀元宰相留夢炎屈事元統治者而得享高官厚祿,趙孟頫也甘心“應召”,深受元世祖的恩寵,和張炎一起北游的曾遇亦靠書藝做了官,吳菊泉也不甘寂寞,再次北上大都乞求官職。“白鷗盟冷”指的是自己不愿仕元,而昔日志同道合的友人卻紛紛出仕,已背鷗鷺之盟。一個“笑”字乃痛定思痛之意也。以下則具體描寫鷺的孤單生活,“飛過前灘,又顧秋影”,寫其徘徊前灘顧影自憐的形態,栩栩如生。“似我知魚”三句化用 《莊子·秋水》莊子與惠子濠梁觀魚的典故,以莊子感魚游水中之樂來表達自己“復得返自然”,悠然自得的心境。第二層四句則用對照的方法襯托鷗鷺的凄涼。“歲華空老,猶一縷、柔絲戀頂”二句承前句意脈,一是嘆息歲月凄涼,年華虛度;二是以鷗鷺之白羽,形容自己之白頭,描寫十分逼真;三是表明自己雖嘆老嗟衰,但懷念故國之情未曾消減,“猶一縷、柔絲戀頂”就寓意深遠地表達了這層含義。而“慵憶鴛行,想應是、朝回花徑”,詞情又作跌宕。“鴛行”喻朝官之班列,杜甫《秦川》詩有云:“為報鴛行舊,鷦鷯在一枝”。詞人以“慵憶”一詞表現了對仕元新貴們的鄙視和譏諷, 一如他在《浪淘沙》 中所云:“花底鵷行無認處,卻對秋塘”。這一層既寫了鷺的孤單,又嘲諷了“朝回花徑”的新貴,表明自己雖以布衣終身,亦不愿逢迎新貴的心跡。
過片“悵離群日暮,都把野情消盡”抒寫隱居中的矛盾心情。每當日暮形影相吊,離群索居之情油然而生。“野情消盡”充分表達了獨處山林的寂寞感受,寫得具體、真實和凄愴。接下去則以“料”、“尚”等想象之語化實為虛,揣測舊日隱居之地的“蒼暝”景象,為下文所描繪的夢境作鋪墊。“引殘夢、直上青天,又何處、溪風吹醒”,詞意突轉,以空中蕩漾之筆描寫自己“上青天”的 “殘夢”,這種 “殘夢”當指入仕為宦之念。但這種“殘夢”卻被隱居之地的 “溪風吹醒”,使詞人徹底拋棄仕元為宦的念頭。感情升沉起伏,詞筆搖曳多姿,充分表達了隱居中幽杳復雜的心理活動。歇拍又作一轉:“定莫負、歸舟同載,煙波千頃”,用范蠡乘扁舟、游五湖的典故抒寫自己志在江湖的歸隱之情,豪情如煙波千頃,筆法亦是 “空際轉身”,情景交融,渾如一體。
張炎在 《詞源》 中曾譏諷夢窗詞的質實,實際上夢窗詞也能在 “逼塞中見空靈”,周濟的 《宋四家詞選》 評夢窗 《浪淘沙慢》( “曉陰重”)曰:“空際出力,夢窗最得其訣”。他的懷舊之作 《澡蘭香 ·淮安重午》 詞亦如是法。此詞下片辭藻密麗,在創造出幽怨的意境以后,即 “空際轉身”,用 “念秦樓,也擬人歸,應剪菖蒲自酌”,點出欲歸不能的主旨。然后又是一轉,“但悵望、一縷新蟾,隨人天角”,以寫景結束全詞而情在其中,余韻悠遠。可見 “空際出力”的結構方法在慢詞的創作中確實是很重要的表現藝術。
上一篇:結構類·三角式烘托法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結構類·以掃為生法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