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孫悟空》解說與賞析
孫悟空,混名行者,自稱美猴王,齊天大圣,是《西游記》中最主要的人物,也是中國古代小說中塑造最成功、最受人們歡迎和喜愛的藝術形象之一。
一打開《西游記》,人們就不免被孫悟空神奇怪誕的出生所吸引。花果山上有一塊仙石,受日精月華,孕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見風化作一個石猴,學爬走,拜四方,目運兩道金光,金光之強烈,竟能射沖斗府,驚動聚集在南天門內靈霄寶殿上的玉皇和眾仙卿。孫悟空出生時與眾不同的奇異情景,已足令人驚詫不已;隨著作家描寫筆墨的展開,更使人們稱奇不止。石猴勇探水簾洞,被群猴尊為美猴王;后又立志參仙訪道,以求長生不老,拜靈臺方寸山日月三星洞的須菩提祖師為師,修成了與天同壽的真功果;回花果山后,龍宮強索寶,得了一根重一萬多斤卻又能隨意變化的如意金箍棒做武器;大鬧幽冥界,一筆勾銷猴屬生死簿;后被上天招安,封做弼馬溫,管理天馬。又嫌官品不高,反出天宮,自稱齊天大圣,再次被上天招安后,權管蟠桃園,卻怪王母不請他赴蟠桃大會,這才大鬧天宮,打敗了十萬天兵天將。后不慎被二郎擒住,投進太上老君的丹爐中鍛煉了七七四十九天,誰知猴頭絲毫無損,出爐后,打得那九曜星閉門閉戶,四天王無影無蹤。玉皇束手無策,最后請來西天如來佛祖,與猴王賭斗,哄得后者上當,才被一巴掌打壓在五行山下。這就是膾炙人口的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故事,千千萬萬的讀者嘆為觀止。這不僅由于作家運用生花妙筆,將這個形象刻劃得如此鮮明,栩栩如生,使人們的審美要求得到了絕大的滿足,而且還由于這個故事中顯然流露著對于神圣不可侵犯的三界權威的蔑視,使無數讀者自然而然地會與打碎那種不合理的統治秩序的觀念聯系在一起,從而產生一種難抑的快感。因此,盡管作家展開了幻想的翅膀,運用高度夸張的筆法,來鋪寫這個神奇的故事,并通過這個故事來表現孫悟空這個神奇的人物,但人們卻依然感到這個人物的真實感。
不過,大鬧天宮在《西游記》中還只是孫悟空全部事業的一個開端,這就是為什么有的論者把它恰當地稱之為孫悟空的創業史,而孫悟空的更光輝的業績,卻是在他拜唐僧為師并保護后者去西天取經的過程中來表現的;他那無限豐富而鮮明的性格特征也才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突現。作品描寫孫悟空在五行山下被禁錮了五百年,后遇觀音尋找取經僧而皈依,這位英雄從此脫離苦難而“重展掙”、“再顯功”,在西行途中,出生入死,英勇奮戰,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艱難險阻,譜寫了一曲又一曲的英雄戰歌。在五莊觀,由于師兄弟嘴饞偷吃觀中人參果,爭吵中孫悟空一怒之下竟推倒果樹,斷絕了五莊觀的丹頭,闖下大禍,大鬧天宮的余風猶存。在車遲國,孫悟空帶著八戒、沙僧化三清,遺溺充圣水,戲弄鹿力、虎力、羊力,后又與三妖賭斗,孫悟空施展莫大法力,歷經剖肚,砍頭、滾油鍋,竟視同等閑。三打白骨精,孫悟空慧眼識詭計,連續三次棒打變化成善人的妖精,斷了尸魔靈光,救了唐僧,但唐僧不識是非,竟以為悟空逞兇而將他貶逐,孫悟空在唐僧危難時仍出手相救,顯示了“有情有義”的性格。火焰山前,唐僧西行被阻,孫悟空幾番巧使奇計借寶扇,得而復失者屢,最后終于取得寶扇,扇滅八百里熊熊山火,平安過了火焰山,豐富了人物機智頑強的性格。平頂山前,孫悟空突遇強手,先是被妖魔遣山壓住,解脫后,騰挪變化誆法寶,使盡心計斗二魔,迭遭波折,幾番受挫,最后用妖魔的法寶,征服了妖魔,使孫悟空騰挪變化的能耐得到盡情發揮;金洞中,老魔有寶善收人武器,孫悟空請來各路神將降妖,屢戰屢敗,最后探知那魔王竟是太上老君的青牛作怪,請來老君才得以收伏,顯示了人物百折不撓的決心。僅舉數例,就可看出孫悟空在西行途中經歷了多么曲折復雜的歷程,進行了何等艱苦卓絕的爭戰;而全書所寫是如何的驚心動魄也就可想而知了,用孫悟空自己的話說,他為保唐僧取經,正是“使碎六葉連肝肺,用盡三毛七孔心”,闖過了千難萬險,吃盡了千辛萬苦,最后到達西天,才取得真經,得成正果,被如來佛祖封為斗戰勝佛。
毫無疑問,孫悟空形象是一個高度理想化了的藝術典型,作家在這個藝術形象的身上,不但傾注著他在那個時代中所可能理解的時代思潮和時代精神的內涵,而且賦予他以可能具有的對于未來時代的美好希望和理想光輝。所以,孫悟空那種敢于蔑視和反抗三界權威,大鬧天宮,在前進道路上勇于披荊斬棘,一往直前的樂觀主義精神,以及為爭取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惜付出一切代價去艱苦奮戰的堅強信念,固然充分地真實地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自強不息和百折不撓地去創造自己美好生活的民族特征;而且,作家筆下所出現的孫悟空那一雙在任何情況下善于識別善惡、明辨真偽的火眼金睛,他那剎那間能夠變出萬物甚至達到以假亂真的神通,他那一根化大能如擎天柱,縮小竟像繡化針的如意棒,他那一聳身就能飛出十萬八千里的筋斗云等等奇異本領,也莫不意味著作家通過這種幻想實際上是在建構和抒寫未來的理想世界的神奇景象。這一切,標志著孫悟空這個藝術形象身上所概括的社會內容和審美意蘊是多么的豐富和深刻。
當然,孫悟空身上也有不少性格弱點,這也不足為怪,而且可以理解。其原因就在于作家并不想把這個藝術形象僅僅寫成為思想的簡單傳聲筒。作為一個成功的藝術形象,被賦予高度理想化,并不等于理想的化身;相反,他應該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一個可以理解的并立足于現實的人。孫悟空正是這樣的一個形象。孫悟空有不少的性格弱點。他好勝心強,喜歡戴高帽子,有時還要作弄人,闖點禍。孫悟空一聽別人叫他“弼馬溫”就光火,而奉承他幾句就骨頭輕。他戲弄豬八戒顯然也不無過分,有一次八戒出戰,用一根繩子束腰當救命索,戰敗時要求孫悟空幫助扯回,莫讓他被妖精捉去。孫悟空當面滿口答應,但當八戒戰敗高喊師兄扯索時,悟空反把繩子拋將去,害得八戒絆倒被捉。孫悟空管蟠桃園偷桃;還偷過五莊觀的人參果,結果闖下大禍,受盡折磨,等等。這些描繪,不能說損害了這個形象,相反,卻使得這個形象更富有現實基礎,更充滿生活氣息,因此也就更真實可愛。
對于孫悟空這個形象,人們欣賞的是他那種企求掙脫一切羈束,蔑視種種困難險阻,勇往直前地去實現自己愿望的自由思想和進取精神,對他那種善于七十二般變化,飛舞金箍棒打得十萬天兵天將無影無蹤,打得妖魔鬼怪望風披靡的莫大神通,表示無限的神往。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理解,來欣賞,那么,無論是大鬧天宮,還是西天取經,對于孫悟空來說,是他的性格成長、發展的必然經歷;沒有大鬧天宮的壯舉,孫悟空便不可能有保護唐僧,參加西天取經事業的資格,因為在如來、觀音的心目中便不會有孫悟空的地位,孫悟空正是由于大鬧天宮,才使如來和觀音刮目相看,而推薦給唐僧做徒弟去從事那偉大的壯舉;同時,沒有西天取經,孫悟空大鬧天宮的光彩便不可能相得益彰,因為孫悟空在西天取經的偉大事業中所顯示出來的絢爛壯麗的性格光輝,正是由于大鬧天宮時的表現提供了強烈的襯托。所以,無論從情節構思或性格塑造上來衡量,我們都沒有必要把大鬧天宮和西天取經視為截然矛盾的兩個階段而加以對立;恰恰相反,如果把二者統一起來,卻能使我們對孫悟空這個超人間的英雄形象性格的理解,更合乎實際和順理成章地正確把握。
孫悟空形象是那樣的栩栩如生,以致深深地鏤刻在一代又一代人們的心坎中而永久不衰。《西游記》成功塑造孫悟空形象的獨創性特點,最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以下兩方面。
首先,亦妖亦神、亦人亦猴的形象設計和描繪,使孫悟空在古代小說形象畫廊中呈現出與眾不同、獨具一格的光彩。人們一見到他那副毛臉雷公嘴、金睛閃火眼,身穿綿直裰,腰系虎皮裙,手中提著一條金箍棒的動人形象,就知道是孫悟空,而且還絕對不會與別人混淆。然而還不僅如此,難得的是作家既能夠抓住這個特定人物的外形特點,又賦予他獨特的豐富的內在的性格特征,從而使孫悟空形象真正變成“這一個”,達到了不可更易的程度。所以每一個讀過《西游記》的人,就很難在記憶中完全抹去和忘記孫悟空活生生的身影。作家對這個亦人亦神、亦猴亦妖的特定形象進行具體描繪時,能緊緊扣住其特點來刻劃,達到神形逼肖,不可移易,所以為其他一切藝術形象所不能代替和混淆。孫悟空作為一個猴,作家特別喜歡在他的火眼金睛和尾巴上做文章,這就抓住了要害,效果特別顯著。作家寫他的火眼金睛的來歷真正非同一般,是在老君八卦爐中燒煉了七七四十九天后,猴頭不但絲毫無損,而且被煙熏成火眼金睛,因此善能識妖辨怪,堪稱一絕;寫猴頭的一根尾巴更妙,他與二郎斗法時處境不利,匆忙中變成一座廟,尾巴無法變,變成一根旗桿,卻樹立在廟后。這種絕無僅有的神奇之筆,無疑有獨創一格之妙,所以通過這樣的描寫,還有什么別的猴子能來代替孫悟空呢?孫悟空作為一個妖,作家沒有像通常文藝作品那樣寫他如何迷人吃人,卻繪聲繪色地寫他如何大鬧龍宮,大鬧幽冥,甚至大鬧天宮,作了這樣令人叫絕的描寫,又還能有別的妖能與孫悟空相比并嗎?孫悟空作為一個神,他善于降妖伏怪,好斗狠斗,這似乎還顯得一般化。作家又反復描寫他變化無窮,既能變成蚊子、蟭蟟蟲、鷹等各種會飛會爬會跳的動物,深入敵方探聽消息;而且還能鉆入對方肚中作怪,致敵于死命。這樣一個神,恐怕天庭神國中再也尋不出第二個了。最后,孫悟空作為一個人,他既有著普通人的社會特征和時代印記,如他尊師愛師,追求長生不老等等;同時又有著普通人的某些性格,如不喜歡人稱“弼馬溫”,卻歡喜戴高帽子等等。因此,即使某一個形象能夠有一方面或兩方面類似的特點,他也不可能與孫悟空相似和相近。正是由于作家這種富有獨創性的藝術設計,使這個亦猴亦人、亦妖亦神的形象能融合成一個性格鮮明的渾然整體,屹立于古代小說的形象畫廊而不朽。
其次,戲墨與幻筆巧妙的結合運用,更使孫悟空形象顯出特殊的奇光異彩。孫悟空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喜劇性人物。我們不難發現作者那支天才的游戲之筆在刻劃孫悟空形象時始終在自由地馳騁著,使得這個人物形象身上泛溢著濃重的戲謔氛圍和詼諧意味。而且不是偶然地穿插運用,而是整體性地全面皴染。
但是,《西游記》是一部文心靈幻之作。所以,作者在塑造孫悟空形象時又運用了濃重的幻筆,不是一般地偶爾點染,而是天馬行空般飛馳想象,千方百計地加以夸張,追求一種極幻的境界。如獅駝山前,孫悟空大戰老魔時被對方一口吞下肚之后,老魔想把猴頭嘔出來慢慢的煎了吃酒,那悟空卻在妖肚里生了根,動也不動;那老魔又想用藥酒來藥殺悟空,猴頭卻在肚里張口接吃了,發起酒瘋來,弄得那怪物疼痛難禁,癱在地下;后來妖精用軟求,終于把孫悟空騙了出來。這已經是幻中有幻了,然而作家意猶未足,竟又飛馳幻思,繼續描寫說:孫悟空將尾巴上毫毛拔了一根,變成一條繩,把一頭拴在妖怪的心肝上,打做個活扣兒,那扣兒不扯不緊,扯緊就痛,悟空卻拿著另一頭,從妖精鼻孔中迸出,竟扯動繩兒,將那妖魔像放風箏那樣扯得死去活來。作者這些描寫,純粹是在靈幻的基礎上縱橫馳騁。文心之活,想象之奇,虛構之幻,幾乎無以復加,堪稱登峰造極。這是一種極度飛馳幻想所致的反映,也是作家施展自己嫻熟技巧的高超而成功的表現。所以,描寫孫悟空形象時文心之靈幻,沒有作者極其愛幻的審美情趣和藝術個性,是絕不可能使這個人物的塑造,達到如此驚世駭俗而又圓熟剔透的奇妙境地。
這里應該著重指出的是,作者塑造孫悟空形象的戲筆與幻筆并不是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相反,它們往往能巧妙結合,做到戲中有幻,幻中有戲,富有奇趣。孫悟空與如來打賭翻手心,在天盡頭肉紅柱子上寫“齊天大圣到此一游”,又撒了一泡猴尿,這無疑是戲謔之言,是典型的游戲之筆,然而這些筆墨中又充滿著靈幻的意味。因為當孫悟空翻轉筋斗云,經回本處,要叫玉皇讓天宮時,如來告訴他:你正好不曾離了我掌哩!悟空當然不信,睜圓火眼金睛看時,原來如來右手中指上明白寫著那八個大字,而且大指丫里,還有些猴尿臊氣。這種不可測度的虛構,正是作家馳騁幻筆的表現。又如前述,孫悟空被老魔吞入肚中的情節,以及迸出后用繩牽扯老魔心肝的描寫,固然是極度虛幻之筆;然而,其中同樣泛溢著濃烈的戲謔和詼諧的情趣。在形象塑造中出現這一特點,是很自然的。由于塑造孫悟空這個特定人物的要求和制約,幻筆是行文中所必需的基本筆調,所以小說的形象描繪中充滿著神奇性和傳奇性,又由于作家的藝術愛好和藝術趣味所決定,戲筆又是孫悟空形象描繪的基本表現手法,所以小說中又泛溢著濃郁的詼諧性和趣味性。在這基礎上更由于作家創作技巧的高妙,在創作實踐中,使戲筆寓之于幻筆之中,而幻筆又往往通過戲筆來體現。二者的緊密結合,使傳奇性和神奇性,能與詼諧性和趣味性和諧地溶合在形象中,從而凝結成孫悟空形象塑造中筆法運用的一個顯著特點。
所以,孫悟空既是人民愿望的化身,又是人們理想的寄托。孫悟空形象的成功塑造,既是人民群眾智慧的藝術結晶,也是作家藝術才華高超的表現。
上一篇:《娛目醒心編》解說與賞析
下一篇:《孽海花》解說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