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戰演義
清代白話長篇歷史演義小說。原名《臺戰實紀》。兩集十二卷。不題撰人。成書于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
現存主要版本有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初刊本,藏臺北圖書館;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翻刻本。
大將軍劉淵亭,軍安南時百戰百勝,屢立奇功,后移鎮臺灣。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割地賠款,把臺灣送與倭人。清廷派觀察李伯行到臺交割,李風聞臺灣兵民義憤可畏,于是和倭首樺山氏轉至澎湖移交。倭兵入臺,攻占臺北,燒殺擄掠,無惡不作。劉大將軍聞臺北失守,親統大軍,會同觀察林蔭堂,斬倭奴三千余人?;∈莺?林觀察率兵五千,收復獅球嶺。此時劉大將軍鎮守臺南,聲勢正盛。劉命水兵假扮作漁人,施放水雷攻擊倭船,倭兵船沉人死。樺山氏情知不妙,請泰西某國人到劉大將軍營中游說,被劉以妙計拒退。樺山氏萬般無奈,親到劉營誘之以金銀財寶之利,且口出狂言。劉大將軍盛怒,命將樺山氏縛住,修書倭國,令其來贖。倭兵由新竹來戰,欲奪回樺山氏,被劉大將軍擊退,又令臺兵剝下倭奴衣帽,偽為倭兵星夜趕至倭營,倭人不辨真假,開營納入,臺兵又大勝一陣。之后,劉大將軍又詐為投降,盛筵請倭酋,伏兵拿下,洞穿肩胛,以鐵鏈系之;又修書與倭王,讓其將所得中國戰船器械及銀三百兆贖之。
劉大將軍令勇士三百余人,在山僻處筑屋,暗藏火藥等物,誘倭人來燒,炸死倭酋一名,倭兵千余。倭人連遭重創,神魂俱散,了無斗志。倭酋又派來三千援軍,臺兵詐敗誘敵,一舉全殲之。倭國得告急文書,拼湊了十二只兵艦,計兵士五六千人發往臺南。劉大將軍連戰連勝,又四處派人購辦棺木,運往澎湖兩岸的山上,內伏甲士。倭人自作聰明,以為其內必藏火藥之類,派人用水澆之。數百口棺內勇士突起攻擊,殺傷倭兵無數。等大隊倭兵趕到,只??展咨性?倭兵恨恨不已,以洋槍亂擊,不料引燃藏于棺底夾層內的硫磺火藥,又炸死倭奴數百人。劉大將軍料敵兵必來復仇,命水軍將浸了油的粗糠及毛扇等載于木板之上,點燃后順流放下,燒死倭兵兩萬,燒毀倭船四十余艘。又有黑旗兵兩名,扮作生番,詐稱受黑旗兵凌虐,前來投靠,遂前頭引路,誘倭兵至埋伏炸藥之地,二千余人無一生還。
劉大將軍公子,文韜武略,頗有乃父之風,他日日操練水軍,兵精糧足,百姓擁戴,稱“撼山易,撼劉家軍難”。軍門孫庚堂之子殉難,其媳張夫人痛不欲生,既而曰徒死無益。遂疏散家財以募勇士,興兵為夫報仇,年幼之二子則命老仆楊明六、乳媼周張氏攜至蘇州托其姊照料。劉大將軍之女公子運籌決勝,綽約亦有家風,至是與張夫人同營駐扎。又有巨盜黃某,亦率手下五六百人投營效力。至此劉大將軍聲勢大振,更兼吳霽軒軍門、林蔭堂觀察、邱逢甲水部之算無遺策,剿滅倭賊,克復臺北和澎湖等處,已指日可待了。
上一篇:《雙姻緣》介紹|賞析
下一篇:《合浦珠傳》介紹|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