鑼鼓響圖、納涼圖
現代·豐子愷作
紙本墨筆白描
豐子愷的毛筆漫畫,筆墨清醇,意蘊深長,是中國的、民族的,不是舶來藝術。
豐子愷是文學家、美學家、翻譯家、藝術教育家,創制了五十多年漫畫,成果豐碩,享有盛名。他的漫畫,在藝術形式上受日本畫家竹久夢二的影響,也取法于民初畫家曾衍東(七道人);由于書法習歐陽詢,畫筆線條頗具歐味。對漫畫,豐子愷曾表示:最喜小中能見大,還求弦外有余音;意義含蓄是漫畫的一個特點,一目了然的漫畫是沒有味道的。但含蓄決不是故意讓人看不懂,而是似暗實明,使人在思索之后有所領悟。
子愷漫畫來自生活??谷諔馉幤?他攜一家人入蜀,途中所見,盡收入速寫本。他說:逃難豐富了我的藝術生活,雖然丟了“緣緣堂”(指他在桐鄉的故居),但我得到了一本本寫生冊。
鑼鼓響圖
豐子愷一向不贊成畫中只出現古代衣冠。他說:為什么現代的中國畫專寫古代社會的現象,不寫現代社會的現象呢?例如人物,所寫有老仙、高賢、隱逸、漁翁、釣叟、琴童、仕女,為什么不寫工人、職員、警察、學生、車夫、小販呢?他畫了許多社會相、戰時相,針砭當時社會,撻伐丑惡,入木三分。
另一方面子愷漫畫富有詩意,他的《人散后,一鉤新月天如水》、《水藻半浮苔半濕,浣紗人去不多時》、《白云無事常來往,莫怪山人不送迎》、《一間茅屋負青山,老松半間我半間》,情趣十分雋永。
子愷漫畫還含有一定的哲理,如《長亭樹老閱人多》、《一肩擔盡古今愁》、《今夜故人來不來?教人立盡梧桐影》等。
豐子愷善于把瞬間感受,一下子抓住,圖之縑素,有些乃極平凡的現象,人人見得熟透,他卻能畫得逗人喜歡。
納涼圖
《鑼鼓響圖》、《納涼圖》,都是子愷早期的名作,《鑼鼓響圖》,造型簡括,筆觸寥寥。街頭上鑼鼓敲響了,可能是猴子出把戲,也可能拉洋片、賣梨膏糖……一個五六歲的小孩,也許是奶奶領著,但想搶先去看熱鬧,只畫一耳和一只嚷嚷的嘴,奶奶不畫五官,只畫個臉龐,而一柄芭蕉扇卻在示意,關注之情躍然紙上。奶奶兩條褲腳用闊筆濃墨掃成,壓住了畫幅重心,孩子的叫嚷則溢出紙外可謂神來之筆。線條運行,勁爽有力,更增添了畫面空間的動勢。總之《鑼鼓響圖》是幅躍動的畫。
1985年9月15日,桐鄉縣石門鎮豐子愷故居“緣緣堂”重建落成,舉行揭幕典禮,每位來賓獲得一份小禮品——一柄折扇,上印豐老的《納涼圖》:舊的藤靠椅上躺著母子兩人,母約三十開外,孩子八九歲。躺椅可能是放在柳蔭下,所以睡得很舒適,母親雙腿下放,孩子兩足上蹲。構圖緊湊而不平板,線條柔和,氣氛安詳,一切是靜悄悄的,使人聯想:如有知了高掛柳樹枝頭而不停地鼓翼,那將是“鳥鳴山更幽”了。和前圖比較,《納涼圖》是幅寧靜的畫。
他的畫,于平凡自然中可味深情,乃“仁者之畫”也。
上一篇:《雁蕩山花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宋人筆意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