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蕩山花圖
現代·潘天壽作
紙本設色
縱一二二厘米
橫一二一厘米
藏潘天壽紀念館
花鳥畫在新中國的發展,由于題材的原因,沒有得到像山水畫和人物畫那樣的高度重視。盡管齊白石受到了各界的好評,被稱為“人民藝術家”,但是并沒有因此而帶動花鳥畫發展的重大突破。陳之佛的工筆花鳥既融匯了日本畫的風格,又拓展了題材,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但仍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其他如王雪濤、郭味渠等也都作了各自的努力,表現了獨特的個人風格,但同樣伴隨著時代而沉寂。潘天壽卻以現實中的雁蕩山花突破了傳統花鳥畫的格局和程式,表現出了時代所要求的新意,同時,又融合了山水,使題材間的交互作用在個人風格的創造中成為一個前無古人的變革,開創了花鳥畫革新中的一條大道。
雁蕩山花圖
《雁蕩山花》是潘天壽花卉畫的代表作。作者充分地運用了線條這一有著深厚功力的傳統技法,以小見大地表現了山花爛漫的優美景色。在畫面上,畫家巧妙地把幾枝不同品種的山花,作了互相搭配,而幾片竹葉穿插其間。畫面和諧而富于變化,用筆勁挺雄健,設色古雅清新。在構圖上,潘天壽破除了延續千年的文人畫折枝花卉舊程式套路,又不是簡單地回到歷史上全景式花卉畫的狀態之中去。與古人“間有采取山水中之水石為搭配,以輔助巨幅花卉意境者”(潘天壽《聽天閣畫談隨筆》)不同,潘天壽將山花野卉排列成平面結構,畫中留有大片空白,使整幅畫構圖豁達通敞,這種出奇制勝的章法和立意,是他別開生面的藝術處理,富有創新情趣。在畫面精神境界方面,生機蓬勃,飽滿充實,矯正了舊文人畫末流的陰柔軟弱和荒疏蕭條。整個畫面具有一種大度、灑脫、雄奇的美感。
20世紀50年代以后,潘天壽曾多次赴雁蕩山等地深入生活,對景寫生,畫了許多雁蕩山的風景。他的畫面沒有高山突峰,沒有大江奔流,而是巧取雁蕩一角,或山花,或野卉,或溪流。他自謂道:“荒村古渡,斷澗寒流,怪巖丑樹,一巒半嶺,高低上下,欹斜正側,無處不是詩才,亦無處不是畫才。窮鄉絕壑,籬落水邊,幽花雜草,亂石叢篁,隨風搖曳,無處不是詩言,亦無處不是畫意。”(《聽天閣畫談隨筆》)通過這些作品的成功實踐,潘天壽找到了一條中國畫“寫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捕捉到了花鳥畫的新素材,突破了傳統題材的“歲寒三友”、“四君子”等老框框,在題材上出了新,并在畫石結構和意境上突破前人而風格獨具。可以說,這些以雁蕩山為題材的作品,是奠定潘天壽成為中國畫壇大師的基石之一。
上一篇:《巋然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鑼鼓響圖、納涼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