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過后,我們鎮上照例有所謂“香市”,首尾大約半個月。趕“香市”的群眾,主要是農民。“香市”的地點,在社廟。從前農村還是“桃源”的時候,這“香市”就是農村的“狂歡節”。因為從“清明”到“谷雨”這二十天內,風暖日麗,正是“行樂”的時令,并且又是“蠶忙”的前夜,所以到“香市”來的農民一半是祈神賜福(蠶花廿四分),一半也是預酬蠶節的辛苦勞作。所說“借佛游春”是也。
于是“香市”中主要的節目無非是“吃”和“玩”。臨時的茶棚,戲法場,“弄缸弄甏,走繩索,三上吊”的武技班,老虎,矮子,提線戲,髦兒戲,西洋鏡,——將社廟前五六十畝地的大廣場擠得滿滿的。廟里的主人公是百草梨膏糖,花紙,各式各樣泥的紙的金屬的玩具,燦如繁星的“燭山”,熏得眼睛流淚的檀香煙,木拜墊上成排的磕頭者。廟里廟外,人聲和鑼鼓聲,還有孩子們手里的小喇叭,哨子的聲音,混合成一片騷音,三里路外也聽得見。
我幼時所見的“香市”,就是這樣熱鬧的。在這“香市”中,我不但賞鑒了所謂“國技”,我還認識了老虎、豹、猴子、穿山甲。所以“香市”也是兒童們的狂歡節。
“革命”以后,據說為的要“破除迷信”,接連有兩年不準舉行“香市”。社廟的左屋被“公安分局”借去做了衙門,而廟前廣場的一角也筑了籬笆,據說將造公園。社廟的左偏殿上又有什么“蠶種改良所”的招牌。
然而從去年起,這“迷信”的香市忽又準許舉行了。于是我又得機會重溫兒時的舊夢,我很高興地同三位堂妹子(她們運氣不好,出世以來沒有見過像樣的熱鬧的香市),趕那香市去。
天氣雖然很好,“市面”卻很不好。社廟前雖然比平日多了許多人,但那空氣似乎很陰慘。居然有鑼鼓的聲音,可是那聲音單調。廟前的烏龍潭一泓清水依然如昔,可是潭后那座戲臺卻坍塌了,屋椽子像瘦人的肋骨似的暴露在“光風化日”之下。一切都不像我兒時所見的香市了!
那么姑且到唯一的鑼鼓響的地方去看一看吧。我以為這鑼鼓響的是什么變把戲的,一定也是癟三式的玩意了。然而出乎意料,這是“南洋武術班”,上海的良友畫報六十二期揭載的“臥釘床”的大力士就是其中的一員。那不是無名的“江湖班”。然而他們只售票價十六枚銅元。
看客卻也很少,不滿二百。(我進去的時候,大概只有五六十。)武術班的人們好像有點失望。但他們認真地表演了預告中的五六套:馬戲、穿劍門、穿火門、走鉛絲、大力士……他們說:“今天第一回,人少,可是把式不敢馬虎,——”他們三條船上男女老小總共有到三十個人!
在我看來,這所謂南洋武術班的幾套把式比起從前“香市”里的打拳頭賣膏藥的玩意來,委實是好看得多了。要是放在十多年前,怕不是擠得滿場沒個空隙兒嗎?但是今天第一天也只得二百來看客。往常“香市”的主角——農民,今天差不多看不見。
后來我知道,鎮上的小商人是重興這“香市”的主動者;他們想借此吸引游客,振興市面;他們打算從農民的干癟的袋里榨出幾文來。可是他們這計劃失敗了!
(1933年《申報月刊》第2卷第7號)
賞析這是一篇情文并茂的小品。
此文是作者1933年回鄉養病期間寫的,主要寫了他對故鄉“香市”的見聞和感受。故鄉的“香市”給作者留下銘記難忘的印象,曾在不少文章中提及。所謂“香市”者,即通常之“廟會”也。
文章從故鄉傳統“香市”昔盛今衰這個小小的一角,因小見大,透視出當時江南一帶農村破落、農民貧困的情景。作者的故鄉(浙江桐鄉縣)原本是江南“魚米之鄉”,除高產的農業外,還有極負盛名的“蠶絲”業,比起一向清苦的窮鄉僻壤來說,堪稱富庶之地了。然而,作者所見的富鄉,如今也瀕臨破產、凋敝、窘困了。這一巨變,給作者以很深的刺激,留下了難忘的印象。所以,文中對這個巨變進行了剖析:
“革命”以后,據說為的要“破除迷信”,接連有兩年不準舉行“香市”。
社廟的左屋被“公安分局”借去做了衙門,而廟前廣場的一角也筑了籬笆,據說將造公園。社廟的左偏殿上又有什么“蠶種改良所”的招牌。
這一段文字是點題之語,至關重要。昔日的社廟,今日變成了反動當局的公安分局、兜售洋貨的場所,這還不是反動派黑暗統治和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的明證嗎?由小見大,推而廣之,香市如此,其它廣大的農村和城市,不也同樣如此嗎?香市的盛衰成了農村市面、農家歲月的一個窗口,透過這小小的窗口,可以窺見社會、時政的利弊與興衰。因此,“香市”便成了江南農村的一個生活縮影。
此篇講的是“香市”的今昔變化,這便構成了鮮明對比的主要藝術特色。《香市》中采用的是同一事物兩種情況的對比和詳與略的偏對。對昔日香市的描述甚為翔實,諸如茶棚、戲法場、武技班、提線戲、髦兒戲、西洋鏡、各式各樣的玩具、燭山、人聲、鑼鼓聲、喇叭聲、哨子聲……這里有“人”有“物”,有“情”有“景”,有“聲”有“色”,應有盡有,寫得淋漓盡致,熱鬧非凡。而對今日香市的描述,則較為集中。除寫了社廟的坍塌破敗外,主要寫了南洋武術班被冷落的情景。現在的南洋武術班武藝高強,又十分賣力,但門庭清冷,觀者寥寥。技高人少,原因何在?作者在《故鄉雜記》中作了回答:那些“在饑餓線上掙扎的鄉下人再沒有閑錢來逛香市”了。這樣,通過對比,更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從而達到了文情并茂、形實諧一的藝術境界。
上一篇:《愛晚亭》原文|賞析
下一篇:《紅海上的一幕》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