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散文欣賞辭典·萬里長城斷想
《萬里長城斷想》: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從小到大,從幼稚到成熟的過程;一個長成了的大人,回顧他幼年時節做的事、說的話等等,常常會覺得幼稚可笑。一個人是這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至于整個人類也是這樣。譬如這一回我又來到長城——我這是第三次上長城了,但這一回行跡廣泛了一些,不只去了南口、青龍橋、居庸關,而且去了“天下第一關”的山海關、角山、老龍頭、北戴河的鴿子窩、鷹角亭,看見了“秦皇島外打漁船”,以及望夫石村旁的孟姜女廟……
為什么有以上關于幼稚到成熟的聯想呢? 原因是在這次沿著沒有人跡的山坡登上角山的敵樓,放眼四望連綿無際的長城遺址時,我突然想起了北京城里舊式的四合院。一戶戶的人家都把自己圈在一座座院墻里面,修筑自家的小窩; 有小一些的,有大一些的,有更大一些的;白天關門閉戶,夜來壁壘森嚴;為了安全,圍墻修得最好高一些,再高一些……而我現在看見的古代長城,何嘗不就是四合院的擴大? 它是最高最大的圍墻,這一堵墻修起來可非同小可,秦始皇把秦、燕、趙歷代修筑的長城聯成一氣,“起臨洮、至遼東”;一千六七百年間,一直修到明代; 東起鴨綠江,西達嘉峪關,修成了一座全長一萬二千七百多里的長城。
隨著時光的流逝,封建時代從人類社會里逐漸隱去,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的發明和大家庭制度的解體,中國的大宅院,歐洲的古城堡也都漸漸失去了它的作用,藩籬緩緩地撤盡,萬里長城已經沒有什么實用價值。交通工具和戰爭用的武器,也早已從地平面發展到了整個的空間;當年窮極人力物力,付出了多少血肉之軀和辛酸淚水的萬里長城,今天只成為一長條的歷史陳跡。據說,美國宇航員登月時回望地球,用肉眼睛能看到的人造工程就有中國的萬里長城;這將會使月球上的人(假如月球上也有人的話)也相信這個中國是一個老實厚道、熱愛和平的國家。她花費了這么漫長的時間,這么巨大的力量,造一個四合院式的、現在看來使人驚異又覺有趣的長墻,只不過為了防御當年敵人的進犯,求得自己的平安。假如把這筆巨大的人力財力用在進攻性的武力上,我們的國界還將遠不會是今日的范圍吧?
萬里長城確是人類創造的奇跡。提到長城就會讓人想起那個赫赫威名的秦始皇,歷史上真正的豐功偉績在于他統一了中國; 而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卻更記得他焚書坑儒和修造萬里長城,同時更親切地記得的還有那哭倒長城的孟姜女。
盡管修造長城也具有保衛人們安居樂業的目的,但是人民對長城還是有滿腔訴不完的怨恨,一塊塊大石頭,一塊塊大城磚就是一條條青春的生命,多少人在這里受苦受難死去活來呵!一個女人又怎能把長城哭倒? 但是孟姜女的眼淚卻是萬民仇恨的凝聚,縱不能哭倒長城,卻足以推倒暴君;使這個冀求長生不老,萬世一系,東填大海,西建阿房,南修五嶺,北筑長城的秦始皇帝在人民的憤怒之下,竟不及二世而亡,有如鏡花水月,灰飛煙滅。孟姜女廟里原有一副文天祥作的楹聯①,聯語是:
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筑怨
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
宋朝疆域遠遠沒有到達山海關。文天祥兵敗被俘,押解到北京,被囚禁在兵馬司監獄,看來也不可能來到姜女廟中憑吊,似乎不大可能是他的作品。但是這兩句話卻道出了歷史的真實。孟姜女的“貞”是忠于丈夫一心不二之貞,是中國老百姓歷來信奉的高度道德標準。這個“名相烈士合為一傳”的文天祥對孟姜女的贊頌,和后來清朝的那個喜歡舞文弄墨到處留題的乾隆皇帝在姜女廟里的題詩: “千古無心夸節義,一身有死為綱常”,有著截然不同的涵義。
請看,在寒風徹骨、滴水成冰的北國嚴冬,孟姜女,一個閨中少婦,離鄉背井,遠涉萬里,來到燕山的海邊;想在百萬筑城的民工當中找到自己的丈夫,把一針一線親手縫制的寒衣送到丈夫手里,穿到丈夫身上……這是我們中國善良、忠實、堅強婦女的典型形象呵! 就是這樣一個孟姜女,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雖然她來遲了,丈夫已經死去,但是她哭倒了長城,滴血認出了丈夫的尸骨。在繼續來臨的災難當中,機智地應付了那個殘暴貪婪的無道皇帝,最后踴身跳進了茫茫大海,給人間留下了永恒的忠貞和正義。人們說,那塊大石頭上印有姜女望夫的足跡,望夫石后面一塊平臺是她的梳妝臺。就在這一片青松翠柏交相輝映的小山頂上,人們砌了一百零八磴又高又陡的石臺階,建造了馨香萬代的孟姜女廟。廟里的前殿,供養著孟姜女的塑像,她淡妝素服,雙眉緊鎖,面帶愁容,悵望東海。在她視線的前方,在一望無際的海濤之中,有兩塊礁石矗立海面。故老相傳,這是姜女的墳墓。姜女墳四周皆水,入冬石上結冰,滑不能登,只有飛雁翔集其上,這就是有名的“姜墳雁陣”。就是天上的飛鳥也關心著她,守護著她。
在長城腳下,渤海之濱憑吊孟姜女廟,不能不使我聯想到晴光萬里的今天。一部中國歷史,記載多少人民的苦難? 今天災難終于過去,但是看到長城所想到的、想說的卻是想不完也說不盡的;因為這里不僅僅是一個今天舉世矚目、無與倫比的旅游勝地,不僅僅是一座偉大的建筑; 而是這里面有人,有著令人永遠難忘的人的活動。她使你深思,給你啟發,能教你低徊不已。
從角山下面攀上幾座山頂的長城敵樓,然后再一步步走下山來的時候,生產隊的社員們說:“我們爬上去都嫌累的慌,你們哪兒來的這么大精神? 你們上去干什么?”
真的,上去干什么呢? 這卻難以回答。現在我就以這首小詩來作答吧:
萬里晴霄照眼明,吳郎頭白到長城;
孟姜、李鳳今何在? 天末風來百感生。
詩中提到的李鳳姐,那是另一個無辜受害的女人,是另一種性質、另一種意境的傳奇。有人說她命薄,沒有做娘娘的福氣,所以只是在“望京石”上遠遠望到了北京,卻終于進不了北京而默默地死去了。但我卻不這樣看,很大的可能是,這個可憐的女人是被暗算了;居庸關上留有她纖秀的足跡,也流過她傷心的眼淚。梅龍鎮上的“閑游戲耍”使她受騙上當,成了另一個風流浪子壞蛋皇帝的犧牲品。她又是一個屈死的冤魂,她的富有戲劇性的故事應當重新編寫。
本想寫一篇游記,由于思緒煩亂,竟寫成了這樣一篇不成格局的零星斷想,然而總算是又一次登上了長城,自然就會想起這一名句:“不到長城非好漢”。
到了長城,我這個“好漢”卻感到十分慚愧,確實是,奮力爬上長城付出了我很大的努力,流了不少的汗;可是當年有千千萬萬英雄的勞動者卻在這樣的深山大谷,懸崖絕壁上造成了一萬二千七百里的長城呵! 一塊大石頭就有幾百上千斤吧? 真正的英雄好漢永遠屬于勞動的人民,就是喊千百聲“萬歲”也表達不了對這些無名英雄的同情和崇敬。他們才是中國的脊梁,民族的驕傲。他們留下了永恒的長城,永遠贏得舉世的驚嘆。
(選自1980年第2期《散文》)
【賞析】
在歷史教科書上,萬里長城一直是作為中華民族抵御外來侵略的象征而受到贊美與歌頌。吳祖光的《萬里長城斷想》卻另有見解,作者在長城上涌起的萬端感慨、千般思緒新穎獨到,有他人所不及之處。
文章一開始就發了一通有關幼稚到成熟的議論。一個長大成熟的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乃至于整個人類,回顧他幼年時節做的事,常常會覺得幼稚可笑。作者由此聯想到萬里長城,這個中國古代的建筑,在現代人看來,簡直就是北京城里舊式的四合院。花費了這么漫長的時間,這么巨大的力量,造一個四合院式的長墻,不是令現代人驚異又覺有趣嗎? 又何況長城的作用僅僅是封閉自己,求得平安,它缺乏那種主動出擊的開放性,而是封建社會閉關鎖國政策的象征。在今天的人看來,修筑這樣的萬里長城不是非常幼稚可笑的嗎? 作者對長城的見解不受傳統觀點左右,于驚世駭俗的言論中透出見地的深刻與智慧的火花。
圍繞著這座萬里長城,作者浮想連翩。傳說中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故事使作者對長城有更深刻的認識。在作者眼里,一塊塊大石頭,一塊塊大城磚就是一條條青春的生命,多少人在這里受苦受難死去活來。而孟姜女哭倒長城的傳說正是寄托著千百萬人民對橫征暴斂的統治階級的憤慨與反抗。歷史上的文天祥和乾隆皇帝都曾為孟姜女題詩,文天祥歌頌的是一個善良、忠實、堅強,敢于反抗秦皇暴政的中國婦女形象,而乾隆皇帝卻從封建統治者的立場出發,抽掉了孟姜女性格中的反抗一面,把她說成是一個為封建的倫理綱常而殉身的女子。作者用人民心目中的孟姜女形象否定了乾隆的觀點。人民之所以建造了馨香萬代的孟姜女廟,乃是因為她給人間留下了永恒的忠貞與正義。
作者在長城腳下,渤海之濱憑吊孟姜女廟,懷思古之幽情,慨今日之感想。他從長城的古跡,聯想到中國的歷史,人民的苦難,由建筑聯想到人的活動。在這晴光萬里的今天,登上長城,作者不由百感叢生。由孟姜女又聯想到另一個無辜受害的女人李鳳姐。在這里,作者又一次“力排眾議”,按照他自己的見解,重新塑造了“一個風流浪子壞蛋皇帝的犧牲品”的女子形象,將矛頭又一次指向了封建統治者。
《萬里長城斷想》是一篇游記,但它不是一篇普通的游山玩水之作,而是一篇談古論今、引人思索的文章。對長城價值的重新評價,對孟姜女命運的觀照,對文天祥和乾隆皇帝題詩優劣的論斷以及重新創造李鳳姐傳說的念頭……無不透露出作者的出人意外而又發人深省的獨特見解,言他人所不曾言,想他人所不曾想。文章雖以“斷想”為題,但形散神不散,以長城為話題引發開去,最終又回到長城,述古之事又都和長城有關,聯想自然,議論得體。零星的格局統一在揭露批判封建統治者的既封閉又殘暴的政策和頌揚勞動人民的忠貞及正義的主題之下。
(施國英)
上一篇:現代散文欣賞·丁香花下
下一篇:現代散文欣賞·兩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