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書生欲游吳地,道經江西,因風阻泊舟,閑步入林,過一僧院。僧已他出,房門外,小廊數間,傍有筆硯。書生攻畫,遂把筆,于素壁上畫一琵琶,大小與真不異。畫畢,風靜船發。僧歸,見畫處,不知何人。乃告村人曰:“恐是五臺山圣琵琶。”當亦戲言,而遂為村人傳說,禮施求福,甚效。
書生往吳,經年,乃聞人說江西路僧室,有圣琵琶,靈驗非一,心竊疑之。因還江西時,令船入泊船舊處,上訪之。僧亦不在,所畫琵琶前,已幡花香爐供養矣。取水洗之盡,還宿船中。至明日,又上。僧夜已歸,以失琵琶故,鄰人大集,方共悲嘆。書生故問,具言前驗:“今應有人背著琵琶,所以潛隱。”書生大笑,為說所畫及拭卻之由,自是靈跡亦絕。
(《原化記》)
賞析這是一篇絕妙的諷刺小品。它以幽默、簡潔的語言記敘了一個神靈產生與消失的過程。
一個書生偶發雅興,信手畫了一個琵琶,僧人隨便開了句玩笑。由此,一個神靈——圣琵琶就誕生了。并得到了村人的頂禮膜拜,得到無數幡花香爐的供養,還引來“靈驗非一”的傳說。然而,一夜之間,神圣的琵琶又因書生“取水洗之盡”而消蹤絕跡。可笑的是村人仍在編織著圣琵琶“潛隱”的神話。故事是可笑的,而笑聲過后,留給人們的啟示也是深刻的。它告訴人們,那些貌似神圣的東西,原來只不過是人們心造的幻影。正如18世紀法國哲學家霍爾巴赫所言:“因為缺乏對于真實原因的認識,我們遂荒謬地把這些現象歸于一些虛構的原因。”(《自然的體系》)本文作者所處的唐朝是一個佛、道盛行的時代,一些好事者,或有意或無意地時時制造一些圣物靈跡,愚弄百姓,毒化世風。作者寫作本文的用意是明顯的:宣揚無神論。
本文的構思與語言頗有特色。文章以書生入吳的往返為線索,用畫琵琶與洗琵琶兩件事,寫出圣靈的出現與消失,自然而巧妙。前后映照,顯示出極大的諷刺力量。故事雖簡單,但情節基本完整,而全文僅300來字,足見作者文筆之簡潔。文章意在譏諷人們的盲目崇拜,所以筆墨主要放在村人求神的虔誠和失神的悲憾描寫上,于此,也是點到為止,不作贅述。
上一篇:《李將軍列傳贊》原文|賞析
下一篇:《賣油翁》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