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渾欲:簡直要。簪:古人用來插住頭發的首飾。
入選理由:
反映“安史之亂”的長安實況,有“史詩”價值的詩篇;深情的愛國詩篇;思念親人的濃情詩篇。
詩詞賞析 這首詩作于肅宗至德二年(757)春天,當時詩人被安史叛軍控制在京城長安。
首聯寫國家破敗,京城的春天寂寞蕭條,只有草木生長。為下一聯的強烈抒情作了鋪墊,好像靜默中的準備。其實這一聯還是很有內涵的,司馬光曾說它用語少而蘊含深,“‘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京城被叛軍蹂躪洗劫后的景象都在這六個字中了。頷聯向來被稱為名句,其特點是用擬人手法,將己之情感移到花鳥,一同傷感,一同含情。春花本無情,也不會流淚。但春花有露水,看來恰似流淚。因為同處京城,都看到了景象的變化,不會因國家的興亡而無動于衷,所以“我”傷時而流淚,“你”想必也是在流淚。與親人離別讓人愁怨,鳥兒的叫聲聽起來也是哀怨的,不,應該是鳥兒也在訴說著國破家亡的哀怨。其實萬物都有靈,何處不關情?“恨別”一句既對偶上句,又聯系了下面的意義。下面四句一氣而下,抒發了戰亂不息,信息不通,有家難歸,老境凄涼的真摯情感。主要使用的是夸張的修辭表達,其中“家書”一句特別動人,只有在身處困境,前途未卜的情況下才能寫得這樣真實而又自然,也只有詩人那樣既愛國又顧家的作者才寫得出這樣精練的句子。尾聯的夸張真有伍子胥過昭關,一夜愁白了頭的意味。人在長時間極度焦慮的狀況之下,白頭、掉發都是可能發生的。詩人對境況極度焦慮是必然的,因此“不勝簪”并非虛言聳聽。
上一篇:《孟浩然·春曉》原文注解與賞析
下一篇:《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原文注解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