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年政治很腐敗。宋徽宗任用蔡京、王、童貫、梁師成、李彥、朱面力六賊,內(nèi)憂外患交并。其時有一個讀書人,對國家有責任感,上書請除六賊,他就是太學生陳東。這是學生參加政治運動的先聲。靖康之變以后康王構(gòu)(高宗)即位于南京,用黃潛善、汪伯彥為相,無志北上。是時,各地義兵,包括河北太行山的八字軍(面上刺“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字)、忠義巡社、山西紅巾軍等紛紛起來抵抗金兵,李綱、宗澤等賢臣主張利用民間自衛(wèi)的力量一致抗敵。當時金人南下是寇掠性質(zhì),搜括糧食、財帛。要在黃河流域鞏固統(tǒng)治政權(quán),一時是做不到的。可嘆的是,趙構(gòu)不能重用李綱、宗澤等,而用了黃、汪兩人,沒命地南逃,沒有勇氣抗敵,所以中原的民兵很散漫,不能發(fā)揮一致對外的力量。
1127年宗澤為東京留守,1128年,金兀術(shù)犯東京,宗澤敗之,本可借此恢復中原,時趙構(gòu)在揚州,不肯北還。宗澤前后請帝還京二十余奏,每為黃潛善、汪伯彥所抑。1128年秋七月,宗澤憂憤成疾,疽發(fā)于背,諸將入問疾,澤瞿然曰:吾以二帝蒙塵,憤憤至此,汝等能殲敵,則我死無恨。眾皆流涕曰:敢不盡力。諸將出,澤嘆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詩句)無一語及家事,但連呼過河者三而卒,年七十。
李綱在1127年曾入相,極短期復罷。綱最得人望,綱之罷斥,陳東與歐陽澈力爭之。陳東上書乞留綱,而罷黃、汪,又上疏請帝親征,以還二圣,治諸將不進兵之罪;車駕宜還東京,勿幸金陵。不報。布衣歐陽澈,徒步詣行在,伏闕上書,極詆用事大臣。黃潛善以語激帝,遂殺陳東與歐陽澈。
高宗罷斥李綱,而重用黃潛善與汪伯彥,以后又重用用秦檜,一意求和。高宗既懼怕金人,又私意在保持帝位,怕欽宗南歸。其時,人民寄希望于抗金將領(lǐng)岳飛和韓世忠。
岳飛(1103—1141),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世力農(nóng)。宣和四年,應真定宣撫劉韋合募,后隸留守宗澤。康王即位,曾上書言黃潛善、汪伯彥輩不能承圣意恢復。奉車駕日益南,恐不足系中原之望。希望高宗親率六軍北渡,則將士作氣,中原可復。在中興名將中,岳飛年輕而立功最顯。紹興十年(1140),金人復破河南、陜西州郡,劉钅奇大敗金兵于順昌,兀術(shù)走汴。岳飛敗金兵于京西,收復河南諸郡。秋七月,岳飛大破金兀術(shù)于朱仙鎮(zhèn),距汴京四十五里。飛大喜語其部下曰: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敵人驚呼:撼山易,撼岳家軍難。而秦檜竟一日奉十二金字牌,強令班師。翌年(1141),檜下岳飛獄,以莫須有之罪狀殺之。抗金將領(lǐng)韓世忠曾在黃天蕩阻擊金兵四十八天,以八千將士將號稱十萬的金兵打得大敗。而在岳飛被害之前早已被罷免了軍權(quán)。兩個抗金名將,一個被殺,一個被閑置起來。這些愛國的英雄是武將,但也有文才。岳飛的《滿江紅》就一直為人們所傳誦。這首詞慷慨激昂,是他愛國思想和英雄氣概的集中體現(xiàn)。是反侵略戰(zhàn)爭中的抗敵詩歌,與大漢族主義思想有所區(qū)別。岳飛還有《小重山》詞: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頗為高雅蘊藉,論者謂“欲將心事”三句蓋指和議之非(見《詞林記事》卷九)。韓世忠亦有些詞作(見《詞林記事》)。
士大夫代表人民的意志反對和議的有胡銓等人。1138年(紹興八年)三月,高宗以秦檜為尚書右仆射同平章事兼樞密使。五月,王倫偕金使來。秋七月,王倫復如金。冬十月,金以張通古為江南詔諭使,來言歸河南、陜西之地。十一月,高宗以孫近參知政事,詔群臣議和金得失。直學士曾開當草國書,辯視體制非是,論之,不聽,遂請罷。開與秦檜面爭,斥其不顧屈辱,有失國體。檜怒曰:圣意已定,尚何言?時開與從官張燾、御史方廷實等二十人皆極言不可和。時李綱已罷,提舉洞霄宮,亦上疏言,謂虜無禮,要求無厭,不可言和,徒受要挾。最痛快激切的是樞密院編修官胡銓(即為秦檜之屬下),上疏《戊午上高宗封事》,請誅王倫秦檜孫近,大膽表示:“臣備員樞屬,義不與檜等共戴天,區(qū)區(qū)之心,愿斷三人頭,竿之藁街。”書上,檜以銓狂妄兇悖,鼓眾劫持,詔除名編管昭州。朝臣多救之,檜迫于公論,翌日,改銓監(jiān)廣州都鹽倉。宜興進士吳師古,鋟其書于木。胡銓疏表現(xiàn)了當時愛國人士對投降派的痛恨,反映了廣大人民要求抗戰(zhàn)的決心,因而流傳各處,轟動一時。也引起金人的震恐,想用千金買其疏底本。師古坐流袁州。胡銓被貶居廣東時曾寫《好事近》詞:
富貴本無心,何事故鄉(xiāng)輕別?空使猿驚鶴怨,誤薜蘿秋月。囊錐剛要出頭來,不道甚時節(jié)。欲駕巾車歸去,有豺狼當轍。
這首詞表明了他反對秦檜投降主義政策的斗爭精神。胡銓(1102—1180),字邦衡,號澹庵,廬陵人。非文學家,但亦有詞作,詞集叫《澹庵詞》(四印齋本),還寫有白話散文《玉筵問答》。
同情胡銓,在胡銓遭貶斥為其送別因而得罪除名者有張元干。元干,字仲宗,長樂(今屬福建)人,向伯恭之甥。有《蘆川歸來集》,詞叫《蘆川詞》,作品較少。他由于《賀新郎·送胡邦衡赴新州》、《賀新郎·寄李伯紀丞相》兩首詞觸秦檜怒,追付大理削籍。
南渡初年的詞人,比辛棄疾稍前的有張孝祥。孝祥,字安國,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狀元。孝宗朝官中書舍人,領(lǐng)建康留守,尋以荊南湖北路安撫使,請祠祿,進顯謨閣直學士。致仕,卒。有《于湖詞》。以《六州歌頭》“長淮望斷”最有名,最見其忠憤之氣。六州指伊州、梁州、石州、渭州、氐州、甘州。唐代大曲,邊塞舞曲。歌頭,大曲之頭。詞中他哀悼北方的淪陷,“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他指責朝廷之用和議,憤慨收復河山的壯志不能實現(xiàn),“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渺神京”;他寫出了中原父老盼望王師的北伐,“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寫得豪壯沉郁,接近稼軒風格。
《諸山堂詞話》云:張安國在治江帥幕,一日預宴,賦《六州歌頭》,歌罷,魏公流涕而起,掩袂而入。《花草粹編》卷十二錄《朝野遺記》云:安國在建康留守席上,賦此。歌闋,魏公為罷席而入。魏公即張浚,孝宗時為樞密使,都督江淮軍馬,后封魏國公。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評此詞云:淋漓痛快,筆飽墨酣,讀之令人起舞。
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一首模仿蘇東坡《念奴嬌·中秋》和《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雄放飄逸,頗似東坡。孝祥詞近東坡、稼軒,亦豪放一派。
此外,在北宋、南宋之際有名的詞人有朱敦儒,有名的詩人有陳與義。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陽人,為一放浪江湖的人,有隱士作風,詞集名《樵歌》。他早年居住北方,北宋亡國,他隨著南遷。經(jīng)過亂離,所以有許多感慨家國之作,如《雨中花》,嶺南作,《水調(diào)歌頭》,淮陰作。其詞的特點是文字近于白話,寫山水田園,意境清新。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洛陽人。有《簡齋詩》、《簡齋詞》。他的詩從黃山谷、陳后山,因此亦列入江西詩派中。惟經(jīng)歷汴京淪陷、北宋之亡,晚年流落湘南,多感慨沉郁之音。《四庫提要》謂其“至于湖南流落之余,汴京板蕩之后,感時撫事,慷慨激越,寄托迻意,乃往往實過古人”。陳簡齋曾向杜甫學習,變革江西詩派專講究格律用事的作風。他的詩從江西詩派入門,經(jīng)過家國危難,詩風轉(zhuǎn)向李白,杜甫。
惟張孝祥之與詞、陳與義之與詩,皆不及辛棄疾、陸游二人之偉大。辛詞與陸詩代表南宋時期文學創(chuàng)作與愛國主義思想密切結(jié)合的最高成就。
上一篇:《詞曲的發(fā)展和詞的概況》
下一篇:《政治與文學的關(guā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