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學的內容·清代說唱文學·清代說唱文學的主要形式和作品
清代說唱文學的形式很多。20世紀50年代以后,說唱文學的口頭演唱藝術被稱作“曲藝”,《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中國現代曲藝曲種表》載345個曲種,形成于清代和清代以前曲種多達一百八十余種(包括少數民族曲藝)②。一些曲種是某種說唱形式在各地的傳播,它們的“傳統曲目”是同一作品的流傳“異文”。這里所說的說唱文學形式(體裁),與當代由文化部門定名的“曲種”并不完全一致。以下介紹的是影響較大和留存作品文本較多的說唱文學形式。
(一)評話、評書
評話、評書是以散文的“說”為主的說唱形式。明末清初出現一位大說書家柳敬亭(1587—約1670,原名曹逢春,江蘇泰縣人),他先后在揚州、蘇州、杭州、南京等地說書,并入南明大將左良玉幕中。明亡后,又到過北京、天津等地。他擅長的書目很多,如《水滸》《三國》《西漢》《隋唐》等,并在各地授徒傳藝,被后世評話界奉為“祖師”③。明清之際,許多文人在詩文、雜記中記載和贊揚他的說書藝術。黃宗羲《柳敬亭傳》說他“每發一聲,使人聞之如刀劍鐵騎,颯然浮空;或如風號雨泣,鳥悲獸駭。亡國之恨頓生,檀板之聲無色”①。明末張岱記柳敬亭說“景陽岡武松打虎”:“其描寫刻畫,微入毫發,然又找截干凈,并不嘮叨。 夾聲如巨鐘,說至筋節處,叱咤叫喊,洶洶崩屋。武松到店沽酒,店內無人,驀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甕,皆甕甕有聲。閑中著色,細微如此。”②清代南方說書稱“評話”,北方稱“評書”。文獻記載,順治年間蘇州評話家韓圭曾被詔人內廷說書③。蘇州的評話和彈詞合稱作“評彈”。
乾隆年間,李斗《揚州畫舫錄》卷一一載揚州著名評話藝人及其擅長書目,有吳天緒《三國》、許廣如《東漢》、王德漁《水滸記》、蒲天玉(琳)《清風閘》、鄒必顯《飛跎傳》、慌陳四《揚州話》等④。北京的評書據稱是清初王鴻興所創,他的傳人有“三臣五亮十八奎”之說。清末北京說書場集中在天橋一帶,所說的書目有《隋唐》《水滸》《封神》《西游》《聊齋》《濟公傳》《彭公案》《永樂升平》等⑤。另外在福州、杭州及四川等地區也有說評書和評話的記載⑥。
由于評話和評書是口頭說唱藝術,所說多為長篇,且多即興發揮,沒有文字記錄稿;傳世之揚州評話話本《清風閘》《飛蛇傳》等,是后人據蒲琳、鄒必顯及其傳人所說故事的改編本,與口頭說唱相去甚遠,因此對清代評話和評書作品已難做評論。但有些評話、評書書目經歷代藝人師徒傳授,從現當代藝人的演唱中,如著名揚州評話家王少堂(1889—1968)所說的《水滸》⑦,可知清代人對評話、評書藝人的贊譽,并非無據。
(二)鼓詞、大鼓
鼓詞是流行于北方各地城市和鄉村的說唱藝術。清代鼓詞源于明代“詞話”。“鼓詞”之名也出現于明代,如明末賈鳧西(山東曲阜人,名應龍,別號木皮散客)所編《歷代史略鼓詞》。今存鼓詞《大明興隆傳》《亂柴溝》即產生于明代。鼓詞的形式有說、有唱,說唱相間。其演唱特點是以鼓、板擊節,用弦子(三弦)伴奏。唱詞屬詩贊體,以七言為主(可加襯詞),也用十字句,有“巧十字”(三四三句式)和“拙十字”(三三四句式)之分,下句押韻。
清李聲振《百戲竹枝詞·鼓兒詞》題下注云:“瞽者唱裨史,以三弦彈曲,名‘八板’以按之,閨人衡樂聽焉,呼之曰‘先兒’。其詞北方最盛,又名‘說北書先生’。”①清代乾隆以后,始見各具地方特色的“大鼓”,如“木板大鼓”(河北、山東)、“京音(韻)大鼓”(河北)、“奉天大鼓”(又稱“東北大鼓”)、“梨花大鼓”(又稱“山東大鼓”)、“三弦書”(河南、河北、山西等地)等②。它們多演唱中、短篇的鼓詞,以唱為主,或只唱不說。
現存鼓詞文本,有長篇、中篇和段子。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鼓詞與子弟書》說:長篇鼓詞“大都為金戈鐵馬、國家興亡的故事……對于戰爭的描寫,兵將的對壘,特別加以形容”③,如《北唐傳》《呼家將》《楊家將》《平妖傳》《三國志》《忠義水滸傳》《西唐傳》《北唐傳》《反五官》等。這些鼓詞多與明清歷史演義、英雄傳奇長篇小說題材相同。今存車王府曲本中的38種鼓詞中,也有許多長篇鼓詞來自神怪和俠義、公案小說,如《封神演義》《西游記》《濟公傳》和《包公案》《三俠五義》《施公案》《彭公案》等,其中《封神演義》多達220冊,《施公案》295冊。它們都是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編者不詳。
中短篇的鼓詞題材廣泛,多改編其他俗文學傳統故事,如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鼓詞與子弟書》中提到的作品《蝴蝶杯》《巧連環》《鳳凰釵》《滿漢斗》《紅燈記》《三元傳》《紫金鐲》《二賢傳》《珍珠塔》《千金全德》《雙燈記》《斬竇蛾》等,車王府曲本中的《風波亭》《清石山狐仙傳》《雙喜配》等。清代后期,大鼓書所唱,鄭振鐸認為多為長篇鼓詞的“摘唱”,趙景深《大鼓研究》則認為它們是獨立的短篇作品①。其實兩者都有,也有許多移植自子弟書和取自社會生活的作品。大鼓作為一種演唱文藝,在城市中,人們多著重欣賞藝人的演唱技巧;農村中的大鼓藝人多在廟會、集市趕趁演出,三弦書藝人還經常被農民請去“唱愿書”(酬神還愿)。這類演唱環境,不可能演唱長篇大部的鼓詞,只能“摘唱”(“拆唱”)其中的片段,因而形成為各自獨立、精彩的段子。長篇鼓詞后來多作通俗文學讀物流通。
(三)子弟書、快書、石派書
子弟書是清代滿族的說唱文學。作者和演員都是在旗的滿族“子弟”。“子弟”一語,本是宋元以來演藝行的慣用語,指“不入生意門兒”的業余演員。所以子弟書(包括“快書”)演員演出上場時,有“請場”的儀軌,有人作揖相請,以不失“子弟”的身份。一般認為子弟書來源于鼓詞,盛行于乾隆、嘉慶、道光年間,最初流行于北京,后又流傳到沈陽和天津等地,清末消失。子弟書作品一般篇幅短小,每篇(回)唱詞百句左右;關目復雜作品可分“回”,多為二三回,少數作品有三四十回。每篇(回)前有七言詩一首,稱“詩篇”,俗稱“頭行”。唱詞為七言,可隨意加襯字,一句有長達30字者。
現存子弟書作品約在500種以上,其中來源于舞臺流行的戲曲、明清小說名著故事者在300種以上;其他是描寫當時北京社會生活、風土人情和據民間故事改編的作品①。關德棟、周中明編《子弟書叢抄·前言》,總結子弟書的藝術特色有四:“敘事委婉曲折,情文并茂。”“寫情狀物富有詩情畫意,令人心馳神往。”“對人物內心世界刻畫,嫵媚細膩,激情充沛。”“語言清新明麗,鋪陳排比。”②子弟書中尚有一種“滿漢兼”作品,如《螃蟹段兒》,它們是用滿語和漢語混合寫成,是習于滿語又熟于漢語的滿族知識分子所作③。子弟書的曲調有“西調”(又稱“西城調”、“西韻”)、“東調”(又稱“東城調”、“東韻”)。清顧琳著《書詞緒論》(自序于嘉慶二年,1797)中說:“書之派起自國朝,創始之人不可考。后自羅松窗出而譜之,書遂大盛。然僅有一音。嗣而厭常喜異之輩,又從而變之,遂有東西派之別。然西派未嘗不善,惟嫌陰腔太多,近于昆曲,不若東派正大渾厚,有古歌遺響。”④本書為專論子弟書的著作,分“辨古”、“立品”、“脫俗”、“傳神”、“詳義”、“還音”、“調弦”、“立社”八節,涉及子弟書的源流、創作、演唱、伴奏和子弟書作者、演員結社等問題,它對清代說唱文學的研究也極有價值。
子弟書的作者也是演唱者,他們常在作品的“詩篇”或結尾的唱詞中,嵌進自己的別號、齋名,可知名號的有五十余人,但他們的姓名、生平事跡多不詳。著名作家有“西調”代表作家羅松窗,作品有 《莊氏降香》《羅成托夢》《游園驚夢》《尋夢》《紅拂私奔》《翠屏山》等8種;“東調”代表作家韓小窗,作品有《徐母訓子》《長坂坡》《白帝托孤》《賣刀試刀》《得鈔傲妻》《哭官哥》《一入榮府》《寶釵代繡》《露淚緣》《寧武關》《草詔敲牙》《紅梅閣》《千金全德》等22種。其他重要作者如鶴侶氏(愛新覺羅·奕賡)的作品有《孟子見梁惠王》《劉高手探病》《柳敬亭》《侍衛論》《少侍衛嘆》《鶴侶自嘆》《集錦書目》等18種。
“快書”源于“帶戲”子弟書,又稱“子弟快書”、“連珠快書”①。盛行于清同治光緒年間,直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仍有流傳。現存作品文本約四十余種②,主要改編自古代小說和子弟書,其中改編《三國演義》的段子即18種,如《斬華雄》《虎牢關》《舌戰群雄》《借東風》《空城計》等。其形式為韻文的唱詞和散文的說白組成,都是短篇,由 “詩篇”、“書注頭”、“春云板”、“流水板”、“詩白”、“話白”、“連珠調”等段落組成。演唱聲調高亢,節奏緊湊,越唱越快,要有“硬砍實鑿”的工夫。
“石派書”又稱“石韻書”,因創始于石玉昆而得名;又因其源于子弟書,故名“石派子弟書”。石玉昆,滿族,他的說書活動在道光至咸豐年間,子弟書作品中稱他“巧腔兒妙句兒有工夫”(《郭棟兒》),“指法兒玲瓏嗓音兒響亮,神情兒瀟灑字句兒清新”,“令諸公一句一夸一字一贊,眾口同悅眾口同音”(《石玉昆》)。現存石派書文本分為三類:一、“石派書贊”,29種,都是短篇唱詞,有許多是長篇書的摘唱;二、“石派書帶贊”,11種,說唱本,短者數“回”,長篇如《清石山》30回,《風波亭》40回,它們都據小說、戲劇改編;三、“龍圖公案”,寫包公除暴安良的故事,現僅存《救主盤盒打御》《小包村》《招親》《包公上任》《烏盆記》《相國寺》《七里村》《九頭案》《巧換藏春酒》《三試項福》等共31段。石派書“龍圖公案”先被改編為小說《龍圖耳錄》,后被又改編為《三俠五義》,光緒十五年(1889)又被俞樾再改編為《七俠五義》③。
(四)彈詞
“彈詞”又稱“南詞”、“弦詞”,是流行于南方的說唱文學,源于宋代的“淘真”、明代的彈詞。明代留存的彈詞作品片段,主要是七言詩贊體。據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卷二○載,演唱者是“男女瞽者”,用琵琶伴奏,作品有《紅蓮》《濟顛》《雷峰塔》《雙魚扇墜》等。清順治年間的彈詞《天雨花》中有“彈詞萬卷將充棟”的話,但這些作品都沒有流傳下來①。
康熙、乾隆年間,江浙一帶以蘇州彈詞最盛。乾隆年間有著名彈詞家王周士,以唱《游龍傳》《白蛇傳》聞名,并總結演唱經驗作《書品》《書忌》各14則,組建蘇州評彈藝人的行會組織“光裕社”。嘉、道以后,又陸續出現陳遇乾(唱《義妖傳》《芙蓉洞》《雙金錠》)、俞秀山(唱《倭袍傳》)、馬如飛(1817—?)等名演員。馬如飛以唱《珍珠塔》聞名,傳世尚有《馬如飛先生南詞小引初集》(彈詞開篇集,光緒十二年(1886)刊本),同治以后他又重組“光裕社”,傳至現代。乾隆年間李斗《揚州畫舫錄》卷十載揚州著名弦詞藝人有房山年、顧漢章等,主要書目是《玉蜻蜓》。在浙江另有“四明彈詞”、紹興“平湖調”。嘉、道以后,又有長沙彈詞、貴州彈詞出現,用各地方言演唱。
現存清代彈詞文本約近五百種②。這些彈詞文本,從語言形式上看,一類用接近口語的“白話”,它們多是文人的創作,作為通俗文藝讀物流通;一類保留一些方言土語(吳語),它們多是蘇州彈詞藝人說唱的整理、改編本。鄭振鐸分別稱為“國音彈詞”、“土音彈詞”③。從敘述方式看,一類是“敘事體”,即以第三人稱的方式敘述故事;一類為“代言體”,演員按故事中的人物分“生”、“旦”、“凈”、“丑”等角色說、唱(即“出角色”),同時又作第三人稱的敘述,稱作“表”。彈詞唱詞主要是七言句式(間或作“三、三”句式,或加“三字頭”),清代前期彈詞還插唱流行的小曲(包括南北曲曲牌的俗唱)。另外,在演唱彈詞開場前,藝人先唱“開篇”(又稱“詩篇”),是短篇的唱詞。
民間演唱的彈詞最早的傳本是康熙年間的 《劉美成傳》,乾隆以后,又陸續有《白蛇傳》《三笑》《玉蜻蜓》《珍珠塔》《東調雙蝴蝶》《描金鳳》《大紅袍》《果報錄》《九絲絳》《玉鴛鴦》《百花臺》《風箏誤》《一線緣》《雙玉環》《還金鐲》《雙玉燕》《雙珠鳳》《雙珠球》《雙金錠》《十美圖》《文武香球》《落金扇》等。這類民間演唱彈詞的題材和故事主要有三類:“一類是封建家庭倫理故事,如《珍珠塔》《玉蜻蜓》等;一類是男女戀愛婚姻故事,如《三笑》《白蛇傳》等;一類是平反冤獄,大多數又有男女戀愛婚姻故事的,即通常說的‘私定終身后花園,落難公子中狀元,奉旨完婚大團圓’的就是。”①其中最多的是第三類,“落難公子”因某種機遇,或“立功”(如征討“反叛”),或“中狀元”,中間也會有其他艷遇,最后“一夫多妻”大團圓。由于歷代彈詞藝人的不斷加工,民眾對通俗文學讀物的需求和書商、書坊的炒作,這些彈詞大都有多種整理、改編本出版,并有不同的書名。
文人創作的彈詞,有的研究者稱作“擬彈詞”②,它們主要作為通俗文學讀物流通。其題材較為廣泛。如寫歷史故事的《北史遺文》,述北齊、北周到隋朝統一的故事;《安邦志》(又稱《晚唐遺文》)《定國志》《鳳凰山》是三部系列作品,總名《七夢緣》,自唐末五代寫起,述趙宋起家、建國的故事,全部長達674回,鄭振鐸說它“恐怕是中國文學里篇幅最浩瀚的一部書”(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下冊第357頁)。這幾部彈詞約產生于道光年間,作者不詳,其內容為“講史”,但故事均屬虛構。清末庚子(1900)國變后一批文人創作的彈詞,如李伯元《庚子國變彈詞》、挽瀾詞人《法國女英雄傳》、鐘情心青《20世紀女界文明燈》、秋瑾《精衛石》等,所表現的關心時事的家國情懷和倡導婦女解放的思想,是傳統彈詞中沒有表述的主題。
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女性創作的彈詞,它們是清代文人創作彈詞的主體和藝術成就最高的作品。最早是順治年間陶貞懷的《天雨花》(自序于順治八年,1651),后人將它同《紅樓夢》并稱作“南花北夢”。乾隆年間,陳端生(1751—1790)的《再生緣》,接續佚名《玉川緣》作,陳寅恪《論〈再生緣〉》中曾引用元稹論杜甫詩的評語來評價它的藝術成就:“鋪陳始終,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百,詞氣豪邁而風調清深,數對律切而脫棄凡俗”①。另有朱素仙的《玉連環》(又名《鐘情傳》)。嘉、道年間,侯芝(1768—1830)改編有彈詞《錦上花》(改編《錦箋緣》《金冠記》)《金閨杰》(改編《再生緣》)《再造天》(一名《續再生緣》)。李桂玉(生卒年不詳)的《榴花夢》(自序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全書360卷(最后3卷為他人續作),四百八十余萬字(存抄本),是中國文學史上規模最大的一部敘事詩。另有邱心如(1805—1873后)的《筆生花》、鄭澹如的《夢影緣》。咸、同以后,有周穎芳(?—1895,鄭澹如之女)的《精忠傳》、孫德英的《金魚緣》、汪藕裳的《子虛記》、程蕙英的《鳳雙飛》、彭靚娟的《四云亭》等。這些女性創作的彈詞,在以男權為中心的封建社會中,不僅展現了婦女文學創作的才華,“她們把自己的心懷,把自己的困苦,把自己的理想,都寄托在彈詞里了”②。
(五)木魚書、潮州歌
“木魚書”,“木魚歌” 的演唱底本,它的文學形式與彈詞相似,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彈詞》中將木魚書歸入彈詞類。木魚歌流行于廣東地區,許多傳統作品來自彈詞或北方的鼓詞唱本。文獻中又諧音作“摸魚歌”、“沐浴歌”。最早見于明末人鄺露(1604—1650)《婆猴戲戲韻學宮體詩》:“琵琶彈木魚,錦瑟傳香蟻。”①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卷一二《粵歌》載:“粵俗好歌……其歌之長調者……至數百言、千言,以三弦合之,每空中弦以起止,蓋太簇調也,名曰‘摸魚歌’。或婦女歲時聚會,則使瞽師唱之。如元人彈詞,曰某‘記’某‘記’者,皆小說也。”“竟日始畢一‘記’,可勸可戒令人感泣沾巾。”②譚正璧、譚尋《木魚歌、潮州歌敘錄》將木魚歌本分為“南音”和“龍舟”兩大類③,龍舟多為短篇作品。《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將“龍舟歌”劃為另一個曲種。
木魚書的作品文本留存很多,譚正璧等《木魚歌、潮州歌敘錄》著錄“南音”140種,“龍舟”126種。南音多長篇,其中有所謂11部“才子書”的說法,它們是《三國》《好逑傳》《玉嬌梨》《平山冷燕》《金簪記》《西廂記》《琵琶記》《花箋記》《二荷花史》《珊瑚扇金鎖鴛鴦記》《雁翎媒》。它們大致反映了木魚書題材來源和特征。其中《花箋記》(今存清康熙年間的序刻本)《二荷花史》是木魚書特有的作品,藝術成就也較高。
“潮州歌”流行于廣東潮州地區(包括福建南西部地區)和港、澳及東南亞潮州籍華僑、華人中,用潮州話演唱。留存文本和民間多稱“歌文”、“歌冊”。譚正璧等《木魚歌、潮州歌敘錄》著錄162種。其形式和題材來源與木魚書相似,有的研究者也把它歸入木魚書。它也有許多出自地方題材的作品,如《荔鏡記》《陳三五娘》《蘇六娘》等。
(六)寶卷、道情、香火神書、贊神歌
“寶卷”是在宗教和民間信仰活動中,按照一定儀軌演唱的說唱文本④。演唱寶卷稱作“宣卷”(或作“念卷”、“講經”)。寶卷淵源于唐代佛教的俗講,產生于宋元時期。明代正德以后,各民間教派均以寶卷為布道書,但從清代初年起,宣卷又發展為廣大民眾參與的民間信仰、教化、娛樂活動。前期的佛教和民間教派寶卷,除了演唱少量神道故事和宗教傳說故事的寶卷外,大部分是宣傳教理、唱述宗教儀禮和修持儀軌,它們不是文學作品;清及近現代的民間寶卷主要是文學故事寶卷。所以,一方面寶卷被視為宗教的經卷文獻,同時宣卷和寶卷又被視為一種民間演唱文藝和說唱文學體裁。
清代民間宣卷和寶卷的流傳主要分為南北兩大地區: 北方以河北為中心,及鄰近的山東、山西、河南地區,在偏遠的甘肅河西走廊地區也有流傳;南方主要流行于江浙吳方言區。至今在吳方言區和甘肅河西走廊的一些農村中尚有流傳。
清及近現代民間流傳的文學故事寶卷(包括改編前期佛教和教派寶卷),主要以民間手抄本形式流傳,現存近千種①。按題材大致可以分為神道故事、民間傳說和俗文學傳統故事、婦女修行故事、時事故事幾類。神道故事寶卷只有少數是講唱傳統的佛、道教的神佛菩薩,如《香山寶卷》《魚籃寶卷》《目連寶卷》《三官寶卷》等,絕大多數是民間信仰的神,如劉王(猛將)、白龍、財神、灶王、土地、祠山大帝等。這類寶卷多是根據民間的傳說編寫。民間傳說和俗文學傳統故事寶卷數量最多,著名的民間傳說故事,如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董永賣身、洛陽橋等,都被改編為寶卷。俗文學傳統故事指明清戲曲、小說、說唱文學、唱本傳播的各種傳統故事,寶卷多據說唱文學和唱本改編:在吳方言區,主要據彈詞改編,流行的彈詞書目,如《珍珠塔》《玉蜻蜓》《倭袍傳》《何文秀》《文武香球》《大紅袍》《百花臺》《白鶴圖》《八寶雙鑾釵》《雙珠鳳》《雙玉燕》《雙玉玦》《十美圖》等,基本上都被改編作寶卷演唱;在北方主要據明代詞話和清代鼓詞改編,如《慈云走國》《白玉樓》《二度梅》《張四姐大鬧東京》等。南北方的寶卷也互相交流。婦女修行故事寶卷主要承繼前期佛教寶卷,如《黃氏女寶卷》《劉香女寶卷》;某些改編俗文學和民間故事的以婦女為主角的寶卷,也常被納入女主人公遭遇種種變故磨難篤志拜佛(或其他神靈)終成正果的故事模式中。時事故事寶卷較少,多移植自其他民間說唱文藝,如講述嘉慶十九年(1814)江蘇無錫鄉民與城中士紳為開壩放水抗旱的《開橋寶卷》(又名《顯應橋寶卷》),便移植自無錫說因果。寶卷中的故事,大都被改編作善惡分明的因果報應故事模式:“賢人”(男女主要人物)受難有前因,苦盡甘來,得到善果;作惡之人,怙惡不悛,則受嚴厲懲罰。寶卷引導聽眾去惡揚善,擺脫現實生活中的困擾,把希望寄托在今生的善終,或來世的福報,因而取得心靈的慰藉和生活的信心。
清代民間寶卷的形式,基本上只保留前期宗教寶卷中散說和七、十的唱段。唱詞用各地民歌小曲演唱,或用唱經式的語調念誦。演唱寶卷是在一系列的求神拜佛儀式中進行(總稱“做會”),聽眾也參與寶卷的“和佛”(在唱詞的句尾齊聲接唱佛號)演唱。這種聽眾參與演唱的形式,在其他民間說唱文藝中是沒有的。
作為說唱文藝的“道情”,大致在南宋時已經出現。近現代各地流傳的說唱道情,多在明清時期已經形成①。但現在已發現的明清道情文本很少,僅《莊子嘆骷髏》《韓湘子九度文公》數種。它們都是宣揚道家的出世思想,形式是唱樂曲和詩贊的說唱文體。清康熙年間蒲松齡創作的 “通俗俚曲”《墻頭記》《寒森曲》《增補幸云曲》等曲,以【耍孩兒】為主唱曲調,模仿山東地區民間道情的長篇敘事作品,其中《墻頭記》“出角色”,也可作戲劇形態演唱。
“香火神書”和“贊神歌”是20世紀80年代后始被發掘出來的說唱文學形式。香火神書主要流行于江蘇北部地區,在各種卻災祈福的“香火會”上演唱,源于古老的驅儺歌舞和民間社祭,至遲在明代前期已經形成。演唱者稱“香火童子”(簡稱“香火”、“童子”),具有“巫”的身份。香火神書主要有“唐懺”(又稱“大懺”)、“小懺”兩類。唐懺主干上的故事有 《袁天罡賣卦》《魏征斬龍》《唐王游地府》《劉全進瓜》《唐僧取經》《九郎請神》等。每一部分又衍生出許多故事,如《劉全進瓜》前后有《僧道化釵、逼釵》《李翠蓮上吊》《借尸還魂》《御賜團圓》等段落;《九郎請神》前后有《老大人上朝》《嘆五更》《王二傳書》《九郎辭學》《混天元》(又名 《天地對》)《封官》《龍宮借馬》《西京買鞍》《龍宮借鞭》等段落;《唐僧取經》部分除了取經故事外,前面又有《陳子春上任》《劉洪殺舟》《殷秀英罵賊》《江流認母》等。神書的形式主要是七言唱詞,有少量說白;每段唱詞數百句至上千句。它們各自成篇,又互相連接,是一部規模宏大的長篇敘事詩。小懺是香火會“請神”(“跳神”)時唱的各種神的出身故事歌,多改編自古代民間傳說。香火神書大都有手抄本留存,已發現的最早的抄本是清乾隆年間的①。除唐懺、小懺外,香火會上也唱一些俗文學故事歌,這類故事歌多有刻印的唱本,在開頭和結尾加上焚香敬神的套語,如清末揚州文魁堂刊《新刻楊排風掃北大祭祖》(《金槍傳》下部),開頭唱“金爐又把寶香焚,還請(唱)《金槍傳》上人”。
“贊神歌”流行于江浙吳方言區,又稱“太保書”,演唱者稱“祝司”、“太保”、“奉香人”等。在各種廟會、社賽、“齋天”和民家“賧佛”祈福禳災的信仰活動中演唱,其形成的時間難以考察。贊神歌主要唱各種民間信仰的神靈故事。如《伏羲王》(伏羲兄妹成婚)《蠶花》(蠶神)《賣魚觀音》《如來》(如來佛收服孫悟空)《玄壇》(財神趙公明)《三官》(天、地、水官)《陳三姑娘》(地方神)《夫人詞》(即臨水奶)《五路財神》《禹王》(太湖水神)《劉王》(驅蝗神劉猛將)等,也唱一些生活歌和俗文學傳統故事歌,如發現于浙江嘉善的道光二十四年(1844)抄本《賣花傳》(包公判案故事)、咸豐七年(1857)抄本《洛陽橋》(蔡狀元修建洛陽橋故事)。
(七)小曲、南音
“小曲”,又稱“時興小曲”、“時尚小令”、“時調”等,興起于明代中葉,這時的小曲多為歌唱男女風情和市井生活的歌曲。
清代各地流傳的小曲,除部分來自南北曲曲牌(它們是民間的通俗唱法)、明代小曲外,大部分是來自各地民歌,同時出現組曲成套的“聯曲體”(個別曲種中的曲牌也出現有板腔的變化)。其演唱形態豐富多樣,形成許多地方曲種。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直接由明代小曲發展而來,并吸收各地民歌小調,它們一般稱作“小曲”、“小唱”,以琵琶、弦子、揚琴等伴奏,如江蘇揚州的“小唱”(今名“揚州清曲”)。雍正以后在山東魯西地區的“小曲子”(今名“山東琴書”)產生改編白蛇傳故事的《白蛇傳》,24回,所唱曲牌216支①。
另一類受滿族說唱“八角鼓”的影響發展而來。八角鼓說唱形式大概在康熙、乾隆間形成。“八角鼓”是一種手鼓,李聲振《百戲竹枝詞·八角鼓》說八角鼓:“形八角,手擊之以節歌,都門有之。”(路工編《清代北京竹枝詞》第181頁)演唱者手持八角鼓擊節演唱,伴奏樂器主要是三弦。演唱形式有五種:(一)岔曲;(二)群曲,多人齊唱、輪唱;(三)拆唱,又稱“八角鼓帶戲”,演唱者分角色“趕角”;(四)單弦,一人自彈三弦演唱;(五)雙頭人,與單弦同,另加一人持八角鼓伴奏。(四)(五)兩種也合稱“單弦”,成為獨立曲種。說唱文本形式以【岔曲】作頭、尾,中間插唱各種小曲成套,稱“牌子曲”。乾隆以后,八角鼓流傳各地,被一些小曲類曲種接受,如山東的聊城八角鼓、河南的大調曲子,甘肅的蘭州鼓子等。
清代小曲類作品,除乾隆、嘉慶年間先后結集的《霓裳續譜》《白雪遺音》外,各地刊印曲集、唱本和手抄本留存數量難以統計②。臺灣學者張繼光《明清小曲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著錄所見清代小曲集多達五十余種。
小曲類作品以短篇的抒情或唱故事的作品為主,也演唱長篇敘事作品。小曲作品的內容,羅常培《北京俗曲百種摘韻》(北京來熏閣書店1950)分為十類:情歌、煙花、事物、集錦、滑稽、感嘆、雜劇、新聞、勸戒、物語(故事)。張繼光《明清小曲研究》分為三大類:(一)情詞類:又分“女子思春”、“勾引挑逗”、“偷情佳期”、“愛情生活”、“移情別戀”、“送別離情”、“閨怨相思”、“歡會重聚”、“連貫曲情”等類別。(二)非情詞類:1.職業類,寫商人、貨賣、妓女、藝人等各種市井人物;2.諧諷類,嘲諷各種社會人物和現象;3.勸戒類,勸善戒惡;4.詠物類,詠各種動物、植物和日常生活用品,有些是寓言;5.詠景類,詠四季景色、節日民俗、各地風情;6.言志類,寫處世、待人、勵志等;7.人倫類,家庭中的各種關系;8.喜歌類,各種喜慶時唱的歌;9.雜類。(三)敘事類:1.古事類,改編戲曲、小說和民間故事的歌;2.時事類,重大政治事件和社會新聞。從上面的分類看,小曲作品展現了十分廣闊的社會畫卷。
清代文人創作的小曲,以康熙年間著名作家蒲松齡(1640—1715)編“通俗俚曲”為著,包括《墻頭記》《姑婦曲》《慈悲曲》《翻饜殃》《寒森曲》《琴瑟樂》《蓬萊宴》《俊夜叉》《磨難曲》《增補幸云曲》等14種,均有手抄本存世①。它們都是篇幅較長的敘事說唱,其中有些是改編《聊齋志異》中的小說。蒲松齡的俚曲創作是為了勸善教化,為了便于在民間傳播,他使用淄博地區方言口語和當地流行的小曲子編寫。在說唱的形式方面,做了多種試驗,如模仿民間流行的“倒喇”、道情,還創造了小曲“十樣錦”組曲成套的形式。
“南音”,又稱“南曲”、“南管”、“南樂”。流行于福建南部和臺灣及東南亞華人華僑中。音樂為曲牌體,但不屬于明清小曲系統,而源于唐宋大曲,并受宋詞、元曲和南曲的影響。分為“指”、“譜”、“曲”三部分,“指”是“套曲”,今存49大套,有詞,但多做器樂曲演奏;“譜”是標題性器樂曲,現有16套;“曲”,又稱“草曲”,是清唱曲,用拍板、三弦、二線、琵琶、洞簫伴奏,曲詞留存約近千首,多為明清文人創作,內容有抒情、寫景、敘事三大類。文采飛揚,意境深邃①。
注釋
② 第306—321頁,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3年版。③ 關于柳敬亭的生平和說書藝術,參見陳汝衡《說書藝人柳敬亭》,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年版。① 黃宗羲《南雷文定》前集卷一○,康熙刊本。② 張岱《陶庵夢憶》卷五《柳敬亭說書》,轉引自周良《彈詞舊聞抄》第26頁,江蘇人民出版社會1983年版。③ 參見鄧之誠《骨董瑣記》卷六《韓生評話》,民國間排印本。④ 第246頁,廣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版。⑤ 張次溪《人民首都的天橋》,修綆堂書店1951年版。⑥ 參見倪鐘之《中國曲藝史》第357—362頁,春風文藝出版社1991年版。⑦ 王少堂出身評話世家,擅說《水滸》,有《武松》《宋江》《石秀》《盧俊義》各十回,均有錄音紀錄稿,整理出版的有《武松》(江蘇人民出版社1959)、《宋江》(江蘇人民出版社1985)。① 參見路工編《清代北京竹枝詞》第160頁,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按,路工認為本書作于康熙三十五至四十五年(1696—1706),孟繁樹《談〈百戲竹枝詞〉》(載《戲曲藝術》,1984.3)認為本書作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② 有的研究者也將子弟書、八角鼓等用鼓伴奏的說唱藝術形式歸入大鼓類。③ 《中國俗文學史》下冊第384—406頁,商務印書館1938年版。按,本書現有多種影印本和排印本。① 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按,本文收入作者《曲藝叢談》第127—175頁,中國曲藝出版社1982年版。① 據陳錦釗《論子弟書的整理與研究》,載《滿族研究》2003年第4期。按,陳文系據各家收藏目錄淘汰重復、訛誤后做的統計。② 第12—14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③ 關德棟《記滿漢語混合的子弟書〈螃蟹段兒〉》,載《曲藝論集》第86—122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④ 關德棟、周中明《子弟書叢抄》附載,下冊第817—832頁。① 清康熙間蒲松齡作俚曲《增補幸云曲》第7回有“耍把戲,弄傀儡,說快書,唱道情”的說法(見路大荒編《蒲松齡集》第四冊第1579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其中的“快書”與此無關。② 據陳錦釗《快書研究》第23—60頁,明文書局1982年版。③ 以上據陳錦釗《現存石派書簡介》(未刊稿)。① 今存明楊慎《二十一史彈詞》,原名《歷代史略十段錦詞話》,唱詞全為十字句,與北方鼓詞相同,不是彈詞。② 據盛志梅《彈詞總目》,《清代彈詞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2)附錄。按,該目共收彈詞534種,包括民國間的少量作品和誤入的木魚書、鼓詞和其他唱本等。③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下冊第384、406頁。按,本書現有多種影印本。① 周良等著《寶卷·彈詞》第62頁,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② 參見周良《彈詞經眼錄》,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① 《中華文史論叢》第八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②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下冊第357頁,商務印書館排印本。①③ 據譚正璧等《釋木魚歌》轉引,載《木魚歌、潮州歌敘錄》,書目文獻出版社1982年版。② 第358—359頁,中華書局1985年校點本。④ 以下關于寶卷的論述,參見車錫倫《中國寶卷概論》,載《中國寶卷研究論集》,學海出版社1997年版。① 據車錫倫《中國寶卷總目》,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按,該書共著錄寶卷1585種,包括宋元明及民國年間的寶卷。① 參見《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之《中國現代曲藝曲種表》。① 參見車錫倫《江蘇北部的香火神會、神書和香火戲(提綱)》,載《信仰、教化、娛樂——中國寶卷研究及其他》,學生書局2002年版。①本曲過去僅有藝人口頭傳唱,今已錄音整理,見張軍、郭學東《山東曲藝史》第47—55頁,山東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② 參見曾永義《中央研究院所藏俗文學資料的分類整理和編目》,載《說俗文學》第4頁,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版。① 盛偉編《蒲松齡全集》收校點本,學林出版社1998年版。① 據《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南音》第265頁。
上一篇:清代文學·清代詩歌·清代詩歌的發展歷程
下一篇:清代文學·清代小說戲曲批評·清前期的小說戲曲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