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 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花搖情滿江樹。
張若虛(約660-約720),揚州(今江蘇揚州)人。曾任過兗州兵曹。開元初年與賀知章、張旭、包融并稱“吳中四士”。今存詩只有兩首。滟滟:動蕩閃光貌。宛轉:曲折。芳甸:長著花草的郊野。霰:雪珠。汀:沙洲。浦:水邊,渡口,送別的地方。扁舟子:乘船外出的男子。碣石:山名,在渤海邊,代指北方。瀟湘:兩條水名,代指南方。搖情:動情。
入選理由:
有一點文化常識的人都知道這首詩;加上音樂傳唱的影響,沒什么文化知識的人也知道了,至少知道“春江花月夜”五個字。
詩詞賞析 這是作者用樂府舊題寫的詩,其內容也基本沿襲前朝的男女相思、離愁別恨,寫法以時間為序,從月升寫到月落,也是老生常談,但它卻成了大名鼎鼎的作品。聞一多偏愛它是“頂峰上的頂峰”,而且認為一切解釋它、講說它的話語文字都是“饒舌”。為什么呢?它的寫景是一絕。從來沒有人將月夜之景寫得這樣闊大而細膩,寫得這樣澄澈而空明。作者始終緊扣題目“春江花月夜”來寫,用筆用得最為飽滿。全詩用“江”十二次,用“月”十四次。月光最能引人思念,水波最能讓人動情,于是有了詩的第二絕:言情。詩雖然是言他人已經言過的男女相思之情,也有“不勝愁”一類字眼,但卻不落套。一因情是映襯在大背景之下的,天地之間一片皎潔月光,似乎連哀愁也變得美好。二因寫女子相思不突出悲嘆,而突出希望。“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有了月光作為中介,“隔千里兮共明月”,女子的望眼和所思念的愛人之間已經沒有距離,月光在你身邊,“我”就在你身邊。多美的相思,多美的情。“愿逐月華流照君”一句讓人想起“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愿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等異曲同工的心曲。只要是真愛,便是天地山川也不能阻隔的,而且這種寄托希望和深情的愛是最純真而動人的。第三絕是詩的“理”,用疑問安排句式是一絕。“江畔”以下六句,用水和月形象說理,將人放在無限的水月空間和時間中來思考,“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兩句,將短暫的人生變成了無限的人生,變成了無限的生機和希望。這是本詩最有價值的思想貢獻,是前無古人的哲思。另外,詩人是在疑問中來說理的,“不知江月”一句,既天真簡單,又深刻復雜,既有《天問》的啟發,又可以說全是獨創。用疑問句來表達,使這個問題成了永無答案又撩人興趣的問題。天地間好多問題沒有答案,只留下疑問多好啊!那些強作解說,自以為是的胡說,自以為深刻的淺薄,面對江月的疑問顯得多么不足掛齒。如果說還有“絕”,那就是詩歌的語言和韻律。全詩幾乎不用一個典故,即使有“可憐樓上月徘徊”是從曹植《七哀》中的“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化出,但任何讀者都不會覺察到有用典的痕跡。語言之純美,句式之流暢,不靠典故裝飾,這在歌行體發達的初唐的確是獨樹一幟。全詩四句一換韻,平韻換仄韻,四句之中起句都有韻,加強了閱讀的韻律流轉的感覺,口舌自生香,詩歌的美其實在閱讀之中已經實現了,還用得著多說多講嗎?
上一篇:《杜 甫·春望》原文注解與賞析
下一篇:《李 白·月下獨酌》原文注解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