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箬帽山王》
【本書體例】
姚民哀著。36回,約22萬字。1930年連載于《紅玫瑰》雜志,后世界書局出版單行本。
相傳常熟有個涵真閣,藏有《洞幽通明靈秘錄》,得此可知上下五百年之事,閣中還藏有寶劍。故事便從河南小刀會頭目潘海渠前往閣中尋寶說起,牽連出許多旁枝蕪葉。
嘉興江湖戲班不合救了被劫的商船,與一伙盜匪結下了死仇,全班被害,僅兩人被太湖漁隱相救。太湖漁隱少年時為知府公子,因好唱戲結識大盜八臂哪吒江一飛。江下獄后,漁隱欽佩其為人,設計做假公文將其放出,也落草做了強盜,煉成九牛神功,可吐氣傷人。有一次他誤傷了陜西武林絕頂高手通天教主的鷹犬,結下冤家,只得隱居太湖。這時他救的戲班二人又被通天教主部下劫去,偽稱是箬帽山王所為,激怒太湖漁隱去向箬帽山王挑斗。
箬帽山王名為楊龍海,四川峨嵋人,相傳其父為山中神猴。他少年時便威震巴蜀,又出川打開局面,遍游江南、上海,到太湖落腳收徒,與姜伯先有“東楊西姜”之稱。楊龍海平素行俠仗義,卻和江湖諸多名人鬧出不少誤會。他曾因路見不平,懲治了一批賣解人,引發了與福建白鶴拳的仇怨,糾合閩粵二十七幫及何老前輩,發帖天下英雄,要與楊比試輕功。楊為了比武取勝,欲先尋到秘錄、寶劍,但二寶已落入到結有宿仇的多臂道人手中。多臂道人學成暗技,七次行刺楊,都未遂,反被楊擊傷。
楊龍海為了對付勁敵,決定招集分散各地的部眾,聚會盟誓。便有四方青年海溪、海源、海流、海波、海潮、海渠、海峰、海倉、海昆、海岳、海崗等人聞名前來投奔,每人的投師經歷都是一個故事片斷。楊的大徒弟桑海山做了軍人,率領部下與海州葛錦繡作戰。作品至此又借桑海山其人描寫了一番軍閥混戰的場面。
最后,楊龍海招集部眾,宣布正式開山立幫,成立“箬帽黨”,以農業為立國宗旨。安排屬下十二弟子分習海陸功夫,前往全國各地布置發動起事,欲成一番大事業。
本書是《四海群龍記》的續作,也是一部以秘密會黨為題材的武俠小說。據作者自稱,是為了交代第一部書中人物未完的下落而作。并說,幾年中,為搜集秘密會黨珍秘資料,耗費了不少金錢與江湖人物結交,得到了孫美瑤、峒坑四大王、姜伯先等五十人的事跡,取其中足堪一記的,做成小說。
話雖如此,但作品實際上并未反映出什么秘密會黨的內情或特色。主人公楊龍海,與《四海群龍記》中的姜伯先相比,革命黨的色彩明顯減弱,而江湖豪俠的氣概則得到夸張。全書雖以他為題,但有相當大的篇幅“顧左右而言他”。即使在集中介紹楊龍海的筆墨中,也顯得自相矛盾,口徑不一。其先介紹楊父,稱為神異靈猴,直為荒誕不經之說;其后介紹楊本人,又借其口道出洋洋千言的救國治國施政主張:“俺為甚要叫箬帽黨呢?中華是農業國,據俺的思想,農工兩項男婦都信從了本黨,洗去中國人的普遍惡習。”“不做官、不貪財、不好色為本黨黨綱主旨。”則顯得有過于嚴肅的說教氣息。因此,楊龍海的形象塑造和思想表達,都算不得成功。
在寫作方法上,作者自稱,要“做一種分得開,拼得攏,連環格局的武俠社會說部。”為此,還與另一武俠小說家趙苕狂往返函商。實際上,小說不過是以連載形式信筆寫來,主題愈扯愈遠,起初還是清光緒年間事,忽而竟點綴出民國時期軍閥攻訐的事例來。以致于上一期連載甫完,便有讀者來信質問。一些所謂前書中的人物下落介紹,亦不過是敷衍成篇。
本書中較有價值的幾個片斷,是描寫江湖漁隱與江一飛交往一段,公子的豪爽,大盜的義氣,寫得頗為生動,也不見攙進現代意識來自亂陣腳。
值得注意的是,本書往往借人物之口表達作者心中之言,抨擊民國初期紛亂的武人政治。如桑海山所言,戟刺現在“最沒有廉恥道德的要算是吾等軍人和政客朝三暮四、尋是生非,鬧得四民失業,河山破碎,全是軍政兩界之人造成的。單就江蘇來說,最先在馬上發號施令,啟釁開端的罪魁禍首,隔了一年多些,大家下了臺,變成無棒叫化子,同住在天津,居然又聯合通電、呼吁和平了,真虧他們有臉做得出。”這種語言,在今日讀來未免與武俠小說相距過遠,但在當時,卻令讀者大快胸臆。因此,本書能有一定影響,與其說是一本武俠小說的成功,倒不如說它具有社會諷刺小說的功用使然。
姚民哀
本名姚朕,字天亶。又曾用花萼樓主、老匏、姚肖光、朱蘭庵等幾十個筆名。江蘇省常熟縣人。中國二、三十年代通俗小說家。早年參加光復會、中華革命黨,曾以說書為業。長期為《晶報》、《小說時報》等撰寫小說,以寫作秘密會黨題材的武俠小說見長。著有《四海群龍記》、《江湖豪俠傳》、《鹽梟殘殺記》、《南北十大奇俠》、《太湖大盜》等十幾部作品。
上一篇:《筆劍嘯天錄》武俠小說鑒賞
下一篇:《紫鳳釵》武俠小說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