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燕召公世家第四》鑒賞
【提示】 本篇敘燕世家世系。從燕的始祖召公寫起,直至最后一個君主燕王喜,共傳四十余代。召公以下九世至惠侯,中間七世未寫,可能是史料缺乏,因秦“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史記·六國年表序》)
文中對燕的多數君主寫得簡略,僅對燕王噲、燕昭王、燕王喜的情況有較詳記載。燕王噲愚暗無能,聽信蘇代及鹿毛壽的話,讓子之主決國事,大權獨攬,結果“國大亂,百姓恫恐。”燕昭王是一位有作為的君主,在位期間,關心民眾疾苦,招納賢士,國家殷富,他國賢士亦爭著前來投靠,使弱小的燕國一度出現中興局面。最后一個國君燕王喜,不明事理,攻趙屢遭失敗,后來被秦所滅。通篇有略有詳,寓褒貶于敘事之中,對燕昭王的禮賢下士,師事郭隗,極端贊美。特別是對召公的仁德,在“論贊”中至為稱頌。
召公奭與周同姓[1],姓姬氏。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于北燕[2]。
其在成王時[3],召公為三公[4]。自陜以西[5],召公主之[6];自陜以東,周公主之[7]。成王既幼,周公攝政[8],當國踐祚[9],召公疑之,作《君奭》[10]。《君奭》不說周公[11]。周公乃稱“湯時有伊尹,假于皇天[12];在太戊時,則有若伊陟、臣扈,假于上帝,巫咸治王家[13];在祖乙時,則有若巫賢[14];在武丁時,則有若甘般[15]:率維茲有陳,保乂有殷[16]。”于是召公乃說[17]。
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18]。召公巡行鄉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19],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20]。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懷棠樹不敢伐[21],哥詠之,作《甘棠》之詩[22]。
【段意】 寫召公在周武王時封于燕,在成王時為太保,與周公分陜而治。因成王年幼,周公代掌朝政,引起召公懷疑,周公乃作《君奭》一文說明情況,召公的懷疑得到消除,并對陜以西地區勤加治理,使各樂其業,死后人民作《甘棠》詩以示懷念。
【注釋】 [1]召(shao)公奭(shi):姓姬名奭,周武王之臣。因封于召(在今陜西岐山西南),故稱召公。周代燕國的始祖。周:周王室。 [2]北燕:古諸侯國名,建都薊,故地在今北京市西南。 [3]成王:周武王子,名誦。 [4]三公:指太師、太傅、太保。召公在周成王時任太保(見《史記·周本紀》)。 [5]陜:今河南陜縣。 [6]主:主持,掌管。 [7]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子,周武王弟。文王時,因封于周(在今陜西岐山北),故稱周公。 [8]攝政:代行政事。攝:代理。 [9]當國踐祚(zuo):主持國政,登天子位。當國:執政。踐:登。祚:帝位。 [10]《君奭》:篇名,載《尚書·周書》,相傳為周公所作。文中希望召公要胸懷寬廣,共同把國家治理好。君:對人的敬稱。奭:召公名。 [11]不說(yue):不滿。說:通“悅”,喜悅。[12]稱:說。湯:商朝開國君主。伊尹:商湯賢臣。曾幫助湯攻滅夏桀。湯死后,傳至孫太甲暴虐、亂德,被伊尹流放,國事由伊尹代理,后太甲悔過向善,又接回復位。假(ge)于皇天:功德感通上天。假:通“格”,感通。皇:對天的尊稱。 [13]太戊:商朝君主,即中宗,能修德任賢。伊陟(zhi):伊尹之子,太戊時為相。臣扈(hu):太戊臣。巫咸:太戊臣。治王家:治理國家。王家:帝王之家。 [14]祖乙:商朝君主。巫賢:巫咸之子,祖乙臣。 [15]武丁:商朝君主,即高宗,用傅說為相,使國家得到治理。甘般:武丁臣。[16]率:一般。維:助詞。茲:此,指這些賢臣。陳:設施,建樹。保又(yi):治理,安定。有:助詞,無義。殷:商朝的別稱。這兩句意思是:這些賢臣一般都有建樹,使殷朝得以安定。 [17]說:通“悅”。 [18]兆民:眾多的百姓。兆:言其多。和:歡心。 [19]巡行:巡回。鄉邑:鄉村和城鎮。棠樹:木名,一名甘棠,俗稱野梨。決獄政事:判決官司,處理政事。 [20]侯、伯:古代五等爵位中第二等稱侯、第三等稱伯。此泛指貴族。庶人:平民。無失職者:沒有失去職務和職業的。 [21]懷:懷念。伐:砍伐。 [22]哥:通“歌”。《甘棠》:篇名,見《詩經·召南》。詩中寫人民對召公的懷念。
自召公已下九世至惠侯[1]。燕惠侯當周厲王奔彘,共和之時[2]。
惠侯卒,子釐侯立[3]。是歲,周宣王初即位[4]。麓侯二十一年,鄭桓公初封于鄭[5]。三十六年,釐侯卒,子頃侯立。
頃侯二十年,周幽王淫亂,為犬戎所弒[6]。秦始列為諸侯[7]。
二十四年,頃侯卒,子哀侯立。哀侯二年卒,子鄭侯立。鄭侯三十六年卒,子穆侯立。
穆侯七年,而魯隱公元年也。十八年卒,子宣侯立。宣侯十三年卒,子桓侯立。桓侯七年卒,子莊公立[8]。
莊公十二年,齊桓公始霸。十六年,與宋、衛共伐周惠王[9],惠王出奔溫[10],立惠王弟頹為周王。十七年,鄭執燕仲父而內惠王于周[11]。二十七年,山戎來侵我[12],齊桓公救燕,遂北伐山戎而還。燕君送齊桓公出境,桓公因割燕所至地予燕[13],使燕共貢天子,如成周時職[14];使燕復修召公之法[15]。三十三年卒,子襄公立。
襄公二十六年,晉文公為踐土之會,稱伯[16]。三十一年,秦師敗于殽[17]。三十七年,秦穆公卒。四十年,襄公卒,桓公立。
桓公十六年卒,宣公立。宣公十五年卒,昭公立。昭公十三年卒,武公立。是歲晉滅三郤大夫[18]。
武公十九年卒,文公立。文公六年卒,懿公立。懿公元年,齊崔杼弒其君莊公[19]。四年卒,子惠公立。
惠公元年,齊高止來奔[20]。六年,惠公多寵姬[21],公欲去諸大夫而立寵姬宋[22],大夫共誅姬宋,惠公懼,奔齊。四年[23],齊高偃如晉[24],請共伐燕,入其君[25]。晉平公許,與齊伐燕,入惠公。惠公至燕而死。燕立悼公。
悼公七年卒,共公立[26]。共公五年卒,平公立。晉公室卑[27],六卿始強大[28]。平公十八年,吳王闔閭破楚入郢[29]。十九年卒,簡公立。簡公十二年卒,獻公立。晉趙鞅圍范、中行于朝歌[30]。獻公十二年,齊田常弒其君簡公[31]。十四年,孔子卒。二十八年,獻公卒,孝公立。
孝公十二年,韓、魏、趙滅知伯,分其地,三晉強[32]。
十五年,孝公卒,成公立。成公十六年卒,湣公立[33]。湣公三十一年卒,釐公立[34]。是歲,三晉列為諸侯[35]。
釐公三十年,伐敗齊于林營[36]。釐公卒,桓公立。桓公十一年卒,文公立。是歲,秦獻公卒。秦益強。
文公十九年,齊威王卒。二十八年,蘇秦始來見,說文公[37]。文公予車馬金帛以至趙[38],趙肅侯用之。因約六國,為從長[39]。秦惠王以其女為燕太子婦。
二十九年,文公卒,太子立,是為易王[40]。
易王初立,齊宣王因燕喪伐我[41],取十城;蘇秦說齊,使復歸燕十城。十年,燕君為王。蘇秦與燕文公夫人私通,懼誅,乃說王使齊為反間[42],欲以亂齊。易王立十二年卒,子燕噲立[43]。
【段意】 寫召公死后,燕從西周到戰國前期燕易王時的情況。其間在燕莊公時始稱公,燕易王即位后始稱王。同時寫了此段時期內燕國所發生的一些主要事情:燕莊公時,曾遭山戎侵犯;燕惠公時,因想任用寵臣宋而引起內亂;燕文公時,蘇秦至燕游說;燕易王時,齊趁文公的喪事期間攻燕。
【注釋】 [1]已:通“以”。 [2]當:正值。周厲王:名胡。在位期間,行暴政,人們敢怒而不敢言,后引起反抗,他逃奔到彘(今山西霍縣)。共和:厲王出逃后,至宣王立,中間十四年,由朝中大臣執政,號“共和”。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中國歷史上有明確紀年的開始。 [3]釐(xi):通“僖”。 [4]周宣王:名靜,厲王子,即位于公元前827年。在位期間,任賢用能,舊史稱為中興。 [5]鄭桓公:姬友。鄭國的始封者。鄭:今陜西華縣。 [6]周幽王:名宮涅,宣王子。寵愛褒姒,廢申后及太子宜臼,申侯怒,聯合犬戎攻幽王,被殺于驪山下。西周亡。犬戎:在周時居于我國西部的少數民族。弒(shi):舊稱地位在下的人殺死地位在上的人為弒。 [7]秦:嬴姓。其遠祖伯益,舜時賜姓嬴。周孝王封伯益之后非子于秦(在今甘肅天水),作為周的附庸。傳至秦襄公,于幽王被殺時曾將兵救周,又以兵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史記·秦本紀》) [8]莊公:燕君稱公自此始。 [9]共伐周惠王:因惠王“奪其大臣園以為囿”(《史記·周本紀》),故大夫邊伯等五人召燕、衛等國出兵伐之。 [10]溫:邑名,故城在今河南溫縣西南。 [11]鄭:鄭國。執:拘捕。燕仲父:人名。內(na)惠王于周:送惠王復人周京。內:通“納”,入。 [12]山戎:部族名,居住在今河北省北部。我:指燕國。下同。 [13]割燕所至地予燕:把燕君到達的地方割給燕國。 [14]共貢天子:一道向天子進貢。如成周時職:像西周初期時所獻貢品那樣。成周:西周都城,即東都洛邑,乃成王時周公所營建。職:貢賦。[15]修:遵循。法:法度。[16]晉文公:名重耳。在位期間,能修政惠民,又平定周王室內亂,迎周襄王復位,并救宋破楚,在踐土大會諸侯,成為霸主。踐土:鄭地名,在今河南原陽西南。伯(ba):通“霸”。 [17]秦師敗于郩(xiao):晉文公死后,秦穆公舉兵襲鄭,在殽被晉軍襲擊,大敗。殽:也作“崤”,山名,在今河南陜縣東。 [18]三郤(xi):指郤锜(qi)、郤犨(chou)、郤至。因“三郤讒伯宗,殺之。”(《史記·晉世家》) [19]崔杼:齊國大夫。[20]高止:人名。來奔:逃亡到燕國。 [21]姬:《史記志疑》認為“姬”是“臣”的誤字,是。下兩“姬”“字”同。 [22]去:罷除。宋:人名。 [23]四年:指燕惠公奔齊的第四年。 [24]高偃:人名。如:往。[25]入其君:送回燕君。入:由外至內。 [26]共(gong):通“恭”。 [27]公室:諸侯的家族,也指諸侯國的政權。卑:衰弱。 [28]六卿:指晉國的韓、趙、魏、智、范、中行(hang)六家大臣。 [29]郢(ying):楚國都城,故址在今湖北江陵西北。 [30]趙鞅:晉國大臣。范:指范吉射(yi),晉大臣。中行:指中行寅,晉大臣。朝(zhao)歌:晉地名,故址在今河南淇縣。趙鞅圍朝歌事,在晉定公十五年,見《晉世家》。 [31]田常:齊國大臣。殺死簡公后,“田常乃立簡公弟驁,是為平公。平公即位,田常相之,專齊之政。”(《史記·齊太公世家》) [32]韓:韓康子。魏:魏桓子。趙:趙襄子。知伯:即智瑤。知:同“智”。四人皆晉大臣。晉國原有韓、趙、魏、智、范、中行六家卿大夫,后來范、中行兩家逃亡國外,智伯被殺,韓、趙、魏三家又“滅晉侯而三分其地。”(《史記·晉世家》)三晉:韓、趙、魏瓜分晉國后,各立為國,史稱“三晉”。 [33]湣(min):通“閔”。 [34]釐(xi):通“僖”。 [35]列為諸侯:正式被承認為諸侯。《史記·周本紀》:“(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命韓、魏、趙為諸侯。”這年正值燕湣公三十一年(前403)。 [36]伐敗齊于林營:討伐齊國并在林營將其擊敗。林營,地名。 [37]蘇秦:戰國時東周洛陽人,曾游說燕、趙、韓、魏、齊、楚六國聯合抗秦。說(shui):勸說別人聽從自己的意見。 [38]予:給予。至趙:讓蘇秦到趙國去。 [39]為從(zong)長:蘇秦游說六國合縱抗秦,佩六國相印,為縱約之長。從:通“縱”。 [40]易王:易王初即位時并未稱王,即位的第十年始稱王。 [41]喪(sang):喪事。指給燕文公辦喪事。 [42]使齊為反間:讓他(蘇秦)出使齊國行反間計。反間:用計離間對方內部。 [43]燕噲(kuai):燕王噲。
燕噲既立,齊人殺蘇秦。蘇秦之在燕[1],與其相子之為婚,而蘇代與子之交[2]。及蘇秦死,而齊宣王復用蘇代。燕噲三年,與楚、三晉攻秦,不勝而還。子之相燕,貴重,主斷[3]。蘇代為齊使于燕[4],燕王問曰:“齊王奚如[5]?”對曰:“必不霸[6]。”燕王曰:“何也?”對曰:“不信其臣[7]。”蘇代欲以激燕王以尊子之也[8]。于是燕王大信子之。子之因遺蘇代百金[9],而聽其所使。
鹿毛壽謂燕王[10]:“不如以國讓相子之。人之謂堯賢者[11],以其讓天下于許由[12],許由不受,有讓天下之名而實不失天下。今王以國讓于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與堯同行也[13]。”燕王因屬國于子之[14],子之大重[15]。或曰[16]:“禹薦益,已而以啟人為吏[17]。及老,而以啟為不足任乎天下[18],傳之于益。已而啟與交黨攻益[19],奪之。天下謂禹名傳天下于益[20],已而實令啟自取之。今王言屬國于子之,而吏無非太子人者,是名屬子之而實太子用事也[21]。”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已上而效之子之[22]。子之南面行王事[23],而噲老,不聽政[24],顧為臣[25],國事皆決于子之。
三年[26],國大亂,百姓恫恐[27]。將軍市被與太子平謀[28],將攻子之。諸將謂齊湣王曰:“因而赴之[29],破燕必矣。”齊王因令人謂燕太子平曰:“寡人聞太子之義[30],將廢私而立公[31],飭君臣之義[32],明父子之位。寡人之國小,不足以為先后[33]。雖然,則唯太子所以令之[34]。”太子因要黨聚眾[35],將軍市被圍公宮[36],攻子之,不克[37]。將軍市被及百姓反攻太子平,將軍市被死以徇[38]。因構難數月[39],死者數萬,眾人恫恐,百姓離志[40]。孟軻謂齊王曰[41]:“今伐燕,此文、武之時[42],不可失也。”王因令章子將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眾以伐燕[43]。士卒不戰,城門不閉,燕君噲死,齊大勝。
燕子之亡二年,而燕人共立太子平,是為燕昭王[44]。
燕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45]。謂郭隗曰[46]:“齊因孤之國亂而襲破燕[47],孤極知燕小力少,不足以報。然誠得賢士以共國[48],以雪先王之恥[49],孤之愿也。先生視可者,得身事之[50]。”郭隗曰:“王必欲致士[51],先從隗始[52]。況賢于隗者,豈遠千里哉[53]!”于是昭王為隗改筑宮而師事之[54]。樂毅自魏往[55],鄒衍自齊往[56],劇辛自趙往,士爭趨燕。燕王吊死問孤[57],與百姓同甘苦。
二十八年,燕國殷富[58],士卒樂軼輕戰[59]。于是遂以樂毅為上將軍,與秦、楚、三晉合謀以伐齊。齊兵敗,湣王出亡于外。燕兵獨追北[60],入至臨淄[61],盡取齊寶,燒其宮室宗廟。齊城之不下者,獨唯聊、莒、即墨[62],其馀皆屬燕六歲[63]。
昭王三十三年卒,子惠王立。
惠王為太子時,與樂毅有隙[64];及即位,疑毅,使騎劫代將[65]。樂毅亡走趙。齊田單以即墨擊敗燕軍[66],騎劫死,燕兵引歸[67],齊悉復得其故城。湣王死于莒[68],乃立其子為襄王。
惠王七年卒。韓、魏、楚共伐燕。燕武成王立。
【段意】 敘寫戰國中期燕王噲在位期間,將國政讓給子之掌管,造成國中大亂,齊乘機來攻,燕軍不戰而退。燕昭王即位后,廣招賢才,與百姓共甘苦,國家富足,用樂毅為上將軍聯秦、楚、三晉兵伐齊,取得大勝。燕惠王繼位,使騎劫代毅,燕軍敗歸。
【注釋】 [1]與其相子之為婚:與燕相子之結為姻親。子之:人名。[2]蘇代:蘇秦之弟。交:有交往。[3]相燕:為燕相。相:為相。貴重:位尊權重。主斷:主管、決斷一切大事。 [4]為齊使于燕:替齊國出使燕國。 [5]奚如:何如,怎么樣。[6]必不霸:一定不能稱霸。 [7]不信其臣:不信任他的大臣。[8]激:激發。這句意思是:蘇代想以此激發燕王尊崇子之。 [9]遺(wei):贈送。金:黃金單位的名稱。古以一鎰(二十兩或二十四兩)為一金。 [10]鹿毛壽:人名。《韓非子·外儲說右下》作“潘壽”。 [11]堯:傳說中的古帝王。 [12]許由:上古高士,相傳堯讓以天下,他不受。 [13]同行:有相同的德行。 [14]屬(zhu)國:托付國事。屬:托付。 [15]大重:極為尊貴。 [16]或:代詞,有的人。 [17]禹:即夏禹。益:人名,也稱伯益,秦的祖先,相傳助禹治水有功,被推為帝位繼承人。已而:不久。啟:禹子。這兩句意思是:禹舉薦益為帝位繼承人,隨即又任用啟的親信作官吏。 [18]不足:不能。任乎天下:擔負天下的重任。任,擔負。 [19]交黨:黨羽。 [20]名傳天下于益:名義上把帝位傳給益。 [21]用事:掌權。 [22]三百石:指俸祿為三百石。效:授予。這句意思是:燕噲便把俸祿在三百石以上的官吏的任免權都授予子之。[23]南面:古帝王面南而坐。行王事:行使國王職權。 [24]老,不聽政:年老不管政事。聽政:處理政務。[25]顧為臣:反而成了臣子。顧:反而。 [26]三年:指子之當政的第三年。 [27]百姓:此指百官。恫(dong)恐:恐懼。 [28]市被:人名。 [29]因而赴之:意思是趁燕國內亂而去進攻。赴:奔赴。 [30]寡人:寡德之人。古代君主的謙稱。聞太子之義:知道太子深明事理。 [31]廢私而立公:廢去私情,樹立公道。 [32]飭(chi):整頓。 [33]先后:猶左右,指在左右出力。 [34]唯太子所以令之:希望照太子的命令行事。唯:表希望。 [35]要(yao):約集。黨:黨徒。 [36]公宮:統治家族的宮室。 [37]克:攻下。[38]循(xun):向眾宣示。此指將市被的尸體示眾。 [39]構難:造成動亂。 [40]離志:離心。 [41]孟軻:即孟子,著有《孟子》一書。 [42]文、武之時:指周文王、武王興周滅商之時。 [43]章子:即匡章,齊將。將(jiang):率領。五都:指齊國的五個城邑。北地之眾:指齊北部地區的軍隊。 [44]燕昭王:燕王噲子。 [45]卑身厚幣:用恭敬的態度和豐厚的禮物。卑:低下。幣:泛指禮品。 [46]郭隗(wei):燕大臣。[47]孤:古代王侯的謙稱。意為少德之人。 [48]誠:如果。共國:共同治理國家。 [49]先王:前代的國王。此指燕王噲。 [50]可者:指可以共同治國的人。身事之:親身侍奉他。 [51]致士:招來賢士。[52]先從隗始:就先從我郭隗開始。 [53]遠:以……為遠。這兩句意思是:何況比我郭隗有才德的人,難道會嫌遠不來嗎? [54]師事:當作老師侍奉。 [55]樂(yue)毅:魏國樂羊之后,戰國時著名軍事家。[56]鄒衍:齊國人。陰陽家代表人物。 [56]劇辛:趙國人。 [57]吊死問孤:哀悼死者、慰問孤兒。[58]殷富:富足。殷:富裕。 [59]軼(yi):通“逸”,安樂。輕戰:意謂不怕打仗。 [60]追北:追擊敗逃的敵人。北:敗逃。 [61]臨淄:齊國都。今屬山東淄博市。 [62]聊:齊邑名。今山東聊城。莒(ju):齊邑名。今山東莒縣。即墨:齊邑名。今山東即墨。 [63]六歲:指時間長達六年。 [64]隙(xi):私怨。 [65]騎(ji)劫:人名。 [66]田單:齊人。燕攻齊,下七十余城。他堅守即墨,行反間計使燕以騎劫取代樂毅,用火牛陣大破燕軍。 [67]引:引卻,退卻。 [68]湣王:齊湣王。
武成王七年,齊田單伐我,拔中陽[1]。十三年,秦敗趙于長平四十余萬[2]。十四年,武成王卒,子孝王立。
孝王元年,秦圍邯鄲者解去[3]。三年卒,子今王喜立[4]。
今王喜四年,秦昭王卒。燕王命相栗腹約歡趙[5],以五百金為趙王酒[6]。還報燕王曰:“趙王壯者皆死長平,其孤未壯[7],可伐也。”王召昌國君樂間問之[8]。對曰:“趙四戰之國[9],其民習兵[10],不可伐。”王曰:“吾以五而伐一[11]。”對曰:“不可。”燕王怒。群臣皆以為可。卒起二軍,車二千乘[12],栗腹將而攻鄗[13],卿秦攻代[14]。唯獨大夫將渠謂燕王曰[15]:“與人通關約交[16],以五百金飲人之王[17],使者報而反攻之[18],不祥,兵無成功。”燕王不聽,自將偏軍隨之[19]。將渠引燕王綬止之曰[20]:“王必無自往[21],往無成功。”王蹴之以足[22]。將渠泣曰:“臣非以自為[23],為王也!”燕軍至宋子[24],趙使廉頗將[25],擊破栗腹于鄗。樂乘破卿秦于代[26]。樂間奔趙。廉頗逐之五百馀里,圍其國[27]。燕人請和,趙人不許,必令將渠處和[28]。燕相將渠以處和[29],趙聽將渠,解燕圍。
六年,秦滅東(西)周[30],置三川郡[31]。七年,秦拔趙榆次三十七城[32],秦置太原郡。九年,秦王政初即位[33]。十年,趙使廉頗將攻繁陽[34],拔之。趙孝成王卒,悼襄王立。使樂乘代廉頗,廉頗不聽,攻樂乘,樂乘走,廉頗奔大梁[35]。十二年,趙使李牧攻燕[36],拔武遂、方城[37]。劇辛故居趙[38],與龐煖善[39],已而亡走燕。燕見趙數困于秦[40],而廉頗去,令龐煖將也,欲因趙弊攻之[41]。問劇辛,辛曰:“龐煖易與耳[42]。”燕使劇辛將擊趙,趙使龐煖擊之,取燕軍二萬[43],殺劇辛。秦拔魏二十城,置東郡。十九年,秦拔趙之鄴九城[44]。趙悼襄王卒。二十三年,太子丹質于秦[45],亡歸燕。二十五年,秦虜滅韓王安,置潁川郡。二十七年,秦虜趙王遷,滅趙。趙公子嘉自立為代王[46]。
燕見秦且滅六國,秦兵臨易水[47],禍且至燕。太子丹陰養壯士二十人[48],使荊軻獻督亢地圖于秦[49],因襲刺秦王。秦王覺,殺軻,使將軍王翦擊燕[50]。二十九年,秦攻拔我薊[51],燕王亡,徙居遼東[52],斬丹以獻秦。三十年,秦滅魏。
三十三年,秦拔遼東,虜燕王喜,卒滅燕。是歲,秦將王賁亦虜代王嘉[53]。
【段意】 寫戰國末期,燕武成王、燕孝王、燕王喜在位期間的情況。這段時期內,先是齊攻燕,繼之又燕攻趙,燕屢敗,后來秦滅趙,兵臨易水,燕太子丹遣荊軻刺秦王未成,秦使王翦擊燕,虜燕王喜,燕國亡。
【注釋】[1]拔:攻下。中陽:地名,今地不詳。 [2]長平:趙邑。故城在今山西高平縣西北。秦將白起曾在此大破趙軍,坑降卒四十萬。 [3]邯鄲(han dan):趙國都。今河北邯鄲。解去:解圍離去。[4]今王:當今國王。這里乃司馬遷用燕國舊史原文的稱呼。 [5]栗腹:人名。時為燕相。約歡趙:和趙國訂立盟約結為友好。 [6]為趙王酒:給趙王祝酒(祝福,祝壽)。 [7]其孤未壯:他們的孤兒尚未成年。 [8]昌國君樂間:樂毅之子。樂毅伐齊有功,燕昭王封毅于昌國(齊地名),號昌國君。后燕惠王以騎劫代毅,毅奔趙。齊田單大敗騎劫,燕王后悔,“復以樂毅子樂間為昌國君。”(《史記·樂毅列傳》) [9]四戰之國:四面受敵、四面作戰的國家。 [10]習兵:熟悉軍事。 [11]以五而伐一:用五人去打一人。[12]乘(sheng):古一車四馬為乘。 [13]鄗(hao):趙邑,今河北高邑。 [14]卿秦:人名。代:趙邑,今河北蔚縣。 [15]大夫:官名。將渠:人名。 [16]通關:開通關口以相來往。約交:訂約結交。 [17]飲人之王:給人家君主飲酒。 [18]報:報告。這句說:使者回來一報告就反過去攻打人家。 [19]偏軍:協助主力軍作戰的部隊。 [20]引:拉著。綬(shou):古時系印的絲帶。 [21]必無:一定不要。無:通“勿”,不要。 [22]蹴(cu):踢。 [23]自為:為自己。 [24]宋子:趙邑。在今河北趙縣北。 [25]廉頗:趙國名將。 [26]樂乘:樂毅的族人。 [27]圍其國:包圍了燕的國都。國:指國都。 [28]處和:處理議和的事。 [29]相將渠:任將渠為相。 [30]東周:戰國前期分立的一個小國。建都鞏,今河南鞏縣。[31]三川郡:郡名,地在今河南洛陽西南一帶,因有伊、洛、河三川,故稱。 [32]榆次:趙邑。今山西榆次。 [33]秦王政:秦王嬴政,即后來的秦始皇。 [34]繁陽:魏邑。在今河南內黃東北。 [35]奔:逃亡。大梁:魏國都。今河南開封。 [36]李牧:趙國名將。 [37]武遂:燕地名。在今河北徐水西。方城:燕地名。在今河北固安南。 [38]故:舊時,以前。 [39]龐煖(xuan):趙將。善:友好。 [40]數(shuo):多次。困于秦:被秦軍圍困。 [41]弊:疲困。 [42]易與:容易對付。與:對待,對付。 [43]取:俘獲。[44]鄴(ye):趙邑。今河北臨漳。 [45]太子丹:燕太子丹。質于秦:在秦作人質。質:留作保證的人。[46]代:趙地。在今河北蔚縣。 [47]臨:臨近。易水:水名,在今河北易縣。 [48]陰:暗中。 [49]荊軻:衛人。后到燕國,被燕太子丹尊為上卿,入秦刺秦王嬴政未遂,被殺。事見《史記·刺客列傳》。督亢:地名。為燕南部富庶地區。在今河北涿縣東。 [50]王翦:秦將,善用兵。 [51]薊(ji):燕國都。故地在今北京市西南。 [52]遼東:燕地。今遼寧東南部遼河以東地區。 [53]王賁(ben):王翦子。
太史公曰:召公奭可謂仁矣!甘棠且思之[1],況其人乎?燕(北)〔外〕迫蠻貉[2],內措齊、晉[3],崎嶇強國之間[4],最為弱小,幾滅者數矣[5]。然社稷血食者八九百歲[6],于姬姓獨后亡,豈非召公之烈耶[7]!
【段意】 論燕國處在強國之間,境況艱難,得以延續八九百年,乃召公之仁德惠及子孫所致。
【注釋】 [1]甘棠且思之:對甘棠樹人民尚且懷念它。 [2]迫:逼近。蠻貉(mo):古泛指居于北方的部族,是貶稱。貉:通“貊”。 [3]措:通“錯”,交接。 [4]崎嶇:道路險阻不平。這里比喻處境艱難。[5]幾(ji)滅者數(shuo)矣:多次幾乎被滅亡。數:多次。 [6]社稷血食:指國家生存。社稷:土神和谷神。古代用以代指國家。血食:古代殺牲取血用以祭祀,故名。 [7]烈:功業、德業。
上一篇:《史記·齊威王烹“阿”封“即墨”》鑒賞
下一篇:《史記·陳杞世家第六》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