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劍下天山》
【本書體例】
梁羽生著。30回,46萬字。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84年9月出版。
續《塞外奇俠傳》故事。納蘭明慧與多鐸大婚前夕,楊云潛入納蘭府抱出女兒,后遭紐祜盧等追殺,臨終時將女兒托付給凌未風帶上天山學藝。
十六年后,“天山神芒”凌未風得天山晦明禪師真傳,名震江湖。楊云與納蘭明慧之女易蘭珠也藝成下山,立志殺多鐸以報父仇。五臺山清涼寺一戰,雖使多鐸受傷,但前明大將張煌言之子張華昭亦負傷被擒。
群雄聚會,得知“平西王”吳三桂將起兵叛清的消息,凌未風、傅青主、劉郁芳等人決定利用這一機會,圖謀復國。當下兵分幾路,四下聯絡,唯易蘭珠意欲獨往京城營救張華昭。
凌未風、劉郁芳、韓志邦三人同行。韓志邦對劉郁芳一往情深,甘心以天地會總舵主之位相讓。而劉郁芳與凌未風則實是十六年前的戀人。旅途之中,適逢清廷衛士搶劫西藏佛門圣物“舍利子”,凌未風仗義制止,力敗不肖師兄楚昭南,自己亦被大內衛士暗器燒傷。劉郁芳對凌未風關懷備至,韓志邦自行離去。
在云南境內,凌未風與劉郁芳遇見闖王余部李來亨的堂弟李思永,一見如故。同往昆明吳三桂處談判合作抗清事宜。談判間雙方意見不合,吳三桂設計將凌未風等關入地牢,恰逢傅青主與冒浣蓮來到昆明,將凌未風等人救出。與傅青主同來昆明的少年桂仲明,武功奇高,卻因自以為殺死生父而精神錯亂。傅青主指點冒浣蓮想方設法將他治愈,兩人成為愛侶。桂仲明的義父桂天瀾,隱居劍閣廿多年,忠實地看守張獻忠的愛將李定國秘密藏下以資復國用的十萬八千斤黃金。桂天瀾死后,一些綠林豪杰企圖分金,幸得凌未風以其武功、機智、大義使群豪懾服,愿為李來亨反清復國的事業效力。
易蘭珠久無消息。桂仲明、冒浣蓮奉命進京探訊,幾經周折,終于使張華昭、易蘭珠雙雙脫險。在同生死共患難的遭際之中,張華昭與易蘭珠永結同心。其時吳三桂已起兵,李來亨部更是大舉反清。多鐸承旨征討,臨行之前多鐸與納蘭明慧辭別途中,被易蘭珠刺殺身亡。然而易蘭珠亦被擒而打入天牢。納蘭明慧無計救女,絕望自盡。凌未風大鬧天牢亦功敗垂成。后得飛紅巾相助,這才將易蘭珠救出。
李來亨部終因寡不敵眾而被擊敗。劉郁芳、傅青主、李思永等人潛入回疆,群雄聚會,幾歷生死。凌未風在惡斗之際,突發痙攣癥,被楚昭南所擒。楚昭南為迫使凌未風交出晦明禪師遺下的拳經劍譜,將凌未風關押到西藏布達拉宮之中,百般折磨。凌未風越獄不成,自度將死,便設法帶出血書一封,向劉郁芳承認自己便是那“死去”多年的少年。見劉郁芳悲痛欲絕,韓志邦鋌而走險,化裝入宮,說動活佛將已喪失功力的凌未風帶出,自己則假扮凌未風模樣,留在迷宮之中。后被楚昭南發現,韓志邦不敵身死。傅青主、劉郁芳等率眾殺入迷宮,楚昭南終于在易蘭珠的劍逼下無奈自殺。
劫后重逢,凌未風、劉郁芳等都感慨萬千。韓志邦之死,尤使他倆心情沉重。此后,劉郁芳獨往江南重整前明魯王舊部;而“天山七劍”中,凌未風傳了晦明禪師衣缽,光大天山劍派。飛紅巾又當了回疆各族盟主;桂仲明、冒浣蓮、易蘭珠、張華昭、武瓊瑤等也以天山為家,經常下山仗義行俠。……
小說《七劍下天山》是梁羽生的最著名、也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這部小說的最突出的特點之一,是它的博大的氣勢。溶歷史風云、宮廷野史、戰爭背景,精彩技擊、上代冤仇、民族大恨以及英雄兒女五彩情懷……等等于一爐。從宮廷到民間、從義軍到武林、從歷史到傳奇、從武俠到言情,曲折生動,復雜紛紜。讀起來既有一種武俠傳奇的情節魅力,又有一種深沉悲壯的歷史感;既有一種詩情畫意,又使人感受到一種真實而又深刻的人生真蘊。
小說成功地刻劃了“天山七劍”等主要人物。除飛紅巾(她的性格在這部小說中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與深化)以外,其他如凌未風、桂仲明、冒浣蓮、張華昭、易蘭珠、武瓊瑤等六人均為年輕的一代,他們的形象在小說中得到了成功的表現。如凌未風因少年時的無意之錯,造成了他內心的無法解開的死結,從而形成了郁郁寡歡、面冷心熱的孤獨性格。以至于與少年時的戀人劉郁芳相見而不愿相認,飽經憂患與曲折。少女易蘭珠的特殊的悲慘遭遇,造成了她的性格的沉郁與迷惘,乃至于幾度精神迷失或意懶心灰。桂仲明的病癥,更是凝聚了歷史的重負以及其上一代的精神壓力、遺傳和承受了歷史與人生的悲劇的基因。……除上述“天山七劍”之外,小說對劉郁芳、李思永、韓志邦、傅青主乃至辛龍子等人的形象刻劃也都頗具匠心,可見作者功力非凡。
值得注意的是,小說中的“天山七劍”,其實有二解,一是指楊云、楚昭南、凌未風、辛龍子、飛紅巾、易蘭珠、武瓊瑤這七人,分別由晦明禪師、白發魔女、卓一航這三位宗師教出,這七人不僅良莠不齊,更遺憾的是楊云
的早逝。二是指凌未風、飛紅巾、桂仲明、冒浣蓮、張華昭、易蘭珠、武瓊瑤這七位英雄兒女。綜合起來,便能看出作者的深刻的匠心及其關于天山一派的歷史淵源。
小說對人物的愛情及其愛情心理的描寫,堪稱精妙。兩心相悅的描寫固然是動人心弦,而小說中的愛情悲劇及其悲劇心理的描寫,更是深刻而又豐富。凌未風與劉郁芳的相見不相認,愛心未泯,卻始終“引而不發”,飽受自我的折磨。易蘭珠一夜頭白,與飛紅巾乃至白發魔女這三代女性齊聚一堂,使人怵目驚心,無以名之。韓志邦對劉郁芳的苦戀,委婉曲折,動人心魄,最終的以死相報,則更見其悲壯而又偉大的情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小說中的納蘭容若(清初著名詞人,這是一個歷史人物)對冒浣蓮的一見傾心,而冒浣蓮亦對之報以理解與溫情的微笑,雖然不能說是投桃報李,但若即若離、恍兮惚兮,一絲也不帶煙火之氣,卻足以稱為最為精絕的愛情心理的詩章。只是苦了生性耿直而對冒浣蓮情有獨鐘的桂仲明,使他飽受驚嚇、憂憤、嫉妒、傷情之苦。其實納蘭容若與冒浣蓮二人內心的淡淡的苦澀與憂傷則更比桂仲明的痛苦深刻而難忘。
最后,我們必須說到的是,這部小說的語言十分精美、典雅而又生動。小說的回目中即可看出,如“俠骨結同心,百尺樓頭飛劍影;幽蘭托知己,一生恨事向誰言”、“云海寄遐思,塞外奇峰曾入夢;血光消罪孽,京華孤女報深仇”、“生死兩相忘,半世浮萍隨逝水;恩仇終解脫,一宵冷雨喪名花”……等等無不準確、對仗工整而又精美典雅。小說的敘事語言,也遠比作者前此作品更加講究,顯得更加凝煉而又優美,古樸并且生動。尤其是其間每每夾以詩詞章句,開端結束,都是好詞。作品中對納蘭容若等人的描寫處,可謂人、辭兩絕,相得相襯,畫意詩情,洋溢于字里行間。不少段落,甚至可以朗讀,從而品味作者的深厚的散文詩化的功力。
上一篇:《一劍三花》武俠小說鑒賞
下一篇:《七子十三劍》武俠小說鑒賞